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把水帘洞的三分之一给了唐三藏,十八分之五给了自己,九分之二给了八戒,剩下的十八分之三给了沙和尚。
猪八戒听了很不服气,觉得大师兄分得不公平,气冲冲地向师傅告状:“师傅,凭什么猴哥自己得到的地方最大,我的比沙师弟还小,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我们小一点也就算了,分给您的居然是最小的,太不像话了!您得好好教训教训他。”
孙悟空听了猪八戒的话,气急败坏:“八戒,你不要血口喷人,我给的`师傅的最大!”
“你骗三岁小孩啊,师傅的才三分之一,而你的却有十八分之五。无论是分母还是分子,你的数字都比师傅大!”八戒很不服气地说。
听了八戒的话,唐三藏和沙和尚都哈哈大笑起来。唐三藏敲了敲猪八戒的头说:“八戒呀,分数大小比较,可不能光看数字的大小,你好好想想,把我们四个人的分数排排队,到底谁的大?”这下可把八戒难住了,他抓耳挠腮,急得团团转转,一时半会答不上来。
沙和尚站了出来:“二师兄,还是我来吧。比较分数大小,不能独立地看分子或者分母,比较分数的大小应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再根据分子大小来判断这些分数的大小。你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些分数的分母都化成18,你会发现三分之一就是十八分之六,九分之二是十八分之四,这下你知道谁的房间大了吧!”
猪八戒不好意思地点点头地说:“我明白了,原来师傅住的最大,大师兄第二,我第三,沙师弟最小啊!”
孙悟空走到猪八戒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以后遇到问题,可不要不动脑筋轻易下结论,学学人家沙师弟,少吃一些少睡一点,多腾出时间来来学习学习!”
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罗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象愚合作编著的《文化研究读本》是一本集合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集,其中摘录的都是在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批判性观点和论断。通过阅读这本文化研究文献合集一方面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从中获得启发。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前言、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
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部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描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概念和定义。在理查德·约翰生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中,他主要论述了文化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探讨文化研究符码化和一些定义的策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文化研究有三种主要模式: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斯图亚特·霍尔则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并论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线索,随着‘结构主义’知识景观的出现被打断了。尽管结构主义可能比‘文化主义’更为多变,然而它们还是共享了某些共通的立场和方向。”而托尼贝内特的文章“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则阐述了政府和政策在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霸权与民主。“然而,在此我认为,只有通过使用那些通过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而产生的补救办法,文化研究才能确实摆脱那些庸俗形式……。”
第二部分探究“文化研究的起源”,三大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汤普森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理查德·霍加特倾向于赞扬早期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派格报”连载小说为代表分析其中体现的工人阶级文化选择和审美。“工人阶级特别喜爱那些读物、星期日漫谈类报纸、休闲类报纸,从整个不列颠群岛殚精竭虑的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合适的材料,这对几乎全体成年的工人阶级都有吸引力。”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以文化的`三种定义:“理想式”、“文献式”、“社会式”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依据和原理,找到研究和利用价值。“在我看来,上述每一种定义都有价值。因为,不仅在艺术和知性作品中,而且在制度和行为方式中,寻求意义和价值、寻求创造性人类活动记载,看来肯定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篇是摘录E.P.汤普森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研究在工业革命之下出现的英国工人阶级。
第三部分“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主要讲述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的内容。科内尔·韦斯特的两篇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研究。“新的差异文化政治”从知识、生存和政治三方面的挑战展开论述,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许,“虽然大多数第一世界知识分子都采取了保护充满危机的现在的回顾性和保守观点,但我们仍然提倡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无限可能性和潜力的语言性幻想,对当下承受社会消耗的人来说则尤其如此。”“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则探讨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变迁,针对其如何摆脱陷入欧美精英派形式主义的危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文化批评家们应该改进经典构成的类型,使它们在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当下未及的战斗中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安·杜希尔通过研究“芭比娃娃”这一风靡世界的玩具的跨文化元素和差异销售规则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文化霸权和种族歧视,“芭比娃娃、上面简述的童话故事,乃至我们读给自己孩子的那些看似纯真无染的童话,它们的共性在我看来都是编织在童话符码里的种族和性别神话。”
