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见过一位大侠。那位大侠告诉我说,在遥远的北方,有一望无际的大漠,那里有孤傲的飞鸟,有辽阔的天际,还有很多很多热情美丽的西域女子。
在那以后,我每日每夜地守着自己的江南,遥望远方的大漠。我问我娘,娘,你去过大漠吗?
娘总是温柔地望着我,轻轻摇头,但是总是不忘记告诉我一句,可是你爹去过。你爹桀骜的眼神,和大漠里的飞鸟一样。
那个时候,我在小小的内心里想象着我爹的样子,想象着大漠的桀骜的飞鸟的样子。每次姨娘姐姐们带我去放风筝,我望着蓝天的时候,总会期望能有一只孤独桀骜的飞鸟飞过。
可是直到我家灭亡,我都没有看到飞鸟,看到我爹。
长大一点,我才真正觉得,小时候的我,那样期望飞鸟的出现,其实都是期望我爹出现的理由。我自出生以来,从来没有见过我爹。我只想着能跟君哥哥一样,有爹有娘,即便是家里很穷,也没什么的。
可是我家灭亡以后,姨娘跟着别人走了,姐姐们嫁的嫁,走的走,最后只剩下我娘和我相依为命。
从前我根本没觉得这种日子苦,可是现在,我过够了这种上顿不接下顿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信誓旦旦地告诉娘,我要去大漠,把爹给找回来。
我看到娘没有笑,她的.脸色苍白,她第一次哭了,一行浅淡的清泪从脸颊流过,直接流进了我的心里。我从来没见过娘这样憔悴的模样。娘未出阁时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是有名的大家闺秀。即使家亡了,落魄了,我也没有见到娘掉过一滴眼泪。我只是很伤心地望着娘,很心疼,很难过。
娘伸出手来,抚摸着我的额头,问我,孩子,你还记得幼时给你讲故事的那个大侠吗?
我点点头说,我记得。
娘突然笑了,目光望着我,却不像在看我,仿佛陷入某种回忆,她轻柔的声音响起,那就是你爹。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向来以文风尖锐、犀利著称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以一本《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享誉文坛,时至今日已过不惑之年的她逐渐开始由关注社会公众领域转为关注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龙应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又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
前面所述《目送》中扉页上的那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的人指点迷津。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我们都太忙了,忙着学业,忙着谈恋爱,忙着结婚生子,忙着事业。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减少?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