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为了形象地描述诗歌的影响和焦虑的内在联系,他借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的“家庭罗曼史”模式。强者诗人之“自我”的形成是一个无意识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面,前驱诗人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后来诗人的自我之中。而这两者的关系就好像弗洛伊德“家庭罗曼史”之父子相争关系。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后来诗人心理上形成了对影响焦虑的情结。因为诗歌的技巧和模式早已在千百年前就被前人挖掘殆尽,后来诗人想要崭露头角,就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然后,一般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创新的诗歌看似是新的,而事实上却是一些后来的诗人把前人次要的,不明显的特点在“自我”的身上强化,从而造成了一定的错觉,似乎我们看到的就是某些诗人创新的诗歌。布鲁姆在这本书当中也认为这样的一些诗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而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模仿而已,也因此而论述前人诗歌对后来诗歌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焦虑。
在《影响的焦虑》这本书当中,布鲁姆出于对“影响”的焦虑,他有意识地使用很多象征性的深奥的意象,下了功夫从东西方文化故纸堆当中去寻找并使用一些晦涩的术语。并且,他在书中还提到这样一种说法,他说:“我提出的影响的焦虑一说,并非想要进行一场弗洛伊德式的父子相争,尽管本书中一两处酣畅了一些。”其实,从这本书的言语当中,我们读者也可以从中看得出,布鲁姆主张对弗洛伊德做莎士比亚式解读,因为从弗洛伊德“家庭罗曼史”父子相争当中,就可以看得出,并且在书当中,作者自己也阐释道“我主张对弗洛伊德莎士比亚式解读,而不是对莎士比亚或者是其他人弗洛伊德式解读。这便是布鲁姆的对诗歌的”误读“诗论。并且,在书中,作者还将这样的”误读“诗论称为是“实用的辩证诗学”。
在这本书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但是也感觉很生涩难懂。布鲁姆有这样的一个结论,他认为每一首诗歌都是对一首亲本诗的误释。一首诗不是对焦虑的克服而是那焦虑本身。诗人的误释或诗尤甚至是批评家的误释或者批评,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并不是类别之差。
此外,在这本书当中,作者还联系一些实际的文学诗歌对其进行了自己独具一番风格的理解。总而言之,对于诗歌的一些观点在这本书当中很是特别。布鲁姆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一些专业的术语融合在一起,深层次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恕我浅薄,很多地方的确还需要反反复复斟酌。或许是理论性太强,又加上自己对于诗歌的了解欠缺,所以,读这本书真的很费劲啊。
于是它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七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七座金山,虽然它并不知道七座金山到底在哪里。
海马是竖着身子游动的,游得很缓慢。它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想:也许那七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鳗鱼问:"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你干什么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鳗鱼说,"只要你给我四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海马戴上了用四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一倍。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水母问:"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它想要到哪里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汽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三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海马用剩下的三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五倍。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了。
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对它说:"你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那太好了。谢谢你,鲨鱼先生!"小海马一边说一边钻进了鲨鱼的口里,向鲨鱼的肚子深处欢快地游去……
在一个盛行速度崇拜的时代,有不少管理者把诸多的管理问题归结为速度的问题,又把速度问题简化提速的问题。他们像那条海马一样,对"慢"的`焦虑成为他们的基本焦虑。
"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于是,他们把企业的发展战略简化为"买入"战略——用金钱来购买速度。
然而,在只有强烈的发财愿望而毫无目标管理可言,企业的经营尚处"漫游状态"时,快或慢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此时我们找不到一个参照系来判定多快才算快,多慢才算慢。
正像我们在海马故事中看到的,为快而快的发展模式最终可能使企业被"速度之魔"耗尽资源并且欢快地走向灭亡。
