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是你与我不经意间的双眸相对,会心而笑?还是早已注定的缘分相引,擦肩而过?
冷与暖的遇见,化作晶亮晶亮的“花朵”,从高空摇曳而下;光与热的遇见,化作冬季围坐一起的人们眼里的红火;时间与生命的遇见,化作带着记忆的清风,飘向远方,风停,灯灭;人与人的遇见,化作带有笔迹的魔方,不停变幻。遇见酸涩,遇见美好。
街头,是最容易产生“遇见”的地方,而我遇见了酸涩。
蓝如宝石,白如蚕丝的天空里,偶尔有一两只身形美丽的小鸟飞过,空气清新,时间却是对这一切视若无物,只一个劲的催着我不要命的向着学校奔跑。即将面临迟到,要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和凉茶的我,脚步却在斑马线的一端停下了,上过发条的双腿,也再没有抬起。
就在我等着漫长的红灯倒计时时,电光火石之间,便有一场“悲剧”活生生地在我的眼前上演。
我转过头,一端是倒在地上的电动车和一名已经站起来不敢动的中年妇女,另一端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妪。明显是出车祸了。
那中年妇女慌忙从地上拾起蒙了灰尘的皮包,踩着高跟鞋的步伐已然凌乱。看着还没有多少人前来围观,飞似的跳上已扶起的电动车,扬尘而去。我的眼里余下的只有她秀丽的波浪长发,飞扬的裙摆和扫地工人还未来得及扫走的灰尘。
回过头,路口另一端的老奶奶仍旧倒在地上,抱着自己的一侧手臂,发出衰弱的***。
“哎呦,这大早上的,怎么出了这么个晦气事儿!”“那女的真不是人!”……围在一旁的路人纷纷出声道。不一会儿,周围便围满了人。视线被挡住,刚想上前的我想起奶奶送我出门时告诫我的话:“这几天看见倒在地上的老人千万不要去扶,见一个讹一个,你要小心点,离那些老人远点。”于是我选择了一处高地继续向里张望。
围观的人们嘴上说的话,让我心里甚是痛快。那个妇女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一个老人!看了一会儿,我却发现了不对劲:围起来的人们口里虽然大多都是在为老人抱不平,可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老人脱离困境。正值上班高峰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全都绕过了那个人越来越少的圆圈,没有一辆车停下来。我刚迈出的脚步也犹犹豫豫的收了回来。我和他们一样。
“来来来,让一下,让一下。”一位刚挂掉电话的中年妇女拖着她肥胖的身躯挤进了人群。她蹲下身,饱经风霜,略显疲惫的脸上浮现出浓浓的担忧。她用有些皲裂的双唇打击出一句句安慰的话语,柔声安慰着倒地的老人。接着脱下了有些褪色的棉袄,盖在了老奶奶身上。
远处响起救护车独有的鸣笛声。老奶奶和那位中年妇女一同上了车。人群也都慢慢地散了。酸涩的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滑落。
“你到底有没有听我说话!”老师训斥的话语落下,我猛然从回忆里惊醒。“你哭也不能解决问题啊,下一次可不能再这样了,班级分都要扣没了!”老师转身进了教室。我低头看着地板上的泪珠,不知是为自己还是为她而流。
若那是我的奶奶,我会怎么办?若那是那些围观人们的母亲,他们会怎么办?我想我一定会好好感谢那位救我奶奶的妇女。好好感谢,感恩与她,感恩这个社会。
有时我会想,若我们人人都这样,人与人之间还会有感情吗?社会还会和谐吗?国家还会富强吗?
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心中一阵酸涩,可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这句话出现在书的封面,也是本书的题记,更是引起我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我看来,“教育孩子,是因为爱还是害怕”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能对应三种类型的父母。
第一类父母是出自真心地爱孩子,他们会主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凡事为孩子着想,在爱与严之间能把握好一个度。
第二类父母也很爱孩子,但是没把握好度,变成了害怕,害怕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因而管教过于严格,变成了强制型家长。
第三类父母纯粹是因为怕,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让自己丢脸,给自己添麻烦,他们被动地教育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我属于哪一类父母呢,我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害怕才教育孩子?说真的,没看书之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之后,这个问题开始提醒着我:我现在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要基于爱,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亲子教育变了味。如何去爱?那就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恰好,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引导父母要因爱而教育,做主动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保持强大的情感纽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