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美丽并不因为年纪而有所区分,也不应该用受教育的程度和衣着品味来划分,我认为女人的美,美在心灵、美在内涵、美在品质。
青春时期的女孩固然美丽,但每一个女孩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退去青春的印记,原本明丽的面孔,也会失去原本的色彩,美得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但人到中年的女性就不美丽了吗,我想有这种想法的人或许并不懂美丽这个词的含义。
我觉得美丽并不因为年纪而有所区分,也不应该用受教育的程度和衣着品味来划分,我认为女人的美,美在心灵、美在内涵、美在品质。
我的小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由于没有文化,更没有背景,所以一直生活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里,种种田、养养鸡、喂喂猪,蹉跎岁月,但她为了能贴补家用,在闲暇时就会编制竹席,把编织好的竹席,拿到集市去卖,编织一个多月的竹席,才能换回几百块,随后她又去帮人做宴席,哪家办喜事就叫上她去帮忙张罗饭菜,这样也能赚一些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庭的重担几乎都落在了她的身上,但她从来不曾抱怨,依然不停地劳作,穿着那一身长年不变的灰色衣裤,但在我看来她依然很美,那种美是劳动之美、倔强之美、不屈之美,她的美让人感动,更让人敬畏,我认为每一双奋斗的手,都值得我歌颂。
记得有一次,小姨又去帮人做饭,临行前过来看我们,不过不同以往,她这次换上了一身鲜红的长衫,远远地走过来一抹鲜红,让人眼前一亮,走到近处才发现是小姨,原来小姨换上鲜艳的衣服与曾经的样子竟那般不同,竟可以用上美丽这个词,并且还有几分我妈妈的样子,小姨看着我们都望着她,她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微微地低下占满了泥土气息的面容,此情此景看了真让我动容,仿佛有种说不出的酸楚。
我在想:人的命运真是难料,原本我妈妈和小姨有着如此相似的容颜和同样的家庭背景,却活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这是否就是命运的力量与残酷呢?但好在我妈妈和小姨都是勤劳而质朴的农村妇女,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虽然小姨未来的生活会过得紧一些,但又能怎么样呢?大半辈子都过来了,难道还怕将来受穷。
但是我打心眼里,希望小姨的儿子能争气些,毕竟这么勤劳的小姨,真的值得拥有更美、更好的生活,但愿命运,能垂青所有勤劳的人,愿他们都有一个灿烂而美丽的前程。
小姨,正一天一天变老,生活却毫无起色,只愿幸运之神能多多眷顾小姨,让她的晚年生活能更加祥和。
我的家乡每年都要过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传统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秋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有赏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赏菊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风俗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为老年人过的节日。这些节日都非常有意义,但是我最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的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当过了农历腊八节后,新年就快到了。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门口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人人脸上都满面春风的.,到处都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这是个团圆的夜晚,一家人无论是在天南海北,都要赶回到家里,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年夜饭。大家边看春节晚会,边聊天可幸福了。吃完晚饭,我们小孩儿便可以拿着烟花在院子里或街上尽情地玩耍,而大人们也会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我们把这叫做守岁。到了夜里十二点的时候,天空中便会响起了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响彻天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天空中竞相开放,这五彩缤纷的天空真是太美了。直到很晚,我们才慢慢地回去睡觉。第二天一大早,你就会听到“新年快乐,红包拿来!“的欢声笑语。这就是大年初一,这天才是真正的春节。而“新年快乐”这句话是我在春节里说的最多的语言。早晨起来,我就跟着爸爸去各处的亲朋好友家登门拜访,俗称“拜年”。有的亲戚还会给我一个大大的红包,这是长辈给小辈的,俗称”压岁钱“。对我来说,在新年里收红包才是最快乐的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家乡的风俗也就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它如烟花般绚丽,不停地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猪,特别是在农村里,***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说起我的家乡湖北的风俗,那可真不少呢!比如,鱼面炖肉,是湖北人家家饭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今天我就给你讲讲鱼面的那件事。
有一次,我们一家回家乡过年,碰巧赶上家里在置办年货。只见门前摆放着几只大盆子和大水桶,里面有好几条大肥鱼。大概是鱼儿大多了,显得盆子太小,它们拥挤在一起,层层叠叠,转不动身了。大姨见我看得入神,告诉我这些鱼儿是用来做鱼面的材料。
随后,姨夫把大木板架在两条木凳上,大砧板搭好了。姨夫从身旁的盆子里捞起一条大鱼,用刀麻利地刮去青鱼身上的鳞片,取掉鱼腮,再划开鱼肚,扯出内脏,很快就把鱼清洗干净了。姨夫用刀劈开鱼背,一分为二,经过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他顺利地剔除鱼刺,将鱼肉取了出来。然后,我们将鱼肉剁成了肉酱糊糊,倒入大碗中。我根据大姨的教导,在碗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用灵活的小手将它使劲揉搓在一个大面团,再抽一抽,扯一扯,拉一拉,大面团就四分五裂,变成一个个小面团啦!最后再把它们用擀面仗擀成蒲扇大小的面饼,再卷成卷,初始步骤就做好了!
