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go!”这是一个欢乐、充满笑声的词语。今天我们全家要出去野炊,所以我起得特别早。天公公似乎也知道,把一束最温暖的阳光送给了我们,树梢间不时地传来婉转的啼叫声。迎着和煦的春风,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路上全家欢声笑语。
眨眼间,我们便到了一片空旷荒芜的野地上,地上草色葱茏,远远望去,还有几朵小花镶嵌在“绿毯”上。闭上双眼,细细品味清风中传来的淡淡的薰衣草的香味,绿草边也种着十几棵杨柳,一颗颗竹笋也吐出了嫩芽,柳条悠悠地飘来飘去,野地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沉睡在大自然的天堂中。草地上湿润润的,俯下身子一看,原来又有新芽冒了出来。在野地的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小河好似一条明如玻璃、洁白无瑕的彩带。带子中的景物,一会模糊,一会清楚,真是千变万化呀!
看完了美不胜收的景色,也该分工干活了。我们先选了一块地。在选地形时,我突然发现这块地方有人经常来野炊或度假,因为草地上有火烧过的痕迹。经过千挑万选,终于决定在草地的南侧,选好地形,便开始挖。爸爸和大哥来挖泥,可挖了好久,土地上并没有一个较深的洞,我的妹妹急了, 便直接用手刨。过了大约5分钟,总算有了一个洞。我们找了几块木头,并且把锅往木头上一放——结果有点大,便找了两块石头占空间。呵呵!刚合适。接着,我们就开始生火了。呼!火着了起来,姐姐将一大堆草塞了进去,火更旺了,一阵浓烟也向我们扑了过来,害得我直打喷嚏,眼睛都发酸了。为了不让火灭,我就闭着眼睛往里塞稻草。当我一睁开眼睛,谁知——那火又“扑哧”一声灭了。后来妈妈告诉我,生火时要不停地摇扇子,这样才不会灭呢!我吸取了教训,又重新做了一次,这次火烧得比上一次还要旺。
在烧水时,我们都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物洗好,一个个饺子也摆上了盘。爸爸那儿也在搭烧烤架了。过了大约十来分钟,水就烧开了,锅中的水都沸腾起来,妹妹小心翼翼地往锅里放饺子。我呢?将一块块生肉、蔬菜,串成肉串或蔬菜串,并送到爸爸那儿烧烤。
我想饺子应该还没熟,就先在爸爸这儿看爸爸烧烤吧!爸爸从背包里拿出料来,在架上刷一层,翻一个面,刷一层,翻一个面。五六串一起烧,那肉串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也很想试试。爸爸见我这样便说:“好吧!我说,你刷,记住要不停地翻。”“嗯。”我胸有成竹地说。“先刷一层油,过一会儿翻面;再刷一层盐,过一会儿翻面;再刷一层五香粉,过一会儿翻面;再刷一层胡椒粉,过了一会翻面。就这样,不停地翻。”我连续烤了三块,结果成绩不理想,烤焦了两块,成功了一块。
一转头,呀!饺子成熟了。我们全家便冲了过去,好似蜜蜂出窝似的,你挤我拥。我刚吃完饺子,肉串便熟了。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了过去,从爸爸那儿拿了三串,就待到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不久便迎来了傍晚,太阳公公又把最后的笑容送给了我们,鸟儿们也唱着歌归巢了。今天我学到很多很多,我十分留恋这块土地,所以与爸爸约定,以后还来这儿嬉戏。
我望着床头上那张充满欢声笑语的照片,同学们穿着迷彩服,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这张小小的照片中。那是五年级我们全体师生去学农时留下的纪念。
在学农基地里我们参加了许多活动,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野炊时的情景。野炊前,教官安排一些同学去炒菜,其余的人则去煮饭,我被安排在了后者。
教官首先教我们怎样燃火,怎样煮饭。然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火炉旁,按照教官的教导把报纸揉成小团,我们派了几个人到木柴堆里捡了一大堆木柴。而我则负责往锅里添加水,虽然锅子脏兮兮的,把我的双手弄得黑乎乎油腻腻的,但我仍然不怕脏,提着锅就往里面倒水,因为我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嘛。
