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非常热衷于谈论创新,以至到了无处不提创新的程度。我记得,几年前在一次STS的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学者提出过这样的看法: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带来了“发展”,带来了并不公正的分配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走出困境,于是有人祭起了“创新”这个“法宝”;但是,按照原来思路的创新,却只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并只能使少数人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里夫金把希望寄托在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上,其实也只不过是前面所说的用以解决当下困境的“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已。
说到工业革命,人们亦多是以歌颂的方式来赞扬其带来的“发展”。在我们竭力讴歌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对其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带来的负面的后果重视不够,以至于当我们身受其害时,又只能盲目乐观地寄希望于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遗产”其实并没有充分全面地认识,而只是选择性地看到了其积极的方面,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但有大发展,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以及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等等,这些负面因素我们是不该视而不见的。按照里夫金在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设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其实只在于技术发展手段的更新而已,在实质上,也就是说在其发展观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体制等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的发展观一直是追求物质的、经济的、数量的迅速发展。随着传统发展观及相应的发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使用,但在现实中,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这一概念却经常只是作为一个标签,只起到了掩饰其实质上不可持续的特点的作用,成为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安慰的招牌。在里夫金的书中,那种依赖于“新技术”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也不过仍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标签而已。
我们寄希望于新的技术,但不可忘记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违背,当增加了能源的使用,或者开发了新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而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后果也难以预料。新技术会带来生产形式上的一些改变,但并不会改变发展的模式,是治标不治本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局部的、暂时的变化,但长远来看也许只能加剧原有的矛盾。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要真正解决传统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和与发展相关的社会体制带来的问题,只依靠一两项或哪怕许多项新技术,显然是不可能的。新技术的开发既不可能自发地改变人们的`发展观,也不可能自发地改变对于新技术的利用方式和相应的社会体制,不可能自发地带来一种理想的带有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所以说,里夫金这位被誉为“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在这次对于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的预言,其实也只是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希望而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现在许多中国学者对于这种虚幻的希望的热情,是因为中国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在里夫金所预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或许有希望能搭上这一班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回顾以往我们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这段历史时,也许设想另外一种历史进程的可能性会是有启发性的。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对西方国家的批评,例如对美国,说他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和能源过多,说如果中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和消费,需要多少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等等。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其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却是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作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设想如果当年前两次工业革命是发生在中国,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那时起就搭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头班车,从那时起就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一直以他们的消费方式来生活,那么,在现在的地球上,我们又会如何谈论发展的问题呢?
