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蒙蒙的天,雨水滂沱。
你曾试过在暴风雨中像海燕那样飞翔,你曾想过在暴风雨后的是彩虹还是有一场风暴。是啊,这些我都不曾想过,可内心的一个声音响起:人生之路还很长,只要你有目的,有不畏艰难的精神,一路前行,你终会像老鹰一样翱翔。
仿佛,若有所悟。回想起那些令人心神膨胀的夜晚。
夜深了,门外传来一些断断续续的琴声,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布满红叉的卷子。我的心犹如被万箭穿过,而此刻那毫无章法的琴音竟是我心里的.安慰。这时,泪水仿佛是与那琴音和声一般,滴滴哒哒地掉落。抬起头看向窗外,我只觉得那月影中的一个身影却如同我,一样寂寞孤独无助。
又一夜,耳畔边的琴声似乎早已不在断断续续的,可是有了一些流畅性。听着琴音,内心有点惆怅,前一夜,我们如此相似,仅过一天,我却越来越离你远了。在那一刻,我想成功。
或许是内心的不甘。为什么别人能从黑暗中看到光明,而我却不能,只能虚度光阴呢?
或许是我早已厌倦浑浑噩噩的日子。我想向人生之路的顶端竞发。
在那一刻,我从来没有过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
于是,我不在随便应付作业,而是用心去写。从大海的海面深入进去,寻找属于我的美丽的美人鱼。
过了许久,耳畔边传来的不再是仅有一点流畅性的琴声,而是一曲优美的乐曲。
我们在渴望中成长,但在渴望的同时,你曾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只有你一路前行,你渴望的成功才会出现。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栀子花开,浓浓的.花香包围着我,使我感到心旷神怡。感谢在我的青春有你们的陪伴:栀子花与那栀子花般的女孩。
步入青春,挥手向童年的列车告别,我心中有一丝不适应与无奈。每当我抑郁而默默流泪时,总会闻到栀子花香。我走到栀子花旁,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包围着我,这股花香深沉而不失可爱,高雅而不失朴素,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陪我走过一路阳光,一路芬芳,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初中生活,似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像老电影般重演。我本以为是学校与家两点之间的距离,直到我遇到了你——栀子花般的女孩。数学题总像拦路虎一样,挡住我前进的脚步,我常常为此而烦恼不已,直到我遇到了那个栀子花般的女孩,使我看到了希望与曙光。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题,用笔在纸上一遍又一遍地为我计算,直到我明白为止。这不正像那栀子花给予蜜蜂花粉?一直默默付出。
我脾气不好,常常因琐事与家人、朋友争吵。吵后经常后悔不已。我正需要你们的存在,像栀子花包容露珠一样。我经常与她们倾诉,无关对错,无关情绪。谢谢你,栀子花。是你,倾听我的心事,为我抹去心中的尘埃。栀子花就像那医生般治愈我的伤口。一段时间后,我的“伤痕”早已愈合。谢谢你,栀子花般的你。是你忍受我似洪水般的抱怨。每次我因悲伤而哭泣,因愤怒而发怒时,你总是默默倾听。等我的情绪稳定后,你再说:“好了吗?小傻瓜,今天该你请我吃饭了。”你拉起我的手,清澈而明亮的大眼睛对我嫣然一笑。每当这时,我心里充满了阳光与芬芳,带去感动和感谢。
在感动与感谢之余,我常常哼唱道: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甜甜的青春,是浓浓的爱。有你们洒下阳光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青春。
望着窗外漫天烟火,我的思绪又飘回了八年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人生中学到的第一首诗。是我的爷爷教给我的——我的爸爸妈妈因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那时的我,四岁,年幼无知,懵懵懂懂,并不解其中深意,也素未知到这东西就是所谓的诗。只因上口,觉得押韵,便吮着指头,扬起天真的脸颊,缠着爷爷教我。爷爷乐意教,我也乐意学,于是,看到夜空中的皎皎明月,教我“小儿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路边的野草丛丛,教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行走在开满繁花的小径上,教我“黄四娘家花满膝,千朵万朵压枝低”。小小的我,蹦跳着拍手叫好。
步入小学,我明白了所谓“诗”这一回事,知道其中更蕴含着作者的`种种深情,我便去挖掘其中更深一层的意思。于是,我一有空,就钻进学校图书馆里,像一匹贪婪的饿狼撕咬鲜美的麋鹿一样贪婪的渴求着书中的精华。书,就像一块磁铁般吸引着我,使我欲罢不能。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的洒脱,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的忧国忧民之情,黛玉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凄凉,为骆驼祥子的遭遇深感不幸,佩服柯察金·保尔“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坚强品质,厌恶莎士比亚笔下的吝啬鬼夏洛克。我的心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书中,我寻找着灵魂的寄托,看遍人生的千姿百态,悲欢离合。
饭桌上,我眉飞色舞的向爷爷奶奶讲述着书中的精彩片段,他们就在一旁静静地聆听着。有时,我们也会因为各自不同的观点得不可开交。我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这样,我能感受到生命的流动,生活的乐趣。
着清风明月,嗅着淡雅墨香,我已然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了。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伴着我的,不仅有家人的陪伴,还有淡淡书香。书,带给我的,是一片净土,一片蓝天,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读书,不仅读的是文字,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
“刺啦!”一声烟花炮竹声打断了我的回忆~
愿我与家人一起携手一路书香,一路微笑!
