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点上下起来,吃个早饭然后洗衣服,接着浇菜,再多点的就是劈柴,这些家务会在中午十一点多或者十二点多结束,这段时间一直到下午四点煮饭起都是空闲的。在这其间,我会看看小说或者带回来的书,以及会戴上耳机到田野上走走。今日中午到田里砍了一根甘蔗,在池塘边一边吃着,看着芭蕉、荔枝树、竹子以及偶尔飞过的肥肥的`鸟儿,心里十分地安宁,想想这样的寒假也是可以的,主要是这是一个人的空间多了吧。
当时我想起了我们村里的一个老人,她那时候已经白发苍苍,一个人居住,有时候会有个与我年纪相仿的曾孙子过来叫她去吃饭,但大多数时候她是一个人煮东西吃。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都是一个人在山间走着,因为我那个时候还小,到处玩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她,不同的是我是和许多小伙伴一起,我的是热闹,她的是安静……当时想起来这样一位老人,不免想起自己以后的日子,我太是希望快点毕业,经济独立以及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但是那会孤独的嘛?就像那位老人,她当年独自在相同的地方不断穿梭,她有没有过寂寞?
而我确定我不会寂寥,因为我会有书籍、音乐以及互联网相伴,而她当年只有自己的思想;以及我不会只待在同一个地方日复一日,她那时候有太多的限制。我想我很快会得到这样的日子,独自生活,独自穿梭。
第1段150字左右:写出中心论点,首选单句形式,且是判断句或肯定句。绝对不用复句(复句容易走题,影响得分,点出写作的由头,作文题中含有的提示性文字材料,一定要有所涉及。
第2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一,如第一节的内容是几个分论点的简单组合,则“分论点一”适宜放在段尾。这样和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的位置区别开来,使行文有变化。“分论点一”论证不许举例,采用纯分析的说理论据展开。
第3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二,采用举例论证,首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时也可辅助一个自己举的例子,自己举的例子要比前例文字少。如没有作文题提示中的例子,则自己举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论证,同样要求叙写例子的文字一定要比分析论证的文字少。否则对文体特征会产生重创,影响得分。
第4段200字左右:段首讲述分论点三。采用联系实际举例。这是写作本文的时代意义所在。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学习、生活、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目的是或提高思想认识,或明确是非正邪,或提出解决的方法途径,或揭示某种疑难迷惑,总之要给人以启发。
第5段150字左右:要再现中心论点,扣住中心论点写出作用、意义、号召、展望等。
看到机关里新来的一拨又一拨年轻大学生,其中不少还是硕士、博士生;看到家中的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我常常感慨万千,感到他们是幸福的,是赶上好时候了。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后带来的,由此也每每令我回想起30年前参加高考的那段往事。
1978年,在小平同志的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党和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年恢复了中断2018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当时,我在安徽淮南市第十一中学任教。当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学校老师们激动极了,大家教学热情高涨,加大了对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力度,积极指导学生复习迎考。因为已经有10多年没有送学生参加高考,作为教师都心存许多遗憾,都想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考入大学。那段时间,学校里白天上课,晚上补习,完全进入了临阵一搏的冲刺阶段。
上大学也曾是我儿时的梦想。下放农村时虽然有过一次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却因为当时莫许有的政审原因受到牵连,未能如愿。恢复高考,给了我一次机会,于是积极备考。当我陪着学生一同走进考场后,才意识到了困难和尴尬。我是上海69届初中毕业生,没学过高中数学,一拿到数学试卷.全然是一片空白。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参加了各场考试。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语文考卷中作文是一篇缩写,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庆幸的是,我考取了安徽师大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有幸在经历了插队落户当农民,到学校当教师等一系列职业转换后,跨进了大学校门。
恢复高考,迅速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很快扭转了一度盛行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也很快扭转了过去教育不被重视的状况。
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人们的共识,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氛围.社会重视教育,家庭关心教育,使教育得到了健康飞速的发展。30年来,教育投入优先增长被明确写入法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继城市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也全面实现。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学前教育受到普遍重视,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渐普及,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更是得到长足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富强,人才为重。人才是国家富强的法宝,恢复高考,使国家快速地选拔了大批人才。特别是77、78、79级的三届学生几乎囊括了从66届高中、初中到79届应届高中的优秀学子,使他们在当时3.45%的高考录取率中脱颖而出,而其中大多数是过去2018年中被排斥在升学之外的老三届。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才断层。由于特殊的经历,这三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填补了人才的空缺,并始终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而恢复高考以来高校培养的一届又一届学生,更是源源不断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着各级各类人才,频频不断地改写着我国公民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为国家的富强集聚了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时至今日,公平、公正、公开仍然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唯才是举,量才录用仍然是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高考是最为社会所公认的良好机制。
30年前的恢复高考,改变了多少普通人的人生航向。1980年毕业后,我经组织选调,到淮南市委办公室工作。此后28年来,虽然工作单位换过6个,但始终是在党政机关从事文秘、政研、党务等工作。勿庸讳言,是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由于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使我接触与经历了以凤阳小岗村农民联产承包为发韧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以简政放权为起点的城市改革,尤其是1995年初,我有幸投身到浦东开发开放的这块热土,更使我见证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使我由衷地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正确。
我相信,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恢复高考制度,有这相同感受的决不仅仅是我个人,而是整整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这是一篇论文写作,而不是一篇常规意义上的作文。严谨的概念辨析,专业的理论呈现,都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论文、乃至教科书的错觉,会有一种膈应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本篇在对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对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解读等重要观点的表述,这是理性思考的升华。但如果想写一篇得体宜人的作文,还应在观点之后,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之上多加发挥。
语文是什么?语言和文字?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它是祖国的灵魂。
生活处处有语文,它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的脑里,甚至在我们的甜蜜的睡梦里。学好语文是我们做好一名中国人的基础,我爱我的国家,我更爱语文。
没有哪一个人说他真的懂语文,直到去世的.那一刻也未必能懂语文的真谛。语文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所谓的灵魂应该是空灵而且动人的,假若这个灵魂死气沉沉,那么这个国家也会衰败。国家的综合实力中不能缺少语文,个人的自身素质里不能缺少语文。语文是国家的基础,是人民的信念。我们不能死学语文,语文是比数学还难的一门学科,它在于日积月累,所以在上课时,我们必须听讲,因为稍不留神,就与下文无法串联,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学生要自主挖掘书中真谛,参考书,资料书,能不要就不要,因为它们只会干扰我们的思维,我们要跳出大脑里的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语文博大精深,不同的人理解就有不同的认知,所以课堂就应该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质疑。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我们要善于发现。你会瞧见:水滴石穿是语文,时间流逝是语文,团结拼搏是语文,到处都不缺乏语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努力的学习,认真刻苦,这样才有美好的未来。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语文之上,学不懂语文,你读题肯定读不懂,学不好学问,你做题肯定不理解,每门学科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永远都是佼佼者。
我希望有一天,别人问我,你是哪里的人,我会骄傲的说:中国人!别人问我,你的祖国有什么让你骄傲的,我坚定地说:语文!
作为一名中国人让我骄傲,因为国家,因为语文,让我自豪。
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古色古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