我们全组人都忙着各自的工作,有的人拿着报纸轻轻地往炉灶口扇风,有的人跑去拿木柴过来,有的人则时不时挪一挪大锅。我就一边躲着熏眼的烟,一边拿着木柴往空隙里塞。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锅子冒出的浓烟把我们呛得咳嗽了,我们赶紧捂着鼻子,然后用报纸把烟扇去。有的人甚至逃也似的跑到了空地上,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饭终于烧好了。这时负责炒菜的同学也都端来了一盘盘香甜可口的饭菜。香喷喷的饭菜香飘进了我的鼻子,我像饿狼一样扑过去和同学抢菜。
我一定会好好保存这张相片的,我会把学农时的一些美好的记忆全都装进我的记忆深处。
我家养了一只小狗,名叫贝贝,那是我姑妈送给我的一份礼物。小狗儿看起来像一个大圆球,它摇摇晃晃的脑袋上有两只尖尖的耳朵,一双又大又圆的眼睛,黑通通的鼻子,摸起来可真冷啊!一张大嘴巴,尖尖的牙齿似狼牙一般。大嘴的旁边还有好几根又细又长的胡子,粗壮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全身都长着白色的毛,每当我将它抱起时,都忍不住摸它那柔软而又暖和的毛,我家的贝贝真的很惹人喜爱!
贝贝很贪吃。
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小狗贝贝就像见到了好朋友一样,摇着尾巴,晃着脑袋,嘴里还“汪汪”“汪汪”地叫着向我跑来,我开始还以为它在撒娇,轻轻地踢了它一脚,它用那可怜地目光看着我,我觉得很奇怪,就想看看怎么回事?是不是饿了?我就从冰箱里拿了两三片红烧肉给它,又背着妈妈拿了一块像砖头一样的面包给它。贝贝狼吞虎咽地把面包全都吃了,吃完还摇了摇头,好像还是不满意,我气愤地指着它说:“你这个小坏蛋吃了那么大一块面包还不知足。”
贝贝见我在骂它,又用那可怜地眼神看着我,我只好停止骂它,又忍下心来给它一块面包,可是,贝贝不一会儿就吃完了。到吃晚饭时,我盛了一大碗面条给贝贝,贝贝像发了疯似的一边吃面条一边点头。似乎在说:“真好吃,真好吃。”最后,贝贝吃完时,鼻子上都挂着又细又长的面条,把全家人都逗得哈哈大笑。
我爱我家的小狗贝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我听到这句诗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第一次的野炊活动.
星期五上午,我们在车上唱着欢快的歌,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了目的地.于是,我们排着龙一般长的队伍向周围的草坪“进军”。
不一会儿,我们找到了一块合适的草坪,底部还有一条小溪,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条小鱼.我们取掉裤子上的苍耳,开始做饭.做饭是要生火的,我们这一组全都忙开了,找了个地儿,挖个坑,再踏上几脚,放个三角架就做好了灶了.你听似简单,可并不容易,看!我班的杨颢熙就忙得不亦乐乎.嘴巴一咂一咂的,双脚紧闭,两只手总是小心翼翼的,不知做了多久,那儿终于有一个灶突起.
架上锅,终于到了主要的一步骤??炒菜.我们都擦了擦手,开始分工,有的打水,有的加柴,有的拾柴,有的洗菜.我拿起桶,打了几桶水后,又担任了切菜任务,在我身边的刘懿是最投入的了,只见他嘴闭紧,双眼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锅里的菜,手拿锅刀,左一刀,右一刀地铲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同学大声叫到:"黄瓜炒番茄出锅喽!"我抬起头笑了笑,可刘懿还在认认真真的炒着菜,看到他的样子,我也认真起来.
几道菜出锅,到了最漫长的时间——煮饭.我们把淘好,放入锅中煮,入锅后,我们就各自去寻找干枝和枯叶.大约到了正午左右,热气腾腾的饭做好了,于是我们盛起自己亲自做的“美食”,心里总热乎乎的,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虽然有浓?向我们袭来,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快乐心情.