混乱的战略、模糊的目标,极可能使企业陷入一种可怕的"商业浪漫主义"之中。作为商业浪漫主义的典型形态,漫游式经营暗中注定"通向盈利之?"其实是"通向毁灭之路"。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正业",他就会滋生出很多零碎的爱好和荒诞无稽的"浪漫情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在一个市场化程度不高、客户成熟度低的商业环境中,可能有以浪漫的管理手法获得成功的企业,可能会有诗人、哲学家式的企业家。然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客户的鉴别力和权力意识的增强,此类企业和企业家会逐渐绝迹。八十年代在中国翻云覆雨的商界名流几年来纷纷落马,就是一个旁证。
由此我们想到了马克思曾经讲过的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一个哲学家与一个船夫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对话。 "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出乎意料地让我对流行的拜金主义进行了反省。在社会主流思想或者说经济运行形式的影响下,我也认为赚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要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拥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一些是我们理应为之奋斗的事情。然而这种“主义”最大的坏处是我们将“赚钱的能力”作为对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我们越来越认为会赚钱的人才是优秀的人,一切跟赚钱有关的品质才是值得褒奖的,那些跟赚钱无关的高尚品质或能力在现下变得非常可笑和位置尴尬,比如无私、善良和正直,以及感受和认识自然的能力。那些与经济无关的事情变得不受重视,一切都要与转化为经济价值挂钩才有意义。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人可以毫不脸红地说我就是爱钱,当年觉得马诺说宁愿坐在宝马里哭可耻的人逐渐都变成了马诺,所以拜金的危害在此。
另外,曾经觉得很多所谓的艺术只是一群人的自命不凡、附庸风雅,或者是一些艺术商人的成功运作。但是现在才明白有一些大师、名作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不在于艺术造诣的高超(比如会画画的人很多),而在于艺术家能够挣脱主流思想的枷锁,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到了主流背面的阴影。
这本书还能够让你认识到很多商业行为的本质,是商人制造了一种消费行为并让消费者觉得是一种必须,比如必须要有名牌包才算得上体面的女人、必须要有钻戒才算得上标准的结婚、必须要买生日蛋糕才算过生日(而这些行为实际上毫无意义也完全不必要),我想可以很好的让购物狂们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傻瓜。
这本书虽然与我预期的“身份焦虑”内容差异很大,但整本书里面的每个分论点都非常值得思考,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品味的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世俗之人说了一句:醒醒。
第一次看见别人给我推荐这本书,是在网易蜗牛app上,随手丢进书桌就没再管了。
近几天书荒,一时间不知道读什么,就翻翻app的书桌。放到以前,我是不会翻开诸如“成功的一百个方法”这类“非实用书籍”的。现在想来,只想调侃自己一番,一个实用主义的人,以前只会关注《母猪繁殖技术》之类的书吧。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身份的焦虑》
近来是有了些焦虑,身边的朋友不是读研读博就是直接工作。就我这个游手好闲的还在国外念着最后一年本科,并且打算任性归国。也许再过四五年我也不会知道今天的选择是对是错,可又有谁能知道。
我开始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别人说一句:“啊没事,你回国发展机会更多”,我可能会窃喜很久。
别人一句:“天呐你不读研简直没人要。”也许会毁了一天的心情。
想想和原来初心满满的自己实在差了许多,那个说着不在意别人看法的我也开始患上了身份的焦虑,那个追求自我快乐的我也开始变得虚荣起来。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身份的焦虑》
他人的夸奖当然使我们开心,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人不能活在他人的夸奖之中。他人的羞辱也自然使我们愤怒,可人又不能活在他人的羞辱之中。可以兼听,不被牵引,就是我要改变的吧。想想确实没什么,每个人的境遇,选择,目标各不相同,我只要不忘初心就够了,又何必束缚在这身份的比较中,为了别人而活呢。
希望今后继续如此,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活。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读出了什么,这拗口的文字实在没让我记住几个。就像在河边洗着竹篮,半天也是一场空。可至少还干净了不少,大概就是心灵得到了净化吧。
不过话说回来个人觉得,但凡是靠这样读一本书能解决的心理问题,其实无论是什么,都无外乎是,“一个人乱想,想的太多” 造成的。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句:
引发焦虑的是对于事物的感知而非事物本身
这句真的`是人生真理
看法想法决定一切,甚至能够包括自身的极限都能够改变。(而人的看法源于先天的遗传基因与后天的环境他人的行为所影响)
(先天无法改变,但是后天是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比如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学会提前预演、比如多多沟通)
人心真的是很有趣的东西,愿大家都心理健康。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