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文学性和艺术性并存,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有舒缓的节奏配合干净的BGM加上文艺范的主角,就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
恐怖片——以制造恐怖为目的的娱乐影片,故事内容荒诞、离奇,结合背景、音乐、人设、摄影技术制造惊悚之感,让观众在感受负面情绪的同时可以思考人生。
末世孤行——一部恐怖片,却拍的过分文艺,导致气氛营造欠缺,人性思考不够,观赏性不足。
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前面25分钟时间内,都是女主Ann一个人的戏份,身处末世(许多人类变成嗜人肉的活尸,躲避在丛林之中,一个靠着“回忆”与“收音机”,存活着。这里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回忆中经常出现的两人——Ann的丈夫与孩子,这是个引子,这两人对于Ann最后的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
接下来的40分钟,影片安排了Olivia与Chris,这对父女(准确的说是继父的出现,这是导演精心的安排,为什么这么说?原来Ann的家庭组合就是夫妇+女儿(婴孩,现在这两人的现身,重新让观众看见了一个家庭的组合,可是这三人路在何方?关系又会走向哪里?接下来的故事一一向我们展开。
终于来到了影片最后二十几分钟,不要期待任何波澜壮阔的场景,一次失败的行动,Chris被几个羸弱的僵尸***死,Ann带着Olivia一起驱车迈向未知的明天。这些情节有何寓意?首先是Chris的死——Ann的处境又一次被推到悬崖的边缘(如同当初,Ann的丈夫被僵尸所***,留下她孤身一人带着女儿,再一次重回“孤独”,照应电影名“末世孤行 Here Alone”;其次是Ann的选择——身处这种被动境遇完全是因为Olivia人性之恶所导致(她打晕Ann,试图让僵尸***死她,然后自己可以与Chris逃出生天,作为Ann,她完全可以放弃Olivia,这个忘恩负义的人,可是过去往事(自己亲手结束被病毒感染的.女儿生命再现,让她选择另一条路,带上Olivia继续求生之旅,这一刻“救赎”的主题伴随着影片的落幕,回荡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之中。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比较另类的丧尸片,影片用了太多时间来描述“荒野求生”,预留了太少时间给“人性”这个话题,时间分配极为不合理,直接的影响就是文艺味过重,内涵度锐减。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能够说,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齐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此刻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同理,诺兰哥哥只但是以这个“能够一齐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当我们理解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之流。不是说玩“心灵鸡汤
”必须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就应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作为一部末世片,不可避免地需要探讨一下人性,但毕竟电影篇幅有限,不可能像行尸走肉一样展开那么大。故事就是女主救了一对继父女,在短短几天发生的事。不出意外地2女1男要出问题,小女孩出于嫉妒对女主越来越反感,最终选择让她MIA,没想到女主自带光环,不仅逃出来还以德报怨选择救了她而不是姘头。
整部片唯一值得推敲的就是最后女主的选择了,有一腿的姘头还是恩将仇报的小女孩?最终不出文艺片的意外,女主选了后者。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把自己的女儿的身影投射到小女孩身上了吧,想要给她一个自己没能给女儿的未来。不过也可以认为女主做了这个选择同时也救了自己,毕竟有了继续MOVING ON的理由了。文艺片毕竟要让观众心里有点遗憾才行,不可能恩爱的3人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