"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高山湖泊。湖水中生长着长达数十米湖怪-哲罗鲑、湖面还有天鹅等珍禽游弋。
人们说喀纳斯的湖水总是不断变幻着颜色,五月是灰色,六月是蓝色,七月是白色,八月是墨绿。
但现在的季节,喀纳斯湖水是墨绿色的。两岸植被色彩绚丽,火红、金黄、浅绿,围绕着天蓝与纯碧融合的湖水,加上时金灿灿的阳光,光影辉映,是美到极至的景色。
喀纳斯湖湖水洁净如玉、四周雪峰耸峙,艳花彩蝶,绿坡墨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区系动植物分布区,生长有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已知有83科298属798种。
去了喀纳斯就必须去观鱼台,因为只有站在观鱼台上才能看到喀纳斯湖的全景。
今天一大早,爸爸就带我和弟弟去了观鱼台。不过要看到喀纳斯湖的全貌可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怕3000多级台阶。当我们终于爬上观鱼台的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当我们从观鱼台往下看的时候,就觉得这一趟值了。“观鱼台”真是太美了,从上面看到的喀纳斯就象传说中的仙境。碧绿的湖水上笼罩这一层云雾,看起来就像是仙境一般。真是太漂亮了!可惜我们没有看到湖怪。
希望下次还能再来喀纳斯。
昨天查看了天气预报,这个周末厦门天气不错,于是我们全家到鼓浪屿游玩。
来到鼓浪屿,我们首先看到一幢红墙黄瓦、雄伟壮丽的古建筑,导游介绍说:“这些建筑是鼓浪屿最早的建筑。”接着,我们来到了皓月园,只见一片黄茫茫的沙滩,外面是一片湛蓝湛蓝的大海。海水时不时还拍打着岸上的岩石和沙滩,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溅出片片雪白的浪花,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园中最让人肃立起敬的是那鼎岩上气势磅礴的郑成功雕像。他叱咤风云,凝视着远方,直指宝岛台湾。淑庄花园是花的海洋,那里的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那些俊美的花,不仅姿态多,而且颜色也很丰富。
花园里人头攒动,有的在可人的花朵前赞不绝口;有的则在花朵前近距离地摆弄着镜头拍照;还有的被这美丽所陶醉,久久不愿离开。
百鸟园则是鸟儿的世界,这里生态优美,有成千上万的鸟在飞翔。也许,你会看见一群仙鹤在水上叼鱼;也许,你会在地面上看见庞然大物的鸵鸟向你走来;也许,你还会在一棵树上看到几只鹦鹉在跳着欢乐的舞蹈;也许,你又会在一个大笼子里发现一只八哥在对你说:“你好,小朋友,欢迎你来到我们的家乡作客。”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密密草丛中,发现一只美丽的孔雀在开屏,还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得意洋洋地对其它鸟说:“你看,我的羽毛多漂亮啊!”
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鼓浪屿的顶峰——日光岩。哇!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四周的风景甚为壮观。往下俯视,绿油油的树丛中隐现着片片红瓦;向前眺望,是一片苍茫茫的大海,还有远方若隐若现的金门岛;往上仰望,灰白色的云层中太阳在玩捉迷藏游戏。
恰人的环境,苍茫的大海,美丽的鼓浪屿……真是厦门第一美景啊!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在墨绿色的书封上,它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沉稳的颜色,正如这本《文化苦旅》所呈现的内容——深沉、厚重,它带着我踏上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
我随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独特的观察力,用文化艺术最敏锐的直觉历遍这大好河山,同时也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一种苍老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陆地、江海,怀着一个个缱绻的梦,探访历史的足迹。
从敦煌到阳关,从四川到苏州,从大漠关山远,到吴侬软语轻。在沙原听驼铃细细,在水乡赏暮雨潇潇。在莫高窟的山脚下独自徘徊,慨叹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行走过苏堤,在雷峰塔废墟旁凝思,叩问那流转的传说。余秋雨先生鄙弃了陈词滥调,以一种细腻的感官享受描绘雄浑壮阔的庐山,他也写飘渺冷艳的西湖,用千钧的笔力谱写出旅程中的悸动走走停停,在山水历史的跋涉间,回忆渗入了笔墨。
文人的裹卷让这山河更加多姿绚丽,它呈现出涌动的生机和魅力,让你因为那诗香的浸染而更能读懂这画境的灵妙,游转其中,仿佛能深刻地到人的喜、人的怒、人的哀、人的乐,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身影里,我们就在这里思索健全的文化人格,以不断找到文化事业的灵魂支点,怀古伤今,怀古论今,溯本追源,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遗产,文化因为有了历史的解释而更加珍贵,这也警醒了我:当我像余秋雨先生一样游山玩水时,我看到了多少呢?
