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抽空把《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龙应台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她的文字看了很多。犀利的、朴实的、豪情的、温情的……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述,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一个个小短篇,其实记录的无非是母亲和儿子的一些生活片段,可就是这样真实的文字,把那份浓浓的母爱一点点渗透给了读者。
或许是做了妈妈的缘故,对于描写亲子关系的文章特别的喜欢。总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共鸣,找到感动,也学到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看这本书的过程里,心里都怀着一份感动,能感受到龙应台对两个儿子的涓涓母爱;对上天把两个可爱的天使送到她身边的感恩之心;同时看到她和华安、华飞的交流又会让你忍俊不禁。
欣赏她处理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智慧,喜欢看她与华安、华飞的互动,佩服她能那么坦然的和孩子交流生理方面的话题,赞许她面对犯错孩子所采取的态度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那份感动,那是做了母亲以后自然流露出的对孩子无私的爱与付出,是每一个身为母亲的女人都会有的情感,不需要谁教你,那是天性,上天赐予每一个母亲的母性。
合上书,心里满满的感恩之心,浓的化不开。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智慧的母亲,我珍惜和儿子相处的每一段时光,我愿意陪伴儿子慢慢成长,同时也希望把这本书分享给每一位准备做妈妈,和已经做妈妈的朋友们。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秋姑娘很温柔,微风正好,阳光不燥。秋姑娘很开朗,大雁的鸣叫在她心里就是美妙的歌声。秋姑娘还是一个艺术家呢,将整个世界装饰得美丽动人。
秋姑娘拿着画笔,用金黄色的彩墨涂到翠绿的稻谷上,一瞬间谷子黄了,秋姑娘看到农民的笑,听到农民的欢乐声,开心极了。秋姑娘的到来就是农民的希望啊!
秋姑娘来到了枫林,却发现枫树也黄了,仔细想想,原来是自己不小心把黄色的彩墨洒到了枫树上,本来想慢慢塑造金闪闪的枫林,没想到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枫树的叶子一片片凋零,秋姑娘感到很伤心,是不是自己惹恼了枫叶,改变了它的颜色,所以它不高兴了呢?所以,毅然离开?
枫叶飘落,发出了“沙沙”的声响。秋姑娘默默低下了头,流下了眼泪。这滴眼泪变作了秋雨,飘落在人间。落在海里,让海水更加湛蓝;落在山上,让大山得到了滋润。落在花朵上,却使花朵摇摇欲坠。傻傻的秋姑娘看到花谢了,想要把雨赶走,便下意识吹了一口气。没想到,这一吹,秋风起了,再混上秋雨,两者净化了空气,而秋姑娘却没有发现此时好多花都凋谢了。
秋姑娘经过山崖时,她看见了一群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放风筝。而小学生们都赞叹自己的到来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礼物,放风筝的好时节。秋姑娘看到这一幕,可开心了,觉得自己的.到来还是挺有意义的。
秋姑娘来到了海边,看着波光粼粼的大海和海中一蹦一跳的鱼儿,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晚上,秋姑娘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休息,她缓缓地闭上眼睛睡了一个美觉。
慢慢的,三个月过去了。
“秋姑娘”远处传来的一个声音,吓了秋姑娘一跳,她东张西望看了看,原来是上帝在说话。
“上帝啊,我不想回去,我舍不得花儿,舍不大海,更舍不得人们的陪伴。”秋姑娘眨巴着眼睛说道。
“明年你还可以来,不是吗?”上帝微笑着伸过手,带走了秋姑娘。
秋姑娘走时,很不舍,远远看了一眼金色的田野,离开了人间。
秋姑娘,来年再见。
小时候,我是跟奶奶长大的。我从小不喜欢上幼儿园,总是哭,总是闹,总是不听说。不管老师和爸妈怎么哄,怎么劝,我始终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但奶奶轻轻把我抱起,用温柔的语气给我讲故事时,我便很安静的听着,看着奶奶,然后很听话的'去上学。进校门时,总是喜欢和奶奶拉勾勾,说:“中午一定要来接我,一定还要给我讲故事。”奶奶总是微笑着点点头,跟我说再见。每次中午或晚上放学,奶奶总是在校门外给我买好多好吃的,给我讲好多好多的故事。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看不见它,但总能看见它留下的足迹,它把奶奶身边的小孩变成了大孩,它把小孩小时候的欢笑变没了。
上了初中以后,课程变得越来越多,奶奶老了,不再在这里照顾我了,爸爸把奶奶接到了乡下,我也很少和奶奶见面了。每一次放假,我还要做作业,也很少和奶奶说话了,总感觉奶奶老了,我和奶奶没有共同语言了。
那一次回老家,奶奶找我小时候穿过的衣服和鞋子,要给姐姐的宝宝,奶奶在一个箱子里找到了好多小鞋子,那些小鞋子有的还没有我的手掌大,和我现在的鞋子比,真的差很远。它们都很可爱,都是奶奶亲手给我做的,我把小鞋子举起来问:“奶奶,这是我什么时候穿过的?”奶奶微笑着说:“这是你一百天的时候,第一双鞋子。”我看着这些小鞋子,小衣服,和我小时候爷爷给我做的玩具,好想哭,好舍不得送走。
我真的长大了,奶奶真的变老了,就这样慢慢的,慢慢的失去了什么,却又无法挽回也就这样慢慢的、慢慢的长大了。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