第四部分“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文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身为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在“大众经济”中叙述了大众文化经济中的大众性与多样性、抵抗与符号权利、财政经济和文化经济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文化经济的意义和快感决定了那笔资本的经济回收的幅度:文化经济以与资本权力相对抗的衣服辩证力量驱动着财经经济。”詹尼斯·拉德维通过”浪漫小说的机构形成“分析了工业文化时代浪漫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浪漫小说阅读经验的内涵也许同两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是阅读行为符合中产阶级母亲的时间,另一方面使故事本身处理的焦虑、恐惧和心理需求来自于女性的而社会和家庭地位。”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描述了体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实践不同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在于,每一种运动都不同程度地首先离不开经济资本,其次离不开文化资本和闲暇时间;它也离不开具有阶级或阶层特点的伦理和审美性情与每一种运动包含或似乎包含的伦理或审美的客观潜在力量之间的亲和关系。”
最后是“传媒研究”聚焦在电视、电影和音乐等艺术形态的文化研究。首先是莱恩·昂的“《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分析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即“豪门恩怨”)中体现的众文化意识形态来分析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原因。“然而快感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所忽略的范畴。在它的话语里,快感似乎是非存在物。”在“MTV:追逐(后现代)明星”中,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分析了音乐电视中体现出的文化商品化和传播的后现代性,“我们只有理解音乐电视与经济、技术、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关系,才能理解音乐电视。”理查德·奥曼在自己的教师手记中阐述了广告的双重言说及其体现的意识形态话题。“意识形态的话题并不总是等于双重言说,但是它轻易就能成为双重言说。”
这本书与我之前读过的约翰·斯道雷(本书也有他的文章摘录)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比较近似,都是对上世纪重要的文化学者及其批判理论的总结和阐述,然而前者主要是分类摘录学者原文,凭借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料让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文化名家的观点和依据,后者则是第三人称陈述,重点列举出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以自己的理解对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做出总结,而且更多的是解释各种文化定义和概念,与教科书很类似。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阅读《文化研究读本》中收录的原文,虽然不一定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的十分透彻,但是我从中能得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种体会比任何名家解析都更让我记忆犹新。在这本书中,我既能了解到个人比较喜欢的描述文化现象的文章,也能读到比较抽象的理论描述,有些难懂不过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
我一直将艺术与文化等同看待,同其他活动一样,是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分离出来而赋予特殊职能的不同的表现方式。艺术同文化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形式,而其自身发展出的一套体系决定了其复杂又相关联的形式。艺术亦不受其他活动影响,却寄生在各个活动中成为一种意识上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其他活动。并且,艺术的本身价值是抽象出来的价值,没有一个形象的参照物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又受到时代、地域、创造者与受众的影响,价值评定相差巨大。对于创造者与受众,又受到自身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及艺术层面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的影响,造成艺术价值评定的不稳定性。
同文化一样,艺术亦要放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本质的认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一旦某个艺术孕育出一种产物,这种产物便成为一种旧的形态,一种存活在过去某个时间的艺术(虽然可能有相同的空间)。我们只能像记录文化一样记录艺术,且如不能复原抽象的文化一样不能复原死去的艺术。换句话说,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过去的艺术,是已近死去的艺术,其最初的思想只有创造者知道,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杜撰出一部分思想记录在历史的文献中,供人们评论。
那里的房子都是小学一年级画水彩。二年纪画蜡笔。三四年级画水粉。五年级画素描,六年级画的是写生。我当然是三四年级的`。我画水粉。我画的还不错。知道我为什么画的不错嘛,因为我之前上了美术班。我上了两个月的美术班。最后我们美术班发了一张奖状,我得是二等奖。因为我画得比较好,就被送去了,这里的女王。
女王对我说,这些房子都是她建的。我对她:“不可能吧,你我都是女子,而且你哪来这么材料建房”女王对我说:“我是用笔画出来的”我说:“不会吧?这根笔有这么神吗?”女王对我说:“这根笔就跟神笔马良的笔一样,只要画出来,它就可以变成真的。”可是前几天他被人给偷了。他被我这些大臣给偷了。最后我看见了一个出汗的大臣,我就知道是他偷了神笔。最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女王他就放我走了。
我很开心的走了。可是没想到这又是一个梦,你会不会很失望呢?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采取文艺学和语言学两种研究模式,前者视翻译为艺术,强调译作的文学价值,后者视翻译为科学,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两者都是要把原文和译文进行文本对照。70 年代以后,翻译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他们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认为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有着明显的优势,研究者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去考察、剖析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译入语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从而展现出翻译研究的巨大空间和发展前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翻译研究学派”。
