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高文凭?“大学文凭”差不多十个人里面要有八个这样说。当然了,大学确实是好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的,因为要面临一只“拦路虎”:高考。一提这两个字,许多大学生也要后怕。就连我哥哥都说,一直到前两年,他还会半夜突然满身冷汗的惊醒——“要高考了!”
但是,即使取消掉高考,这种现象还会发生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一定会的。”因为高考制度取消了,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轻而一举的考上大学,竞争会变的更激烈,为了毕业后有好岗位,他们就会不断深造,这种噩梦就会持续下去。况且我国还在发展当中,没有资金建造这么多大学。
试想一下,如果取消了高考,那恐怕大学生比拾荒的都要多。还有可能他们当中就有人拥有大学文凭。高考取消后,中考也就随之消失,许多不是吃读书这口饭的人,也能上学,这样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一些工业、农业没有工作者,造成粮食、日常用品的短缺。
我姐每次从美国回来,都会有同学对她说:“真羡慕你们没有高考!”
言下之意,似乎只要废除高考,就可以海阔天空,不必K书。
言外之意,似乎中国高考制度一无是处,只会扼***年轻人的青春和才华。
可我哥哥不以为然,幸亏中国有这样的制度他才能靠最后两个月死拼,进了大学。假使中国使用美国入学审核的制度,只怕他没有今天。
可不是吗,中国的高考是“一战定江山”,但也仅此一举。换成美国,除了“会考”SAT的成绩以外,每个学期的在校成绩和日常小事都列入“入学考虑”,等于是天天在考,平时也是战时。
中国的高考是有好处的,是不能轻易废除的,中国人口这么密集,不能够全部上大学吧,工作单位也要人才吧,但如果人人都是大学生还怎么挑选人才。
所以说,现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不能轻易更换。愿那些学子的学业越来越顺利。也愿国家的人才越来越多,把我国建设的更强盛!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如何展开核心语段?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实论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正反对比法分析。
正反对比法。就是在写完事例论据后引进比较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关注细节》:
列文虎克在关注细节中发现了细胞学说,齐白石在关注细节中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画法,鲁迅在关注细节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事例//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对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对细节处毫不在意,最后一事无成。//两相比较,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关注细节,收获精彩的人生;忽视细节,空留无穷的遗憾。(事例后+反例+比较分析
【示例】俗话说:勤能补拙。(观点//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吧,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正面事例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反面事例,注意其转述的简洁及侧重点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终致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分别对两个事例作对比分析论证//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总结
▲语段结构:观点+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后的对比分析+总结
【示例】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观点//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举一反例与一正例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抓信矛盾点,设问,因果探究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果分析法//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总结,观点
【点评】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一反例与一正例+例后(设问+因果分析+总结观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