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上课不举手发言缺乏自信的作文)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上课不举手发言缺乏自信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03 06:22:59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上课不举手发言缺乏自信的作文)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一】

风,无声,吹绿了大地;花,无语 ,迷醉了天空;爱,无言,滋润了心田。

无言的爱,是不一样的爱,也是一种真爱。

我曾经认为,父亲是一个感情迟钝的人,后来才清楚是自己错了。小时候陪我玩耍的是母亲,摔跤了站在一旁一直喊自己站起来的却是父亲。现在才知道,其实父亲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坚强。

那天放学时下起了大雨,看着那倾盆大雨中出现了一些身影——那是家长们来接自己的孩子。其中有一个不是别人,而是我的父亲。他举着伞在外面等着我,我和父亲一同回到家之后,看见他那湿淋淋的衣服,我的眼睛里含满了泪水。

闯祸了,打我、骂我的是父亲,安尉我的还是母亲。

每当我的自行车出了小毛病,而让我一直勇敢地朝未来的目标走下去即使是无言的爱,也让人感到无限的温馨。

父亲在给予我无言的爱的同时皱纹已悄悄地爬上了额头,为了给予我无言的爱您已过早地有了本不应该属于您这个年龄的白发,即使是无言的爱,但那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爱”。

无言的爱,不一样的爱,让儿女刻骨铭心的爱。

评语:这篇作文,朴实无华,记录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体会了一位父亲对女儿不一样的爱。让女儿感动,甚至刻骨铭心。不足是缺乏典型的具体事例。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二】

讨论会开始了,我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葛慧面带微笑地说:“老师应该四十多岁了吧!嗯,王老师平时是爱穿深蓝色的衣服,而且穿的是西服。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男同学穿的校服。为什么只要学生穿校服,而老师就不穿呢?”

李闯嘻嘻哈哈地说:“不对不对,你怎么可以说老师应该穿我们孩子的衣服呢,那样不合适。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件黑上衣,一条黑裤子,头上再戴一顶黑帽子,这样比你说的好多了。嘻嘻!”

方薇杰说:“李闯你说错了,王老师要是照你所说的衣服穿,不变成怪物才怪呢。我看呀,王老师应该穿一身休闲装,最好是那种短袖的,然后外面再穿一件夹克衫,那样给我们讲课是多么好呀!也能显示出王老师的帅气。”

我接着一本正经地说:“方薇杰说的.我不赞同。老师穿休闲服是上课的还是出去玩的?开什么玩笑,照你们说的穿,我看老师不会顺眼的。还是穿西服比较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王老师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进行讨论着……

最后,他们都同意王老师穿蓝西服给我们上课是最适合的。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三】

你像《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会七十二变,一会儿变得大方,一会儿变得小气,一会儿变得脾气火爆,无论哪种你,你都是我的弟弟。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四】

拜年的时候,你在我们家,而我是回到宝丰,给婆婆拜年,吃完下午饭,便赶了回来,这时,你们的饭也吃完了,我带一些炮子出去和你还有其它朋友玩,炮子放完了,我一看一个朋友手里拿着许多炮子,我便问他的炮子是哪来的,他说﹕“是我弟弟他妈给他买的。”我一看弟弟的脸,发现,刚刚弟弟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立马黑了下来,不用说,我知道他一定又生气了,但我没说什么,带着他们去买炮子,但弟弟没买,回到家中,等客人走了以后,弟弟不再理他的妈妈,问了好几次才知道怎么回事,最后弄的弟弟都哭了。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五】

昨天下午我有幸听了慈红霞老师关于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报告,报告命名为《为学生的生命增添一缕阳光》。将近三个小时的报告让我对慈老师敬佩不已,慈老师那优雅的举止、风趣的谈笑、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班主任之路的我,对于班级工作有时确实不知如何下手,就像慈老师说她刚当班主任那会一样,对于班级工作,基本上是靠一味的定式---一管二靠三上告。本以为就这样中规中矩的管理学生,就会做好班级工作,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这边刚管好这个同学,那边那个同学又来了问题,每天累得心力交瘁,却得不到认可,于是自己便开始抱怨,这个同学怎样,那个同学怎样,总是想着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意愿走,可学生却总是背道而驰。种种的这些事让我对班主任工作开始丧失信心,开始变得迷茫,变得无助。

然而,慈老师的讲座却犹如一剂良药,让我豁然开朗。慈老师提到现在的学生不再是我们教师上学那会,学习途径缺少,什么也不知道,现在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取他们想要的各种信息,如果我们再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跟不上学生的观念,那我们就真的out了。是啊,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就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师就需要走进他们独特的个性世界,精心呵护这些生命,对他们予以耐心的引导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爱的阳光雨露,在温暖、滋润的环境中茁

壮成长。 慈老师在报告中还提到,班主任工作还要做到理解与尊重,同时还要严爱相济。的确,平时的工作是我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平时总是想规矩学生这个那个的,其实,我现在回想,我恰恰忽略了一点:小学生现在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于是他们就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尝试与探索,在这过程中就会出现我所认为的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最起码的理解和尊重。回想自己以前的行为,学生一旦犯下错误就严语相加,讽刺挖苦,也许自己正在严重伤害着一个纯洁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有礼貌的对待学生,而不总是高高在上,动不动就训斥、挖苦、讽刺学生。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感化学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事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为强烈”。

同时,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也要像慈老师那样做到严爱相济。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同时更要时常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握好“爱”和“严”的分寸,要做到严中有爱,严爱相加,宽严相济。

在报告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慈老师提到她在烟台十三中工作时,去一个学困生家访的事情。慈老师说,当她走进男孩家里时,心里一阵悲凉:一位瘫痪在床的父亲,一位柔弱的母亲,两个还在上中学的双胞胎儿子,就住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回到家,慈老师央求在房管局工作的丈夫为他们申请了经济适用房。那位学生对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问慈老

师自己能为老师做些什么。而慈老师却说:“我要你做好你自己,成为你们家庭的脊梁”。这个孩子从那以后卖命的学习,不断改变着自己,成绩很快的赶了上来。弟弟的行动也感动着在体校上学的哥哥,哥哥对妈妈说:“妈妈,我能不能也上高中,我也想参加高考”。妈妈

当即回答:“怎么不行,就是砸锅卖铁,我也会供你上学”。结果兄弟二人先后考进山东警察学院,毕业后,一人留校任教,一人在法院工作。就是因为慈老师的一句话不仅改变了一个学生,更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反思自己,在将近一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自己又为学生做了些什么呢?也许,自己现在的力量很小,不能像慈老师那样切实的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但是,也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赞美,一席表扬,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今后,我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

作为一名老师,我要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用综合的能力塑造学生。就像慈老师所说的:“能飞的学生给他天空,能游的`学生给他大海,不能飞不能游的学生给他信心,让他创造生活”。我也要让我们班的学生各展其能,各发其长,让我们班焕发光彩。

上课为什么不发言的作文日记【六】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