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其实,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实质也就是做人。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只有具备了做人的各项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做事,也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在阐述一个品质细节前,编者都引用了两句名人来概括该品质的重要意义,紧接着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最后,编者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读者的兴趣。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强身是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要强调“强心”。我是一名体育教师,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在教学思想上和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教育,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
在一次篮球运球的接力比赛中,女同学小林体型较胖,运球速度较慢,但和她一组的同学并没有嫌弃她。比赛还没有开始,队友们就给她出主意:小林,要运稳不掉球就行了!你别急,心一慌球就不听你话了……比赛开始了,小林小心地运着球一步一步向前走,在弯道处也很平稳,而此时,我也开始带领同学们为小林加油,在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小林只掉过一次球,而且还很快捡回来了,一圈下来,小林只落后对手五、六米。在后面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小林所在的组最终取得了胜利。小林获得了成功的快感,也正是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不善运动的小林在体育课上总是积极训练,从不感到自卑,运动能力和体质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教不好,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够。
我读的书是张平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教师,这是我们与时俱进、共创和谐的一代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使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暑假期间,我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个人认为此书最大的亮点是:引用别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属于别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属于自己的全部是废话。这种拼盘文化,很适合饥饿者速食。
本书确实提出一个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题,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应该深入思索的命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理应当从教育对人的长远影响角度来评判。某国的教育应当属此例——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精神。这种人本教育既不忽视生存的需要,也没有把生存当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识之上,重视人,人是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主体;人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为人的发展服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达成人的梦想。从教育的长效来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国十数载,四处碰壁,只好把实现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当时,他也未必十分热衷的推销自己的理论,因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一个四处碰壁的理论肯定吸引力不强。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优秀的有72人,优秀率仅2。4%,但是他的学说却深深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恐怕这一点连孔子本人都没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看来,衡量一个教育的好坏成败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的理论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发芽,开枝散叶,逐渐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谓“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以发展人各方面独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独立性、思想的独立性、情感的独立性、习惯的独立性等等这些标志个体独立意识的教育。面对一个受教育者,让他首先成为一个精神的强者,然后成为生活的强者,最后,他让周围更多的`人都变成强者。所谓的“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不管怎样都不应该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人,一个独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育者有责任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可是我们千万别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没有老师学生就不能长大成人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记住,教育不是万能的。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会成为独立的有想法的个体,培养创新人才是每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