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样的风景,两个人同样再现了一条河和一片原始森林,描述出来的画面却截然不同,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再现同一客观世界的时候,要表达的主观感情不同,带着截然不同的主观倾向:甲要表达的是一种喜悦、赞美、喜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要从画面中的事物生成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内心感受中寻找最美的感受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在描绘河水、森林时,是带着美化的主观倾向来描绘的,因此画面充满生机、美丽动人。而乙正好相反,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压抑、悲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要描绘那些事物带给自己的痛苦、压抑、凄婉的感受,因此他在描绘河水、森林时,是带着丑化的主观倾向来刻画的,因此画面灰暗、苍凉、沉重。
观察和感受景物需要学生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有动有静地描写,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他笔下的林海是那样的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应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观后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观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反之,漫无边际的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观后感,显然是失败的。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学生写观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写景的文章有的指明了场所的,如《街头一景》、《校园春色》,就要把“校园”、“街头”、等这些场所的特点写出来。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
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如:《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个片断作者抓住了火烧云的色彩绚丽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从而反映了火烧云的美。
(一)再现图片上的景物,表达孤独、绝望的思想感情倾向,描绘对象:天、云、沙、树、草。
(二)再现图片上的景物,表达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思想感情倾向,描绘对象:天、云、沙、树、草。 。
(三)再现图片上的景物,表达对天真烂漫深深怀恋的思想感情倾向,描绘对象:天、云、沙、树、草。 。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等写下来。例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
1、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
第二要抓场所的特点。写景的文章要指明了场所。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
2、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写景时既要注意静态的景,又在善于看出景中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描写时或先写静态后写动态,或先写动态后写静态,使景物处于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和谐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起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