吃完了饭,休息片刻就成了我们最快乐的事了,我们都兴奋地跑到另一个草坪,在那儿进行玩耍,有接力的,有拍照的,还有玩立卡片的,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我们全班后来照了张集体照,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班上没一人是一本正经的,有的张大了嘴像一头无忧无虑的狮子,有的把手伸着,就如一个机灵古怪的猴子……
这次野炊真是让我终身难忘,因为我们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明白了自己的能力.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没想到,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对此,王磊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读出了美化,我身边的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将家乡不光彩的一面说出来了。至于我提到慢车及其生活状况,从来都没有赞美———我讲述记忆中的交通时,已经说到了慢车上的那种糟糕的情况。我这里提到慢车,目的在于说明它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慢车上的那种人与人的联系,是人间应该有的自然联系。”
我们家的小狗是姥爷在散步的时候捡到而收留在家里的,我可喜欢它了,给它起名叫“金豆豆”。
它的体形娇小,披着一件黄白相间的“外衣”,长着长长的耳朵,一双似黑宝石般的眼睛,还有四条敏捷的腿。
金豆豆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每次喂狗粮时总是这放一颗,那放一颗,让它来回跑动。那一次我把狗粮放在手里故意抬高,任它怎么跳也够不食物,它只好双手合十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说:“小主人,求求你把狗粮给我吧!”我只好把狗粮给了它。
每一次,我一回家,可是小狗最开心的时候,它就朝我汪汪大叫,好像在说:“小主人,你终于回来了,我都快想死你啦!”这时,我总会把我爱吃的零食给它分享一点。
金豆豆不但调皮,也很忠诚。有一次,我在小区玩,突然一个哥哥向我冲来,我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正在危急时刻,它一下冲过来,对着那位哥哥“汪汪”地叫了两声,那个哥哥转身就跑。我跑上去,一下子抱起小狗,对它说:“你竟然那么的忠诚啊!”还有每次我出去遛它,它总是在我身边跑来跑去的,我走在哪,它就跟在哪,我有一次跑得很快,没想到它比我跑得还快。
我家的小狗还很合群呢。它一听到有其它狗在叫,必定也要大叫两声,好像在和它的伙伴打招呼!
怎么样,我家的小狗可爱吗?你喜欢它吗?
除夕之际,王磊光不断接到朋友、以前学生的电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返乡笔记在这个春节火了。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感到不安,也不能理解:“我很少去看别人的评论,因为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
事实上,这是王磊光应邀为2014年2月举办的“我们的城市论坛”所写的一篇演讲稿。他反问南都记者:“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提纲?很多内容和细节没有展开。”春节前,上大现代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小茗告诉他,媒体有意发表其返乡手记,王磊光答应发表。当时的题目仅是《近年情更怯》,最终见报标题为《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因此,他把返乡手记爆红的原因归于媒体的传播。
王磊光这篇笔记也获得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晓明的称赞:“分析很真切,文化研究的视野开始有点形成了,好!”博导王晓明表示,读了返乡手记最后一部分“知识的无力感”,也同样感到心情沉重:“从现代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出来到城市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信任‘求学是人生正道’的,有这个信任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现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像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每月赚1400元,当得知我一个大学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时候,很同情地看着我:‘算了,下海吧!’”
王磊光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他理想之作,这种“突然的出名”让他感觉很不真实。网友们不断在网上评论博士生返乡手记,王磊光在手记发布的第一天看了看评论之后,便很少关注。他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会有各种评论出现。
更何况,真正生活在文中所述乡村的人们并不知晓博士生返乡手记的走红,王磊光也从来没有向生活其中的长辈们提及文章的事情。“他们都是很本分的人,如果看到我将身边的事情写了出来,一定会为我担心。
对于自己的文章引发的有关农村大学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王磊光则表示,“我所说的,是80后大学生出路难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相比,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的80后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艰难的。”如今,媒体陆续找到他,但王磊光希望人们不要关注他本人,而去关注现实的中国。(采写:南都记者 刘素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