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捧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教育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教育的广泛研究,凭着对教育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教育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教育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畅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工作者。
初次读《教师阅读地图》时,脑海里就生出一种疑问:地图?让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地图。“地图”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清晰明了准确地标明地点的具体位置,那么“阅读地图”一定会很明确地指明教师阅读的方向和范畴。没几天,手里就多了一本这样的书,这本书的前几页冲击了我的阅读观念。我平时最喜欢读的教育故事,营养成分似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于是,我开始审视我的阅读观念。
这让我想到“教育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喜欢看一些教育转化成功的典范,然后照本宣科地模仿。其实,是我们简化了教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育者耐心地指导,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坚定的毅力。面对不同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像药不对症无法根去病根一样。就在我盲目崇拜教育家们的“好法子”时,这本书提醒我要“警惕流行书籍与庸俗成功学”。现在,跟着作者再来细细分析这份清单,让我找到了自己“专业阅读的误区”。
市面上,一些所谓的成功学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认为成功有捷径可走,教育有妙招可寻。这样的书籍吸引了好多急于求成人的心,就这样,我们往往太看重目标而忽略了事物已有的发展规律。我们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是个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开始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把自己定位在阅读的“浪漫时期”,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一腔追求教育的赤诚之心,对教育充满着理想和期待。尽管还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是还是对学生真心以待,关怀每一个机灵的小鬼。我尽可能在课堂上追求课堂的生动,让学生爱上我的课堂,将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倾尽教材中。
而在《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方向。这本书有四个特点:
第一、本书解答了我要读什么书。
第二、对今后我怎么怎样读书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第三、介绍了一些优秀图书和优秀电影。
第四、对阅读误区和阅读失衡举例说明。
这张“地图”让我从中探寻出自己的合理阅读路径,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秋日里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屋子里,不由捧起《教师阅读地图》来细细咀嚼。这里谈到的是对教育深刻的认识,让我感触不已。我不可能和名人比肩,但是我可以和名著为伴。这样的感觉在秋日里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冬天快要来了,而我丝毫察觉不到冬的寒凉,因为我准备好了!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常常听说有热心的名家,为年轻人开列必读的书目。若是立志做学术研究,有些资料确是必须涉猎;但若仅仅是阅读,很难说有哪一部作品忽略不得。阅读是私密和个性化的,名家心目中的经典,只是名家身上的名牌服装,精美是一定的,但不是谁穿上都合身。
好书的阅读需有长久的耐心。流行书刊读着省时省力,但它是用来消遣的,只适宜在旅行或等人的间歇翻看。这种读物着意卖弄新奇情节和机巧文字,虽然能给人小小的快乐,甚至还包涵着点经不起推敲的小哲理,但它顶多能算作一杯提神的清茶,不喝也罢。一本好书中,情节和文字不过是精致的道具,如果光顾对道具喊好,不去体悟道具背后的'深长意味,实在是对好书的辜负。阅读,应该像世故的人判断陌生人的品质,在表象外下大工夫。很多书除了需要细心的阅读,还需要不浅的阅历,经遇过坎坷波折,见识了世态人情,才易懂书中甘苦。这就如同喝酒,总得有些酒量,才能品出酒的种种妙处,若是没点酒量就去强喝,入口全是辛辣不说,醉过之后可能见酒都喊头疼。有作家就曾说过,许多英国人终身不读莎士比亚,是因为在幼年就被老师强迫着背莎剧。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等待着有人打开它,细细揣摩它的骨肉,体察它的细枝末节,感知它的体温、呼吸它的特殊气息,并隐约地认识写书的那个人。某个作者的书读多了,对这个人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对身边朋友的了解。如果读到了百读不厌的书,还对作者怀有莫名的好感,那就是找到了真正喜欢的书。明白了喜欢谁写的书,就值得去买这个人的全部作品,尤其是要买到这个人的传记,另外还可以搜集关于这个人和作品的评价。这样,就把一位朋友完完整整地请进了书房,成为永远养目养心的宝贝。
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是很重要的收获。读书人为书耗费了大块时间和大把精力,如果连这点收获都没有,那就像一个人结交了一辈子朋友,到最后找不到一个知己一样令人沮丧。只是,知心朋友是互相沟通和接近的,而喜欢的书却总是躲在书堆里,默默地等着读书人去慢慢寻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