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1、在春天的公园里,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和花草的芳香。
改:
2、我的女儿自幼非常喜欢画马。
改:
3、我14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赶走了母亲的生命。
改:
4、在春天的深处,细细地感受着春光。
改:
5、大雨和乌云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改:
6、这篇文章对我很感兴趣。
改:
7、我们学校开展了学习雷锋。
改:
8、奶奶热气腾腾的端来一碗鱼汤。
改:
9、这篇文章的条理和内容都很丰富。
改:
10、听到姐姐在全市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消息,高兴极了。
改:
11、我一进班级,便看见同学们那一张张笑脸和朗朗的读书声。
改:
12、他的爸爸是因为维持世界和平而牺牲的。
改:
13、我必须认真改正并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改:
14、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就能为国争光。
改:
15、草原上空飘着五颜六色的红气球。
改:
16、春天的昆明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改:
17、奶奶常常向我们提起过去的往事。
改:
18、我爱仙人掌,是因为它不但能美丽环境,而且还能减轻疾病给人们带来的损伤。 改:
19、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很多。
改:
20、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向同学们发出的“参加植树活动”。
改:
1、太阳烤着大地。
改:
2、我很着急。
改:
3、月亮挂在天上。
从“深”处立意。“深”是指深刻。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从中找出我们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某些生活细节、平凡小事,在不经意间,会触动我们的心弦。在感动之余,我们何不揭开事件表面的面纱,去体会、咀嚼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呢?
从“新”处立意。“新”是指具有时代精神。每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你一定能从一些常见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善于借日常生活中细小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义。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思考走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之路。其实,你也可以从读书交友、梳洗穿衣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恰当的主题。
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