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历史上的君王大都爱马,无论是征战、游猎时的胯下坐骑,还是辎重、农事上的役用,都需要G悍精良的骏马。
有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马棚里的大小诸事,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在养马人心中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都不是轻松的事!可是在君王面前,一个养马人又怎好随意叫苦呢?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为答道:“从前我也当过马夫,依我之见,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所用的木料往往曲直混杂。你若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你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曲木之后再加曲木,笔直的木料就难以启用。反之,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用不上了。”
管仲虽然说的是编栅栏建马棚的事,但其用意是在提醒齐桓公,要把编栅栏选料与兴社稷用人联系起来,在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永远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座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这些宝贝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存放的,也不知道存放者是谁。仔细看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纹,分别是:骄傲,妒忌,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
这些宝贝是这么漂亮,这么迷人,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没走多远,他们便感到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
苏格拉底说:“孩子们,我看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长呢!”
学生们恋恋不舍地在口袋里翻去翻来,不得不咬咬牙丢掉一两件宝贝。但是,宝贝还是太多,口袋还是太沉,年轻的人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来,一次又一次咬着牙丢掉一两件宝贝。
“痛苦”丢掉了,“骄傲”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年轻的人们还是感到它很沉很沉,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似的重。
“孩子们,”苏格拉底又一次劝道,“你们再把口袋翻一翻,看还可以甩掉一些什么。”
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甩掉了,口袋里只剩下了“谦虚”、“正直”、“快乐”……一下子,他们感到说不出的`轻松,脚上仿佛长了翅膀。
苏格拉底长舒了一口气:“啊,你们终于学会了放弃!”
今天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好记者讲好故事》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很感人也非常激励人心,是一个不错的节目!使我和孩子都受到了不小的启发和鼓舞,增强了为社会增加正能量的强烈使命感。
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看的很认真,也很认真的去听去理解。每个小故事都那么投入。偶尔的会问一些不太理解的问题和词语。伴随故事的情节或是感动或是开心或是兴奋鼓舞。
看完这个节目,里面每个故事人物都是那么经典,感受着那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从中受到了不小的教育和启发,在她的成长中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也有不少收获。付出得到收获,努力获得成功。作为家长的使命和责任就是:“用爱心去观察感受孩子,去爱护和关心孩子。”但并不是所谓的溺爱,而是用心去引导孩子,做到心灵的共鸣。作做为家长应该去提示、鼓励,去保护孩子。来培养孩子的和平无私的大爱精神,做个明白人,这也是做家长的本份。
在孩子学习的这个阶段,不单单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理解。作为老师要有积极、乐观、不妥协的精神。让孩子在这个信息化飞速的时代,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在她的人生漫漫长征路上茁壮成长,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
6月23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的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网络直播巡讲开讲,来自全国各媒体的14位记者通过“人民视云”进行了“云演讲”,讲述新闻背后的精彩故事。
去年12月,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第一轮巡讲活动30位巡讲人分别组成3路巡讲团,从北京出发,赴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河南等地,分享一线采访经历和所思所悟,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为进一步增强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巡讲活动特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全国各地组织新闻工作者、新闻学院师生、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人在线进行“云”观看。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记者张兴莎第一个登场,通过图、文、视频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与同事们一起历时数月,跨越湖南、贵州、重庆三地记录下《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的报道,带着温度的故事温暖了全场。紧接着,来自新华社、中国民航报社、封面新闻等媒体的14位记者,分享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大兴机场背后的科技创新和创造奇迹的民航人、大凉山里网红的篮球梦等。
“美丽的使者,记录时代的真善美。”“聚焦小人物的辛酸冷暖,反映出大主题大情怀。”“流泪了,真是好故事,更是好记者!”观众纷纷通过后台留言称赞,记者们的讲述朴素真实,震撼人心,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是你身边那不变的关怀和问候,我是你心中最灿烂的微笑。热恋的故乡,留下我深情的祝福;深爱的土地,留下我生命的足迹。我就是,郭明义。”
这是东北新闻网拍摄的微电影《我是郭明义》的.主题歌,是我作词、作曲和演唱的。这部微电影网上观看人次达到2.2亿。为什么会这么火?我想是郭明义的精神感动了万千网民,首先他感动的是我。
故事要从我第一次到鞍钢采访郭明义说起。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就嘀咕,传统媒体已经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
老郭每天除了忙工作,还要参加公益活动,替向他求助的人奔波,我实在不理解他为啥给自己找这么多事。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和一身的疲惫,我忍不住劝他:“郭师傅,你都已经是模范啦,差不多就行了呗!得想想自己。”本以为和老郭很熟了,说这样的话不过分,但郭明义的脸色马上变了,他忽地站起来,砰地把门关上,大声质问我:“说出这种话,你还是个共产党员吗?”