1972 年,客居荷兰的美国学者Holmes 发表了重要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首次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研究应当被视为一门独立学科,Holmes 也成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奠基人。翻译研究在20 世纪80 和9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我们从维也纳大学教授、知名学者Snell-Hornby 的论述中能看出其发展轨迹。1987 年Snell-Hornby 指出翻译研究无疑是属于未来的学科,到了1995 年她在《翻译研究——综合法》修订版的前言中已经把翻译研究称为一门发展速度惊人的独立学科了。
很多学者为翻译研究后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Lefevere 就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的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罗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象愚合作编著的《文化研究读本》是一本集合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集,其中摘录的都是在文化理论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批判性观点和论断。通过阅读这本文化研究文献合集一方面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从中获得启发。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包括前言、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
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部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描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概念和定义。在理查德·约翰生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中,他主要论述了文化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探讨文化研究符码化和一些定义的策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文化研究有三种主要模式: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斯图亚特·霍尔则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并论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线索,随着‘结构主义’知识景观的出现被打断了。尽管结构主义可能比‘文化主义’更为多变,然而它们还是共享了某些共通的立场和方向。”而托尼贝内特的文章“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则阐述了政府和政策在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霸权与民主。“然而,在此我认为,只有通过使用那些通过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而产生的补救办法,文化研究才能确实摆脱那些庸俗形式……”
第二部分探究“文化研究的起源”,三大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汤普森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理查德·霍加特倾向于赞扬早期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派格报”连载小说为代表分析其中体现的工人阶级文化选择和审美。“工人阶级特别喜爱那些读物、星期日漫谈类报纸、休闲类报纸,从整个不列颠群岛殚精竭虑的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合适的材料,这对几乎全体成年的工人阶级都有吸引力。”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以文化的三种定义:“理想式”、“文献式”、“社会式”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依据和原理,找到研究和利用价值。“在我看来,上述每一种定义都有价值。因为,不仅在艺术和知性作品中,而且在制度和行为方式中,寻求意义和价值、寻求创造性人类活动记载,看来肯定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篇是摘录E.P.汤普森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研究在工业革命之下出现的英国工人阶级。
第三部分“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主要讲述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的内容。科内尔·韦斯特的两篇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研究。“新的差异文化政治”从知识、生存和政治三方面的挑战展开论述,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许,“虽然大多数第一世界知识分子都采取了保护充满危机的现在的回顾性和保守观点,但我们仍然提倡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无限可能性和潜力的语言性幻想,对当下承受社会消耗的人来说则尤其如此。”“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则探讨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变迁,针对其如何摆脱陷入欧美精英派形式主义的危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文化批评家们应该改进经典构成的类型,使它们在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当下未及的战斗中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安·杜希尔通过研究“芭比娃娃”这一风靡世界的玩具的跨文化元素和差异销售规则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文化霸权和种族歧视,“芭比娃娃、上面简述的童话故事,乃至我们读给自己孩子的那些看似纯真无染的童话,它们的共性在我看来都是编织在童话符码里的种族和性别神话。”
