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则漫画是一组巧妙的、富有深意的对比。先拿满分后拿98分的孩子先后收获了香吻和一个耳光,而先拿55分后拿61分的孩子则先后得了一个耳光和一个香吻。从这两个孩子的境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有意无意抱有的一种心态: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否认失误和退步,哪怕这个“失误”仅仅两分。
努力进步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漫画中的第二个孩子,他从不及格到达到及格,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质变和成就。攀登虽艰辛,而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是徘徊在山脚下的人无法享受的。然而,从100分到98分就是应当受到指责的堕落吗?并不是。98分依然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好成绩,98分和100分同属于优秀水准。从100分到55分才是应当警醒的堕落。
依然优秀的第一个孩子被对待的态度落差如此之大,连我亦不禁感到委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奉行苛求完美的极端精英教育,向往着“高处不胜寒”。从“虎妈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的高考标语,人人的神经成了一张绷紧的弓,生怕遭受横飞而来的一记耳光。
可是,有一句亘古朴实的真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心心念念“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宽大的大海永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是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华丽地落在岸上。第二个孩子就像这只企鹅,在不及格的深潜后获得腾跃的力量。
而我们,当然应该给第一个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不是必须得到满分才是优秀的孩子。他是潮起潮落的大海,是汹涌起伏能淹没一切的波浪。我也相信,他可以在这两分的差距中弥补自己的缺漏,下一次重得满分。
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我相信在不完美中,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在退步中,重获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这一则漫画是一组巧妙的、富有深意的对比。先拿满分后拿98分的孩子先后收获了香吻和一个耳光,而先拿55分后拿61分的孩子则先后得了一个耳光和一个香吻。从这两个孩子的境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有意无意抱有的一种心态: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否认失误和退步,哪怕这个“失误”仅仅两分。
努力进步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漫画中的第二个孩子,他从不及格到达到及格,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质变和成就。攀登虽艰辛,而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是徘徊在山脚下的人无法享受的。然而,从100分到98分就是应当受到指责的堕落吗?并不是。98分依然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好成绩,98分和100分同属于优秀水准。从100分到55分才是应当警醒的堕落。
依然优秀的第一个孩子被对待的态度落差如此之大,连我亦不禁感到委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奉行苛求完美的极端精英教育,向往着“高处不胜寒”。从“虎妈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的高考标语,人人的神经成了一张绷紧的弓,生怕遭受横飞而来的一记耳光。
可是,有一句亘古朴实的真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心心念念“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宽大的大海永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是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华丽地落在岸上。第二个孩子就像这只企鹅,在不及格的深潜后获得腾跃的力量。
而我们,当然应该给第一个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不是必须得到满分才是优秀的孩子。他是潮起潮落的大海,是汹涌起伏能淹没一切的波浪。我也相信,他可以在这两分的差距中弥补自己的缺漏,下一次重得满分。
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我相信在不完美中,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在退步中,重获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针对作文判卷的运作方式,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写作策略,争取在作文上多拿10-15分。
策略一:书写认真、工整
判卷老师不会给一份阅读都很困难的作文打高分的.。
策略二:开篇入题,吸引眼球
判卷老师不可能仔细读你的全文,如果开篇不能扣题而且无新意,那你的作文很容易被扔进40分的那一堆里。
策略三:语言生动,切忌啰唆
纵观历年满分作文,没有一篇充斥口水话的,洗练是高考作文必须具备的。
策略四:多准备素材
这不是写作的好方法,高考拿分却很有效。有专家也曾批评过现在的语文教师违心教学,称他们鼓励考生大量使用名人,并用猜题的方式给学生指导作文。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么做很合多数阅卷老师的口味,至少现在如此。
策略五:不要写得呆板、模式化
高考作文阅卷的问题不是标准问题,而是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求稳求保险”,造成学生作文不敢“出格”,文风普遍四平八稳,八股味浓厚。这就导致了高考作文要么文艺腔十足,要么忧国忧民,显出一种和考生年龄不相符的文风。虽然这种文章前些年被大量当做示范文,但近年来明显风头已变。
策略六:用朴实的语句搭文章框架
文章脉络必须清晰,主架构不要太多修饰。别指望判卷老师有心情仔细揣摩大段拗口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就一篇文章作这样的构思: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
策略七:学会把窄题变成宽题
作文教学研究专家王大绩先生更是认为“熟悉的生活的确可以适应所有命题”。他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著名歌手,最擅长演唱《我的中国心》。我们当然可以为主持人设计一段串接台词,把他请上各种晚会的舞台上。
1.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凝聚力,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胸中那颗中国心跳动的节奏就越加铿锵有力。下面请听《我的中国心》。
2.佳节倍思家,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地,我们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拍,让我们同唱这一首心中的歌。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轻柔月光下,琴声响起。如潮水、如微风、如月光,一波一波缓缓而来。我四处张望,但见大江东去,映着迷离的月光。江边上的雾气很重,我接连打了好几个寒战。白色的月光使我愈发感到清冷。随着琴声变得激昂,我的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问:弹琴者是谁?
风大了一些,树上的花叶随风飘落,在地上泼泼洒洒,一片鹅黄,一片红白。正是早春,江岸的泥十分细腻,使我不得不想起了《三体》中歌者的歌——“像浅海的泥一般柔软……”草,几乎满地都是。江潮袭来,淹没了几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不过当浪退去后,它们又都冒出了头。
琴声又慢了下来,好似在哭诉,又像在沉思。
云散了,十五的满月显得更加圆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真好的诗呀!可惜我并没有张若虚那样的诗才。江边漫步,我惊奇地发现我的思想突然变得像霍金生前那样深邃。我抬头望天空,想象着宇宙138.2亿年的历史。从一个点,到一片雾,到致密的星系团,到现在。谁是第一?我们是不是唯一?这是比“从哪来”“到哪去”更深邃的问题。
抛开这个问题,我循着琴声寻去。只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万物复苏,一道惊雷划过天空。明月依旧如此,只是地上的`四季又度过了一个轮回。时间的往复,如那空灵的琴声,一波一波,荡漾着,扩张着。
树林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条小径。就在河边,一个人正在鼓琴。他并没有穿那种“飘逸”的白衣,但显得更加朴素。一层薄雾笼罩着他,使我看不大真切。他的手时而舒张,时而紧绷。十指有规律地挑动着眼前的琴弦。我正欲走上前去,他却渐渐变得透明,凭空消失了。最后一个音符久久不愿离去,在空旷的河畔回荡着。
我走到草地的中央,慢慢坐下。那曲《春江花月夜》还在我心中回荡。我深吸一口气,闭眼陷入了沉思。
思想,在宁静中沉淀。
从此以后,我确信。那轮明月,离我都不会再远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