诚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观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从没参与。但当我随着先生的笔触,真正融入这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我会体验到灵魂的震颤,我会动容,会哀思。看吴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还留有烽火痕迹的断壁残垣,我会对古老的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赞叹,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样的虔诚,因为我探寻到了它蕴藏的千言万语,那在时间长河缓慢流动里,容易被忽视的最动听的声音。它让我的想象奔突倾涌,情感丰润我的内心,因而再看这奇丽风景时,既有主观上的理性观点,更有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对民族、对生命、对历史、对艺术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页一页,都在诉说着苍凉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动着我的心,在充满韵味的文字间,我可以读到那异于寻常游记轻快笔调的苍老,因为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艰难跋涉,更是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大地默默无语,有悟性的文人却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脚步到了哪里,正确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儿打开,大江东去,无法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跃然纸上,让你在这书页间,任思想肆意驰骋,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这样万里的山河,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这世上活一遭啊!我在这场苦旅里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荣与伤毁的群山回唱中,让文化在不朽的质感里,永恒地绽放出光辉。
初读《文化苦旅》,对其中的“苦”字特别不理解。余秋雨先生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在旅程中也绝对称不上是“苦”。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为《文化之旅》也无妨了。可后来再看,发现细细思索起来,这“苦”字是自有其内涵的。
所谓“苦”,并不体现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种从古至今,从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经受的“苦”:从《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对文物的漠视,到苏轼、柳宗元等文人无端遭到贬谪;从《风雨天一阁》中描写的天一阁的藏书多次遭受磨难,再到“文革”中余秋雨先生所见的进步青年的悲惨遭遇……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离于主流的意识思想之外,游离于统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牺牲品。文人们和有识之士的抗争,大多没有结果,甚至有的时候,面对文化与文明的破坏,根本无人抗争。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伴随着的是一段文物与文人的血泪史。
但是,苦又怎样呢?文人们面对着苦难,没有屈服,书中描写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达成的。甚至正是因为逆境,才使文人与文化,蜕变出了一种别样的精神。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诗文和思想却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名篇……正如书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说:“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方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却也与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处。所谓“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体,而在思想与心灵。余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平实,有些也似乎仅仅是在写风景,但在风景背后,蕴含着的,却是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文人命运的深沉思索。他写的是风景,但绝不只关注于那一方风景,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与精神。他既通过这些文章,来使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得到展现,并对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试图作为先导,通过自己的思考引领中国文化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的深刻思考与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总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细读来,倒觉得他的内心,该是有几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痛苦,却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与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就现今来看,虽然当下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文人、文物与文化的漠视甚至压制,仍然在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时隐时显地存在着。在这种环境下,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就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对文化的尊重与关怀,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甚至是人格的思考,正是当下所缺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反复读过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为学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他的治水方案永远水气淋漓,成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没有被挂在墙上,没有被写在书里回忆,却为祖国筑建好了一座两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难道不是奇迹吗?难道心底能不震撼吗?