第四部分“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文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身为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在“大众经济”中叙述了大众文化经济中的大众性与多样性、抵抗与符号权利、财政经济和文化经济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文化经济的意义和快感决定了那笔资本的经济回收的幅度:文化经济以与资本权力相对抗的衣服辩证力量驱动着财经经济。”詹尼斯·拉德维通过”浪漫小说的机构形成“分析了工业文化时代浪漫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浪漫小说阅读经验的内涵也许同两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是阅读行为符合中产阶级母亲的时间,另一方面使故事本身处理的焦虑、恐惧和心理需求来自于女性的而社会和家庭地位。”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描述了体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实践不同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在于,每一种运动都不同程度地首先离不开经济资本,其次离不开文化资本和闲暇时间;它也离不开具有阶级或阶层特点的伦理和审美性情与每一种运动包含或似乎包含的伦理或审美的客观潜在力量之间的亲和关系。”
最后是“传媒研究”聚焦在电视、电影和音乐等艺术形态的文化研究。首先是莱恩·昂的“《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分析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即“豪门恩怨”)中体现的众文化意识形态来分析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原因。“然而快感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所忽略的范畴。在它的话语里,快感似乎是非存在物。”在“MTV:追逐(后现代)明星”中,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分析了音乐电视中体现出的文化商品化和传播的后现代性,“我们只有理解音乐电视与经济、技术、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关系,才能理解音乐电视。”理查德·奥曼在自己的教师手记中阐述了广告的双重言说及其体现的意识形态话题。“意识形态的话题并不总是等于双重言说,但是它轻易就能成为双重言说。”
这本书与我之前读过的约翰·斯道雷(本书也有他的文章摘录)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比较近似,都是对上世纪重要的文化学者及其批判理论的总结和阐述,然而前者主要是分类摘录学者原文,凭借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料让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文化名家的观点和依据,后者则是第三人称陈述,重点列举出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理论,以自己的理解对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做出总结,而且更多的是解释各种文化定义和概念,与教科书很类似。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阅读《文化研究读本》中收录的原文,虽然不一定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的十分透彻,但是我从中能得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种体会比任何名家解析都更让我记忆犹新。在这本书中,我既能了解到个人比较喜欢的描述文化现象的文章,也能读到比较抽象的理论描述,有些难懂不过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
之前一直听许多人说,前言对一本书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必读的部分,但是我之前在阅读文学名著的时候一直是忽略它的,觉得都是作者的写作感受,跟内容本身无关。事实上,前言中包含了许多与书本有关的周边信息,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路,内容梗概,尤其对于学术著作,明晰作者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论述方式以及对论据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理解整本书的内容框架、捋顺阅读思路。在《文化研究读本》的前言中,两位编者说明了编著此书的目的,并对书中收录的论文和作者及其主要观点做出简要的描述和分析,让我对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和基本观点有了大体上的了解,对后面的论文阅读也能相对较快的进入状态。
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中的文章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以文化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开阔了我的思维,并将其往更深一层引进,比如,芭比娃娃、摇滚乐、电视剧等等的背后都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它们不仅仅是表面上看的那样五彩斑斓、形式各异,而是工业文明下批量制造的产物,有着既定的生产流程,并在刚一出现就已经拥有很深的文化烙印,其内在的无论是霸权文化入侵,还是种族歧视、文化抵制等等,都会给接触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在安·杜尔西的文章中就描述除了这样的的影响力:从小出生在白人统治的世界,玩着白人芭比娃娃,其中透出的西方审美观已经深入到内心,以至于“我长大时,总以为自己很丑,纠结的头发,宽大的臀部,漏缝的牙齿……直到有几个尼日利亚男子告诉我,在他们的文化里,这样的牙缝是大美人的标志……”而美国摇滚乐的产生与流行和美国七十年代的越战有密切关系,摇滚乐疯狂激烈的音乐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抗战争和发泄不满的有效渠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为各种活动帖上文化的标签,比如沙滩代表了度假、休闲、活力,购物中心代表妇女、花费,城市代表快节奏、发达等等,这些原本是脑海中的定式搬的联想,原来都大有研究,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文化研究读本》是一本收录西方文化学者研究论文的书籍,从各个侧面展示出了西方文化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西方为文化研究起步较早且相对成熟,然而正如前言所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为它划出一个清晰的学科界限,更没有人能为它提供一种确切的、普遍接受的定义。”正因为如此,一代代的文化学者都倾其毕生的精力来推进世界文化研究的发展,而这种锲而不舍、追根溯源的研究精神是十分值得我学习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