接下来,把卷好的面饼放入蒸笼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揭开锅盖,一阵鱼香扑面而来,馋得人直咽口水!姨夫切了一小段给我,说:“快,趁热吃!”我咬了一口,嗯,真是美味呀!姨夫把余下的几个肉卷均匀切好,说是一次吃不完,晾干后可以分几次做鱼面炖肉。听妈妈说,这道菜曾经被孔子吃过了呢!当天饭桌上就上了这道鱼面炖肉的大菜,炖好的鱼面,看起来比面条粗,吃起来味道鲜美,口感爽滑不腻。
听姨夫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的时候,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鱼面,而且鱼面炖肉也只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后自家人才能吃。如今家家户户都有条件自己做鱼面了,而且都做得多,晾干存放,平时想吃的时候也可以拿出来做菜。现在每次回乡过年,我们都会带回一大包鱼面给爷爷奶奶吃。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尝尝我们家乡的美食呢?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冬季总是呆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在十九岁的这一年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城市里度过这个冬天。许是有些孤单,有些思念,深夜难以入睡,想到了很多东西,关于曾经,关于未来,关于亲情,关于爱情,我现在身处于南方的一个小城,记下这一篇“南方姑娘”。
说起来真的很温暖,暖到此刻耳旁还有蚊子的傲慢的歌唱,暖到所有的树叶都是翠绿翠绿的,暖到大街上从来不会有那厚厚的冰层,暖到只是感觉度过了北方的秋天。就是这样温暖的冬天,我却总是冷到无法入眠,时常清晨起床还能感觉到双脚的冰凉。是啊,南方的小城也有着自己的小脾气,它不总是那么温暖,偶尔会撒撒小脾气,耍耍小性子,甚至会来场“煽情戏”说哭就哭,毫无预兆,它可真是位杰出的演员呢,说哭就哭,可以一哭就有一个世纪那么长,哭到你连心都可以感受到那种凉凉的悲伤;说笑就笑,从不记仇,常常早晨还是阴雨连绵,下午就晴空万里,在冬日的阳光下漫步竟也会渗出细细的汗滴。这里的它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像南方姑娘,时而温婉贤淑,时而伤春悲秋,时而热情奔放,总能出人意料,出其不意。
南方的小城,住着这样的南方姑娘。它恬静,它热情,它沉稳,它多变,就是那么让人捉摸不透。虽然我是位正宗的北方姑娘,可其实我一直很羡慕很喜欢南方姑娘,许是因为妈妈来自南方,记得小时候常常会问妈妈:妈妈,妈妈,南方是什么样子,那里的姑娘是不是都和妈妈一样漂亮。妈妈只是抬头看看我说:南方啊,那里的天气很湿润,那里有好多大山,那里有好多大树,那里没有柏油路,那里的池塘里有好多好多的河蚌。南方,你到底长什么样?
慢慢长大,地理课上我开始知道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那里的数木总是绿的,那里的小雨总是下个不停,仅仅因为这一点,小雨下个不停。可能因为那座城市的它性格太过开朗,总是吝啬自己的每一滴泪珠。雨,对我来说竟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
记得初中学过徐志摩的一首诗,叫做丁香姑娘(小编按:应是戴望舒的《雨巷》,而非徐志摩。“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一样的芬芳,独自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这是多么美得一幅画面。我自知没有丁香姑娘那样的美貌,那样的气质,但我也会常常幻想,自己能够在不开心时带着耳塞在小雨中漫步,放空所有的烦恼,忘记所有的心事,就那样静静的去感受雨滴的丝丝凉意,聆听鸟儿的歌声,想想也是多么惬意。
18年后,我来到这里,才真正认识了南方姑娘,原来它不总是温婉恬静,原来它不总是暖如朝阳。在六月,它的热情会足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你的皮肤烤成小麦色,难道是因为南方只有水稻么。在十一月,它的小脾气仿佛就不再是小脾气,顷刻之间便是倾盆大雨。我知道原来这里的姑娘身边总是带着雨伞,并不是要表现得多么温婉,而是因为,这里的夏日,闷热难耐,这里的天气捉摸不定。因为这里有着这样一个南方姑娘。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
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