我们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人陪伴我们,他们如同阳光一般照耀着我们,给予我们关爱。
记得有一次考试,我本以为可以考好,却出乎我的意料,看到成绩时,感觉整个心都凉了。
回家途中,我心中十分难受,不知怎么向父母交代。迈着沉重的步伐,我沿着悠长的道路前进着。
我拖着有如灌铅的腿走到门口,心中的不安增加了不少,我进了家门之后,父母微笑着迎接并且帮我把书包取下,我却有些不自在。他们问起成绩后,我缓慢的把试卷从书包拿出来,让他们看。他们的笑容突然僵固,我以为父母会大发雷霆,但是没有,他们只是让我去吃饭。
吃饭的时候母亲给我夹菜,父亲鼓励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孩子。一次考试意味不了什么,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是最棒的你,就会问心无愧’我含着泪咬牙点了点头。
后来我更加勤奋的学习,复习功课,第二次考试有进步,而第三次考试进步得更大。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父亲的鼓励,母亲的宽容。
成长的路上,一路阳光,也一路情。
去登山的路上,乘坐汽车走过一路颠簸,我满怀期待去登上山顶,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观场景。
携勃勃兴致,心中满是期许,想象着那山顶的事物有多壮观,谁知走到半路,我差点被轰然而至的洪流击倒,任由恶心和呕吐感涌上心头,冷汗涔涔。将我拧成无力的螺旋状。“再坚持一下吧!”妈妈重复着苍白的安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腰能有什么办法呢?
“孩子怎么了,不去参观景点。”一个中年男子着急的问道。“孩子一路颠簸后,特别想吐,我也没什么办法呀!”妈妈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去我家吧,近的很。”顺着他那宽厚而坚实的手掌所指的方向,来不及顺眼看去,便随着妈妈一路跌跌撞撞来到门前。
他飞速地旋转钥匙,迈着坚定的步伐,“去那边吧,有洗手池,你们稍等一下,我马上回来。”我急忙跑过去,在经历一阵昏天黑地后,我终于有了得以喘息的机会。我打量着这个小屋,屋内陈设不多,但十分干净整齐,他就这么走了,竟对我们如此放心。
他急忙跑回来,手中多了一个搪瓷碗,说:“这是用开水泡的红糖姜汤,别嫌弃,小地方也只有这一个土方法。”我打量着眼前这个男子,中等身高,以至于我踮起脚尖才可与他平视,他的笑容如同璀璨绽放的烟花,露出一排微微焦黄的牙齿。
我手中捧着的似乎是个价值连城的古代瓷器。
我还没反应过来,那人已招手远去,妈妈攥紧手中那未送出去的钱,我才知道他的心灵如同去除黑暗的阳光,给予我温情的帮助。
听着江南温婉小调,吴侬软语在耳边呢喃,这些总会让我想起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想起乌镇的美。在乌镇旅行,穿行在水乡的灰瓦白墙,小桥流水木舟之间,仿佛在一呼一吸的间隙里都充满着江南独有的如水气韵,站在白石桥上,空气里是江南一域烟雨的潮湿,有罗衫淡淡的'水乡女子手提荷花灯,撑一把油纸伞与我擦身而过。她回眸,仿佛有清澈的湖水在她眉黛泛滥,我的心醉在江南女子梨窝浅浅的笑容中,亦醉在乌镇那隽永的流水间,难以自拔。行走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我那颗酷爱旅行的心装满了乌镇的温柔气息,乌镇啊乌镇,你在我心里盛开出一个永恒的天堂。
漫步在西子湖畔,我总有一种穿行历史的恍惚,毕竟,这里沉淀了太多太多的文明,太多太多流传千载的故事。闭上眼,湖上有风吹来,我依稀听见有鹤在石头城依水的朱楼外幽鸣,猝不及防地,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带着西湖氤氲的水汽向我迎面扑来,关于苏堤,雷峰塔,关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美诗篇……在西湖旅行,我看见雾气氤氲在流水边,把水草和游鱼的呼吸也变得如同丝绸一般柔嫩,西湖所蕴藏着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精髓,让我心动。
读着李后主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总能无端地让我想起秦淮纷飞的琼花以及漫天的柳色,秦淮,这一个多情的地方,总能让我忆起这里吹断云水间的笙箫,寒烟笼细雨的庭花,忆起李煜的“露华新月春风度,车如流水马如龙”……这些关于秦淮八艳,南唐故里的故事,沉积在江南上苑的郁郁楼台间,倾诉着琼花月影中道不尽的往事。在秦淮旅行,我捕捉到了李后主的悲伤,以及无数水色江南的美丽所在。
旅行是一个让我心醉的过程,穿行在这如水江南,让我在美景中洗尽心中的莽莽红尘,让我汲取了历史的深沉,更让我品味到了如水的绝代才情。带着满心的欢愉在水乡旅行,我一路收获着美丽。
请和我一起穿行在如水的江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