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爷爷相约一起去公园欣赏菊花。
远远看去,那一朵朵菊花堆在一起,像是在听秋风老师讲故事呢!走近一看,我才发现每一朵菊花姿态各异,有的像一串串香蕉,有的像老奶奶的白发,还有的像是一个个小绒球。
它的茎是细细长长的圆柱形,能给花朵输送水分和营养,还能托住叶子和菊花,每朵花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一半绿,一半白,有的似雪如玉,还有的......
我喜欢的菊花名叫龙须菊,它的颜色真是美不胜收,那黄得像金一样的花瓣,花边带点卷,像是被理发师烫过一样的。
我更喜欢的一朵菊花叫“残雪惊鸿”,小小的花萼,衬托起下垂的花瓣,像白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在微风地吹拂下,轻轻舞动,真是美极了!
一边欣赏公园的菊花,爷爷一边给我讲解菊花的功效,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用来泡茶喝,杭白菊就是有名的药材,能消火解毒。
我喜欢菊花,它没有牡丹花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花绚丽多姿,但它有着一种朴实的美。
有一天,爷爷突然带着我来到了这块土地面前,说:“与其让它这样的长满杂草,不如我们把它开辟出来种植菊花,用这块地来种菊花,应该差不多。”我一听半信半疑地嘟囔道:“这块地只长草,种上菊花能成活吗?”爷爷坚决地说:“事在人为,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的。”
在爷爷的鼓励下,我也有了信心。于是和爷爷一起忙碌了起来。种植菊花需要深翻土壤,爷爷就一锄头一锄头的挖,可把爷爷累坏了。我也不能闲着,就用小水桶一趟趟地去接水,来给菊花苗接水。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我和爷爷将三十多棵菊花秧载种好了。
一个月后,沁人心脾的菊花开放了,远远望去像一根黄色的腰带系在了这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一天,奶奶采摘下一些菊花,把它们蒸熟、晒干,又把它们泡在茶里放上冰糖制成了菊花茶。
这天晚上,妈妈和爸爸回了老家。我们坐在一起品菊花茶。奶奶说:“谁能把菊花的好处说出来?”
爸爸说:“菊花可以清热解毒。”
我说:“菊花漫山遍野都有,谁都可以采摘,不用到药房购买。”
妈妈说:“菊花的香味沁人心脾,让人闻了很舒服。”
爷爷说:“菊花富含维生素及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因而具有一般蔬果无法比拟的作用。”
奶奶说:“菊花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不像一些观赏菊那样,需要放在温室里才能养活。但是,你看菊花长在山上,甚至石头缝隙里,没有谁来浇水施肥,但它却能漫山遍野的开放,它具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它在秋天开放,不和百花争奇斗艳,而是与世无争、默默无闻,做人也要有菊花坚忍不拔、默默无闻的秉性才好。”
菊花茶喝完了,奶奶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比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文中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又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艺术家,巍然而立。由此可见,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事件则场面灵活,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概言之,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那么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就诞生了!
深秋时节,正是赏菊的时候,妈妈、奶奶和我兴致勃勃地来到南园观赏菊花。
走进南园,我们就被姹紫嫣红的菊花吸引住了。那些菊花,有的呈圆柱形,有的排成方阵,有的像喷泉状。一阵风吹来,五颜六色的花朵随风摆动,好像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无意中,我发现一朵呈扁形状的菊花,花瓣正面红黄相间,反面金黄,像太阳的光芒般夺目。花旁插著名牌:“古红十八”。在它的近旁,我又发现一朵菊花,这花是绿色的,让我非常惊讶。它叫“绿荷”,就像一朵荷花漂浮在碧水之上,真是美极了。
我们悠闲地走过九曲桥,沿路又看到了许多菊花,有的像小乒乓球,有的像蟹爪,有的像萝卜丝……还有的像五彩斑斓的小精灵在花丛中捉迷藏……
妈妈问我:“你最喜欢哪朵花?”我脱口而出:“古红十八!”我反问妈妈:“您觉得怎样呢?”妈妈说:“这深秋里凌寒傲放的菊花,哪一朵都是这么美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