我被吓蒙了,说实话,当时我真的还不是党员。过了好一会儿,他盯着我的眼睛说:“我是一个党员,只要党的宗旨没变,我就要这样干!”那天晚上,老郭和我聊了很多,他的家人、工作、爱心事业。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全都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
老郭的话始终在我脑中萦绕。我在思考,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我是不是习惯了所谓的眼球效益,变得庸俗了呢?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更多的人?
看到微博,我心中一动,在微博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怎么就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我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
三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郭明义微博之中。我要让老郭的微博成为指尖上的正能量,让老郭成为网上的红色大V。
老郭在微博上晒矿山、晒工友、晒诗歌……晒的最多的是社会上发生的好人好事,老郭还让微博成为拯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老郭接到一位孕妇家属的求助电话,他马上发出一条求助微博,随即被700多名网友转发。一个小时后,献血的志愿者挤满了医院采血大厅。晚上6点多,老郭的微博上跳出4个字:“母子平安!”
我的阵地就是网络。让信念和情怀、善良和感动、奉献与执着闪动在微信上,烙印在微电影中,定格在网上展馆里。这是我乃至每一个网络新闻人不变的使命。
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党员,面对党旗宣誓的时候,又想起老郭的话:你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吗?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网络新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网络上彰显鲜明的红色,让我们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责任!
从前有一个樵夫,他有两个儿子。他每天都轮流带一个儿子到森林里去打柴,自己砍,叫儿子帮他拾。后来,这两个儿子都长大了,樵夫就对他们说:
“孩子们,往后你们就自己到森林里去打柴吧,我就留在家里了。”
两个儿子一起说:“爸爸,要是大车坏了,由谁来修呀?”
父亲对他们说:“孩了们,如果你们的大车坏了,或者还碰到了别的什么困难,你们都不用怕,‘需要’会帮助你们的!”
弟兄两个高高兴兴地进了森林,他们手脚很快,打的柴比任何一天都要多。他们把柴捆好,装上车,赶着大车就往回走。可是不巧,车子在半路上坏了。于是,弟兄两个赶紧下车,一起喊了起来:“‘需要’呀,你快来帮我们修车吧!”
他们喊了一遍又一遍,天快要黑了,他们的嗓子也喊干了,可是,“需要”还是没有来。弟弟满肚子不高兴,就说:“这个该死的‘需要’就是不来,哥哥,我们还是自己动手修吧!”
哥哥说:“大概是‘需要’离我们太远了,没有听见我们的话,让我们用最大的力气再喊一阵!”
他们又喊了许多遍,直到把嗓子喊哑了,“需要”还是没有来。
弟弟又对哥哥说:“你看,天已经越来越黑了,说不定我们白喊了,谁知道‘需要’还会不会来修车呢?”等得没有指望了,弟兄两个只好自己动手,一个拿斧头,一个拿凿子,两个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车修好了。
回到家里,父亲问他们:“孩子们,你们是怎么回来的?”
弟兄两个一起抱怨起来:“哎呀,我的爸爸,我们刚走到半路上,车就坏了。我们一直喊那个该死的‘需要’,把嗓子都喊哑了,他都不来。我们拿起斧头和凿子,自己把大车修好了。”
父亲听了,高兴地说,“我的孩子们,这就是‘需要’呀!它就在你们身边,而你们还喊它呢!没有人帮助你们,你们自己不是也把事情办了吗?所以,人们都说,‘需要’会给人添智慧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