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教师,这是我们与时俱进、共创和谐的一代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人生就是有许多个十字路口交错而成的,不论向左或是向右都在于自己的选择。
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也就错过一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一位羸弱的女子,只手推开了漠北的大门。她选择离开家乡,去那塞北孤城。离开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只有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她心中的苦闷是否也如那无垠的戈壁般无际?“我独伊何,来往变常。”她的选择换来了国家的太平,可叹她心中的悲痛又会有谁知道呢?
我们的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25岁时便成了一家纽约银行信托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总裁,但当他33岁的时候,他拒绝了丰厚的收入,踏上了一条创业之路。他的这个选择,创造了属于他的人生精彩。虽然我们无法预测选择之后的结果,但每一个当下的选择都在决定我们的未来。
人生是由一连串的选择与决定所累积而成。每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选择,都在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我们会成为怎样的人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不断日积月累的结果。
快乐是一种选择,痛苦也是一种选择。无论是什么事情,你可以选择快乐地去做,也可以选择痛苦地去做。大部份人常常以为,不选择就代表没有做出任何的决定,事实上不做选择也是选择的一种。我们总以为自己没有选择,但不做任何选择只是僵在原地,也是一种选择,而你大可不必这样做。
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的选择。所有我们现在遇到的情况,都是过去选择的结果。你的工作、友谊、人生好坏都是你选择的结果。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所以请认真地选择你人生的道路。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选择什么,付出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纵横交错的公路是由一个个十字路口联结,如同人生的道路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这样看来,人生之路与公路恰是相通的,在人生路上,有许多十字路口要我们做选择。
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心态,都会使得人们在遇到十字路口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小河与大海之间,喜欢波澜壮阔的人会选择汪洋大海,喜欢细水长流的人呢,就自然更青睐小河;在乡间与城镇间,有人选择乡村的宁静,有人选择城市的繁华;在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有人选择中国人含蓄典雅的美,有人选择五官深邃、个性张扬的欧美风……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做错了选择,走的并不长远,而有的人选择得比较成功,因此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顺畅。我想,造成人们不同选择的,应该是心态。
记得班主任曾经给我们分享过一个故事: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女士的丈夫被征去异国他乡做士兵,她也一同前往照顾他。可是长久以来,丈夫忙于打仗,没空理会她,再加上她又是独自一人在他乡,身边没有亲人,就感到十分孤独,因此常常会偷偷地流眼泪,心情十分忧郁。一天,她忍受不住了,就写信给远在美国的母亲倾诉自己的苦楚。可妈妈却没有安慰她,只回给了她一段话:“两个人从监狱的窗户看向外面,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使得看到的内容也不同。一个人低头向下看,看到的是地上的落叶和泥土;另一个人抬头向上看,看到的.却是天空中了璀璨的星星。”她见了这好像无关紧要的话十分生气,可慢慢地,时间长了,她也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原来,母亲是希望她能够在这个“糟糕”的状态下调整、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不再关注于那些痛苦的事,能看到不同的事。自此,她如同变了一个人,开始与当地乡亲们交流,她发现其实人们对她是十分友好的,她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舞蹈,并且不断通过看书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修养。渐渐地,她发现世界上其实有许多美好的事值得自己去珍惜。
正是因为她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改变了自己的选择,因此才有了不同于“凄惨”的结局。
所以,心态是影响选择最重要的因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一定要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做出成功的选择。
习闻常见与保持新鲜是一对矛盾体。若要永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单靠几种方法是不够用的。如在教单词时,以教水果为例,先一样一样地让学生看过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让学生看过后,把它们罩住,然后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回忆出来;或者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听到的东西画在纸上,锻炼学生的听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设计出形式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我读的书是张平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