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四季的云台山作文400字)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四季的云台山作文4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3-17 15:54:30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四季的云台山作文400字)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一】

我的家乡在汾阳,则例有四季如画的生态园。有香飘十里的桃花洞,有群山环绕的老爷山,但我最喜欢的是风景优美的文湖公园。

进入文湖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峰塔,它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是我国最高的`一座砖塔。有80多米高,共13层。进入文峰塔内,一尊文殊菩萨摆在我的面前微笑着,好像在说:“欢迎您的光临。”沿着楼梯盘曲而上,每一层都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像,走到最顶层的时候,我害怕地把头探出去,哇!文湖的风景真美呀!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东走,来到文湖,文湖的水真绿啊!绿的像一块碧玉,文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像一面大镜子,文湖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么美丽的文湖,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雄伟的文峰塔倒映在文湖中,还有古色古香的孔子庙,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绿树红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百看不厌,希望大家常来文湖参观游玩。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二】

四明山在溪口那边,我们来到溪口,准备上三十六湾。这里的风景可真美啊!印入我眼帘的是一大簇迎春花,还有五颜六色的野花,随风摇摆,好像在向我们问好!还有些是我说不出来的花。一棵棵大树枝叶茂密,阳光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洒下了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很是耀眼;树边那一块块梯田,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绿绿的地毯;再看远处那连绵不断的山峦,一座连着一座,真漂亮!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农民,他们不是拿着锄头就是背着斧头,不是背着斧头,就是拿着菜篮子,都很淳朴、善良!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三十六湾,车像蛇一样弯来弯去,一会在这边,一会在那边,弄得我东倒西歪,我都快要吐了,果然有个比我小的妹妹就吐了,过了三十六湾我们就来到了四明山,停好车我们走进枯木枝林里。有些枯木又高又长我没法走进去,妈妈就走在前面帮我挡树枝,我就可以过去了,谁知道妈妈是故意还是时间控制不好,一走开,枝条抽打在我脸上疼极了,我咬咬牙,说了声:“没关系”,我们继续向前爬,因为地面太滑,妈妈滑了一跤,我也摔了四脚朝天。最后我们上了山顶,从山顶上看四明山,可真是美啊!树木一片连着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也像人们说的四明山是我们绿色的氧吧,大约过了两个小时左右,我们下了山到了饭店,饭店里有很多菜,比如:鸡翅、青菜、土豆、南瓜、鸭舌、海瓜子、螺狮……我最喜欢吃鸡翅,鸡翅可真好吃啊,一定是这家饭店比较有名的一道菜,饱餐了一顿后,我们就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四明山,风景优美,农家饭美味可口,大家有空都去看一看吧!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三】

文贞公园和我外婆家只隔着一条大河。那里美丽极了,我每次去外婆家都要去公园里玩一阵子。

文贞公园的门很像一个牌坊,门上有“文贞”两个字,四周雕刻着精美的龙,门的两边是一副以“文”、“贞”开头的。门里面有一位笑呵呵的老爷爷,他穿着清朝的官服,留着长长的胡子,他就是湖头的名人李光地,清朝伟大的宰相!洁白的雕像以一座连绵起伏的青山为背景,背后还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看起来真美!

在雕像后面,左边有两条道路通向博物馆,一条是有顶棚的木栈道,另一条是蜿蜓曲折的石板路,旁边是美丽的荷花池。我往右边看去,突然发现有一组黑色的雕像,两个人抬着一个大圆圈,圆圈上面坐着四个小孩。我以为那是一乘轿子,后来妈妈告诉我,那玩意叫做“水车郭”,每当过节的时候,人们抬着“水车郭”游街,这是湖头的`风俗。我往右边的小路走,又看到了一群雕像,旁边是一群干活的人,中间那个人是李光地,他背手而立,好像在指挥着身边的人们开凿道路或是建桥。站在亭子里向四周望去,满目是青青的树木、翠竹和小草,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我感觉就像站在白云上一样,一切是多么清新美好!

文贞公园和我所到过的许多公园都不一样,那里有古香古色的灯笼、碑刻和有趣的雕像,在公园还可以看到小镇美丽的风光,我很喜欢!

四明山四季的作文文段【四】

从荆州开始“四城同创”以来,我家附近的文湖公园就变了,变得可漂亮了。

以前湖水脏兮兮、臭哄哄的,还有不少垃圾漂在水面上。可现在湖水清澈,还不时有一群白鹅在湖中游玩,这种情景让我不禁想到《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公园里,路修宽了,路灯也修好了,四周的围墙拆了,满园的绿色从园里透了出来。文湖公园的变化招引了不少游人。清晨,人们在这里练拳、舞剑、做操·······傍晚,人们在这里散步,累了,就在亭子里休息一会儿,好不惬意!

从文湖公园一改造好,我每个星期天都会去公园里散步、看书、乘凉。我喜欢文湖公园,它给我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亲近的绝佳场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