更让人敬佩的是李冰让自己的儿子也奉献在这个岗位上。不仅生前,生后还要化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惧怕江水的严寒与冰冻。只要李冰惊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味无色,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便是道。这让我从新认识了“人”、“水”和“道”以及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都江堰与青城山相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余教授留给道士的一幅对子: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拜水和问道,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去拜水,问道,领悟这中华的一大秘密。
早就听说济南有个趵突泉,非常想去看看,今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趵突泉现在已然是个公园,由悠泉、马跑泉等大大小小72个泉组成,其中趵突泉最为有名,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泉”。走进公园,绕过一个门楼向左拐穿,过步青桥,见到一处泉眼,水清照人。我便以为这就是趵突泉了,竟情不自禁地脱下鞋子,把脚泡在里面,“啊,真凉!”尤其是在这炎热的夏天,舒服极了,正当我享受时,妈妈从后面走来告诉我趵突泉还在前面呢!我急忙穿上鞋子往前走,不一会就来到了李清照纪念馆,馆中陈列着李清照的许多诗词,看着“生是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心中肃然起敬。
走出纪念馆,趵突泉赫然出现在眼前,趵突泉大致成方形,三个泉眼靠西边,此时它们正在“呼呼”地冒着水呢!那么有活力,那么有生机,那么新鲜,那么清澈。让人觉得大自然的神秘,泉水清澈见底,能清楚地看见泉底游动的鱼儿,颜色各异,形态万千它们与这|池泉水一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在拍照留念,有的在喂鱼,尽情的享受这美好,休闲的一刻,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他们之中。
参观完趵突泉,我们便来到了万竹园,正值中午,园外非常热,但这儿却凉爽宜人,清脆的竹子,碧绿的芭蕉,密密的分布在碎石小道旁,所有的建筑就像四合院一样,古色古香,让人好像走进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走出趵突泉,我仍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那泉水、那诗词、那楼台亭阁,也许永远都不会从我记忆中消失了!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横跨北京、辽宁、天津、河北、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市。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位于延庆县境内, 距市中心70余公里, 建于明代, 是明长城在北京地区的一个隘口,为明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瓮城有东西两门,分别曰“居庸外镇”和“北门锁钥”。因南通京城, 北达延庆,东去永宁、四海,西往宣化、大同,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这段长城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沿山脊建筑,随山势曲折起伏, 气势磅礴, 宛如一条巨龙奔腾飞舞于群山峻岭之中。万里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在八达岭建成中国长城博物馆。
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湘西的小村里,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那里有一条清澈的小溪,里面有许多鱼,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象是在和小石头捉迷藏呀。最有趣的是乌龟了,它藏在石头后面,当有一些小鱼游到乌龟身边时,乌龟就立刻伸出头,把小鱼吓得大喊:“怪物啊!有石头会生长出头呀!”
春天,雪变成小溪,农民让大黄牛来耕地,溪水流到了稻田,禾苗苗高兴地跳起来说:“感谢小溪!感谢农民伯伯是你们的关爱才能让我长大!”森林里一个个竹笋儿伸伸懒腰,被雷公公呼唤着慢慢地钻出来。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的,密密麻麻的枝叶象伸长着的手擘,欢迎我们在树荫下乘凉休息。早晨山谷里泡在一片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象利箭一样的金光照在我们的脸上,中午太阳高照热得鸡在拍翅膀,狗在拼命地吐舌头,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停地扇风,还是满头大汗,湖南的夏天真是个“火炉子呀!”
秋天,果树成熟了,农民伯伯们高兴得跳起来,他们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收摘着果子。禾苗也成熟了,一片片谷子连在一起就象金色的海洋。他们即将要举行一次丰收大会,看看谁家收的果子、谷子多?谁家收的果子、谷子少?假如收的多的人家就会得到勤劳的颁奖。
冬天,雪花在林间飞舞,我和姐姐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做雪堆、盖冰房。还用冰房的冰块做成冰麻将,可好玩了。
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我的家乡,我觉得我的家乡最美丽,我觉得的的家乡最可爱——湖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