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四月四日,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清明节。这天,我们为在疫情中牺牲的同胞们默哀,寄予了无限哀思。作为最为人们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究竟有什么来头?
提及清明节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另外两个今日已逐渐为人们淡忘的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在宋朝之前,这三个同位于三月上旬的节日,是同时存在的。
上巳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为纪念黄帝诞辰而设置,是中华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招魂辟邪,因传说柳条可以招魂辟邪,故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编柳条,折柳枝并随身携带。此外,上巳节能进行的传统活动,还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巫师道士的指导下,进行一项称作“祓禊”的活动。甚至,据说就连汉武帝都在上巳节当天求过子。正因习俗活动众多,官方钦定的上巳节,受到了众多百姓的喜爱。
而寒食节的起源,则伴随着一个传说。传说春秋时期,因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乡野。与其同行者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一天,重耳病倒,但因钱财几乎用尽,没有食物可以供其养病,无奈之下,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熬了一锅肉汤,献给重耳。重耳后来知道真相后,感动非常。后来重耳成功即位,称晋文公,他赏赐了几乎所有流亡时期的随行者,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后经人进谏后,晋文公忙去寻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不愿出山了。《异苑》中这样记载:“介子推不出,晋文公焚林求之,终抱木而死。公抚木哀嗟,伐树制屐,每怀割股之恩……视屐曰:‘悲乎足下!’”晋文公放山火逼介子推出山,却不幸烧死了介子推。晋文公后悔非常,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一段时间内,所有人不准用火,只可食冷饭,故称“寒食节”。寒食节这天,人们通常扫墓上坟。
最初的“清明”,其实并非一个节日,而是一个节气,出现在冬至后一百零八天。清明能成为一个节日,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紧随在距冬至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之后。在寒食节,人们进行了严肃的祭祖活动,恰好清明就为人们提供了出门踏青郊游的欢乐时光。
不过,虽然清明成了一个节日,但人们仍然偏爱活动丰富的上巳节。直到一个富足且百姓生活安定幸福的朝代——唐代诞生了。
在唐朝,清明这天踏青郊游,成了几乎为所有百姓所热爱的一项习俗。而且不但人们在这天加入了大量娱乐活动,朝廷还确立了一个为期七天的“小长假”,这让清明节为百姓着喜爱的程度,甚至一举赶上上巳节。
到了宋代,人们推崇“理学”,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就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理学家们认为,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是“伤风败俗”的,于是上巳节便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寒食与清明的组合,这时的清明,还没有现在扫墓等习俗。
后来,因寒食节只有单一沉闷的祭祖功能,清明脱离了寒食,成为了一个娱乐性节日,在宋代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节日。
到了明清时期,上巳节与寒食节基本消失,于是清明节融其自身的踏青,寒食节的扫墓,上巳节的插柳于一身,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的雏形。
而到了今天,清明节更演变出了新的民族色彩——缅怀先烈,纪念英雄。这是我们,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一次传承与升华。四月四日的默哀便是一个极佳的例子。它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见证了华夏人民对历史精粹的发扬,更标志着国人将一个个人的节日,上升到了民族集体的层面。这可以作为我们传承东方古典文化的一个楷模。
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们,每一个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与时间的积淀。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我们,不仅要传承祖辈们的优良文化,更要对其加以顺应时势的改良优化,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继续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Dear Sir/Madam:
As a teacher at xxxx school, I am writing to provide you a recommendation for Miss/Mr.xx so as to help you assess her/his application for acceptance into your program and consideration for financial aid.
Considered a promising student with original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her/his thinking, (she/he was asked, in the spring semester of 2008, to develop a subsystem of a DBMS project for her B.S.thesis, for which I was the chief leader. T
his subsystem was designed to manage the information of materials in NO.1 Foundry Plant of Dongfeng Auto Works.To do the job, she/he read many books about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took some courses in Database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Keenly aware that the design of a DBMS decides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software system, she did her/his utmos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参加过什么活动. From analyzing users requirements to designing the whole system, from the detailed designing to the final programming, she was very level-headed and full of innovation every step of the way.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her ability and creativity, she firmly focused herself on her objective and gnored all distractions. She successfully reached her goal. In the final software testing, only a few bugs were found in her subsystem. My appreciation of her talelent was thus confirmed.Miss is a very personable woman, friendly and helpful, and she has always been a team player in her work.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give her application for candidacy to your Ph.D. program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Should you need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in your deliberation,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Sincerely xxxx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