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获得真知与生活实践不可脱离。不是来自实践的真知,常常是伪真知;经过实践证明的知识才算得上“真知”。大文豪苏东坡肯对王安石的一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很不以为然,直到黄州菊园一见,他才知道菊花原有落瓣不落瓣之分。黄州之行,苏东坡修正了先前的谬识,获得了真知。可见,真知来自实践。
西方谚语有言:“你真正尝到果香是在亲手采摘了一个苹果之后”。这份香甜的果香正是实践的芬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半生游历,千山万水走遍,与长风为伴,与云雾为伍,亲自考察了国内12个省份的奇山异水,成为世界上发现记录并科学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第一人。一册《徐霞客游记》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行走出来的真知,被后世奉为地理学上的奠基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田间、到地头,耗时多年,辗转多省,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也培育出水稻栽种史上的真知,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时代。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科研人员,畏惧“田野”研究的艰辛,关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研究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相比之下,今天的有些专家大腕,不愿“接地气”的田野实践,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翻一翻他们的所谓作品成果,扑鼻的是污浊之气,何芬芳之有?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了验证引述材料确凿无疑,亚当斯密走出书斋,实地考证。正式凭着这种不苟且的“实践”精神,他的《原富》才被誉为经济学的原典。知识会在代代传承中变身成为权威,有的人会匍匐其下,唯书是从,唯上是听,不辨真假,而有的人则会通过实践验证修正、补充发展,带动知识的新发展。明代李时珍对当时被奉为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诸多疑义。于是他深入大山,足履深谷,亲尝百草,逐条订正错误的内容。试想,如果李时珍食古不化,迷信权威,懒于到大山到各地去“取证”,能有宏编巨制的《本草纲目》的问世并造福于子孙后代吗?
鲁迅先生说过:“专读书也有弊端,须应用于生活,便所学的东西活起来。”说的是知识要活起来,就必须把它带进“千山万水”的实践之旅,而不是锁入书斋。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鼠标一点,知识盈视,莫辨真伪,难以为从。如何打捞“真知”,则是务必要通过实践的!
事实证明,实践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我从今天与姑姑通电话的过程当中,从不知到深 知有了很大的收获。我愿意把这份收获与大家分享。
我与姑姑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我们聊了好久,聊家常,聊生活,聊学习,聊趣文,总之什么都聊,但千聊万聊,也聊不完我的心里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然也就没有不终止的谈话。”我正待要与姑姑说再见时,突然想起学校的`通知——澳大利亚14日游。便与姑姑谈了起来,姑姑对澳大利亚挺熟悉,因为她去过,也研究了解过。当我说要交18500元旅游费时,姑姑非常惊讶:“哦!这么贵,一般你自己去澳大利亚14天,最多也只要10000多元吧。”“啊?难怪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多少人愿意破费呢!”我道。姑姑又和我侃侃而谈了一番她出国的。
原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经验,而经验的来源之处便是实践。从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什么经验也没有,甚至不知道烂苹果不能吃。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生活必须的经验呢?那就要实践。像我那时爬尖峰山,站在山脚,望而生畏,恐惧退缩,而真正爬上了尖峰山山顶时,胜利的喜悦便涌上心头,从而又多了一份经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进一步的就是实践,当别人引诱你去别的地方时,嘴巴说得多甜呀!我们要吸取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经验,在套上自己所拥有的经验,拥有这“老江湖经验”,才能辨别是非,才能保护自己。实践和经验是不能分开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