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清人唐彪在《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的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院子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以为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的全面的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是写马缨花的“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我们正在写作业,杨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进来了。我慢吞吞地收起了作业,等着老师评讲作文。这个时候,是班里那几个“大作家”最得意的时候,你想啊,自己写的文章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自然少不了同学羡慕的眼光和老师称赞的\'话语,该有多长脸啊!要是哪一天我的文章也能作为范文在全班念念该多好啊!
“我先读读张渝的文章……”什么?我的?我不禁一怔,难道真的可以想什么来什么?别急别急,是不是我听错了?我像兔子一样竖起耳朵仔细听,没错!是我的那篇《心不在焉》,我就说嘛,老师布置的以“心”组词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我的肯定是独树一帜。果然,哈哈!
我朝同桌使了个眼色:“哼,你不是一直嘲笑我作文水平低吗,怎么样,没想到我张渝也有咸鱼翻身的时候,羡慕死你们!”待会儿同学们会怎么样来评我的作文呢?语言生动?用词准确?选材新颖?还是……我美美地想着,期待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盼望着老师热情的赞美,我心里乐滋滋的,但表面却装作很不意思的样子低着头。
老师终于念完了最后一个字,我等着同学们的掌声,然而,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师眉头一皱,缓缓地吐出几个字:“知道吗,这样写是不行的,完全跑题了!”“啊?这……这……”这来得太突然了,我还一时没反应过来,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感觉自己一下子从天堂“咚”地跌入了地狱。搞半天老师是把我作文作为反面例子啊。
我窘极了,不敢抬头看老师,也不敢斜眼看同学,我的埋得很低,就差没钻进抽屉里,我能感觉到同学们看我的眼神,同桌拍拍我的肩:“老兄,听清楚了没,老师说了,你这样写‘不——行——’”他故意把尾音拖得老长。我愤愤地瞪了他一眼,赶忙用手挡住脸,至于老师后来说什么,我一句没听清楚。
杨老师也真是的,有好的范文不念,偏偏念我的,害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看来今后得加强写作方面的训练,多看书,多练笔,争取不要再成“典型”例子了。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避免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的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玲初试时成绩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的原委。而第十三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火、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态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