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再如:“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从这句话中,可以概括出变色龙的特征是:变色龙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3、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4、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目前中考,很少直接考对说明方法的判定,而是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起来考查,主要考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准确或恰当或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它必须体现所明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5、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并指明其作用
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语言风格不同,说明文语言也是多样性的。或准确、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
准确科学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阅读中,有关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这种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换成某个词语;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删除或某词语的作用;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这种题型是:修饰语或限制语的表达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联系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回答此词语对表达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最后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礅,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此语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现在:“桥宽约8米”不能说成“桥宽8米”;“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也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另外,此语段有一个词不够准确,“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应该是“桥面比较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路面”和“桥面”是不同的,增加“比较”,与下句的“几乎”照应,这样才更加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6、说明文阅读中的发展性练习
这类题比较灵活,往往是要求阅读者,针对阅读段中的某个知识或某句话或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谈自己的认识,此考点目前比较流行。这种题的答题关键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或现实生活来谈,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可以引用来论述,语言要简洁,语言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A.改变人称,即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B.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C.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诗改为短文,改成记叙文等。D.结构的改写。如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重新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2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3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4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5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1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分析第1段,简述说明文语言的层次性。(考查对语言逻辑性理解
3、文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这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4、根据第2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写出使沙丘固定下来的`顺序。(同2
5、找出两个说明方法,并分别说出其作用。(考查说明方法
6、把第二段中加点的“有一部分”删除可以吗?为什么?(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7、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对环境破坏的结果,请你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0字以内(发展性阅读练习,考查学生的环保认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