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虚幻的技术,而是需要更好地理解发展,我们需要想一想,什么是发展?应如何发展?思考发展的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不能忘记:第一,资源、能源、生态总是有限的;第二,我们不能放弃对社会制度的合理和公平的追求。
作者:刘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爱丽丝.门罗的作品集来到我家的书架上完全是由于她得了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她。是某个对我闺女怀有青春期***动的小子几乎在诺奖公布的第一时间弄来了这本书。算得上时髦又风雅的礼物,女儿看上去很喜欢,而我不像小丫头那样性急,我得看完它再说。
憋了半年后才读它是出于反潮流的情绪,真正的文学和新鲜度无关,相反,经得起时间筛选的才是好书。
昨天看完了第一篇《逃离》,有点失望。稍后发现错在我自己,由于诺贝尔的光环,我把它设想成一顿大餐,结果很清淡。清淡不见得就不是美食,扉页上也说了,平凡和僻静是门罗的写作风格。是诺贝尔奖要引领低糖低脂的时尚口味,是那些评委总是喜欢另辟创意,比如:他们可以把反贼和忠良放在同一个获奖台上。一点也不像春晚那么死板,换了谁当导演都是一成不变的姹紫嫣红。
先得把情节提炼出来,看别人写读后感全是这样的,我以前老是把这个程序省略。
卡拉和克拉克是一对穷夫妻,在一个好像是旅游景点的地方经营了一个马场。这个夏天因为连日阴郁,暑期里的生意有点惨淡,连家里的宠物山羊也不恰时宜地玩起了失踪。反正一切都糟透了,夫妻俩的坏情绪像潮湿空气里的霉斑一样滋长。丈夫克拉克逼着妻子卡拉去敲诈有钱的邻居,一肚子怨气的卡拉反倒在好管闲事的邻居帮助下起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在逃跑的长途车上卡拉想起了自己更早一次逃离经历几年前她不顾一切的跟克拉克私奔。回忆让卡拉从逃脱的兴奋转向前途迷茫的恐惧,然后她回家了。天气晴朗了,明媚阳光下的马场似乎还是那么忙碌和美好。然而邻居的来信无意中揭示了卡拉钟爱的山羊是被克拉克谋害了,可能这小气的男人在吃山羊的醋。刺痛卡拉的尖刺依旧存在,不过,现在她选择了忍受。
要是我的理解力偏差不是太大的话,小说内容概况就是这样。
其实,这算得上是个好故事,细节的处理上十分精致,卡拉突然而起又突然熄灭的逃跑念头,克拉克去邻居那里兴师问罪时山羊突然出现造成的效果。这些看似非正常的情节在正常世界里既合理又微妙地流转着,而且那么顺畅,顺畅中带出了人物内心的隐秘。
作者大概想说的是生活对人的磨损吧?人们在诸多不如意中消磨理想,消磨个性,消磨对事物的敏锐感受。任何逃离都是暂时的,到哪里都是一张疏而不漏的网。
写到这里觉得这主题有点面熟,我们的钱钟书老先生好几十年前就写过类似的人生无奈,只不过东西方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是被挤得别无选择,里外不是,他们是空荡得没着没落,无路可逃。
“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逃离》里卡拉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拉回过去的十年。
大学校园里,无以填补的孤单、对未来漫无边际的不知所措、等待被爱却不能得到,渴望而又无从与人分享……那些浅浅的痛楚,虽然从未有过轩然大波,但始终不曾彻底离去。日子似乎垂手可及,可手太无力。
毕业后,找工作、换工作,恋爱、分离。不知道是意识太清醒,还是生活太像梦游,总是想要向未来一头扎去,总是以为这一次是光明坦途,总是觉得留在身后的值得舍弃。没有去流浪,没有去私奔,也没有呼天抢地,但“人生另有活法”的念头挥之不去。十年里,为“另一种活法”付诸了种种努力。
还没来得及丧失信心,那遥不可知的另一种活法已被岁月漂白得失去了意义。当手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脚习惯了每天的姿势、胃养成了规律,心灵和头脑在百折千回中沉淀了自己,也越来越清楚地明白每天都已是生活在未来里。
有了独立周延的内心,又发现还不太会画外在的圆。即使是深爱的人,有时候也会觉得多余,常常想退回到一个人的大圆满里去。于是,偶尔会发呆,偶尔会耍赖,偶尔要“告假”,偶尔干脆直言“我需要经营经营自己”。
读完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每幅短篇小说都值得细细品味,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却在意想不到的结局下于无声处听惊雷。门罗的文笔清淡平和,但丝毫不缺女性角度独有的细腻心理。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一出随时即将掀起狂风暴雨的情感跌宕。她的每则短篇故事仿佛潜伏于女性灵魂,挥散不去,久久缠身,替每个女人在平凡近乎窒息的生活中呐喊出内在的挣扎和想法。唯此之刻,回味无穷。
媒体曾把她比作俄国当代作家契诃夫,我觉得这是不准确的,她代表不了任何人,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她,她是独一无二的罗门。在平凡的主妇生活中将女性共有的生活轨迹和共鸣的心灵波澜通过波澜不惊的手法再现波澜壮阔的逃离心路。全世界但凡未经历的,正在经历的,以及经历过的,都通过她旁观冷静的观察下用沉稳内敛的笔触精准的击中女性穴位,深刻地勾画出女性在平淡危机生活中的迷茫,逃离,抗争,沉默,无奈以及悲伤。
想讲两个对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故事。第一部即《逃离》本身的故事,女主角卡拉,年少时不顾一切选择自己所爱的男人,甘愿过着充满风险和挑战的生活,她写了一张简短字条给自己的父母:“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慢慢的,她却在和丈夫家庭生活的相处中渐行渐远,平静的海洋深层是暗流涌动的`情感喷发。她决定离开,并寻求乡间的一位夫人帮助她逃离。可正当她登上一辆大巴决定奔向远方时,“她现在逐渐看出,那个逐渐逼近的未来世界的奇特之处与可怕之处,就在于,她并不能融入其中。她只能在它周边走走,张嘴,说话,干这,干那,却不能真正进入到里面去。可是奇怪的是,她却在干着所有这样的事,乘着大巴希望能寻回自己。像她自己满怀希望可能会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里。当她正在逃离他的时候,也就是此刻,他仍然在她的生活里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一结束,她自顾自往前走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取代他的位置呢?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未知世界带给她无尽恐惧和陌生,她在“这生命中的紧要关头,挣扎着让她那巨大的身躯和灌了铅似的腿脚站立起来,超前踉跄走去,喊道‘让我下车,我必须得在这儿下去,我就是要下去!’她终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抵抗着那样的诱惑,“肺里有什么地方扎进去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
其实这段心理描写我能够感同身受一些,仿佛自己能窥见大部分妇女的影子。比如我的母亲,退休后便常年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她日复一日的做着家务活,偶尔发出感叹和埋怨,“整天就是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想出去出不去。只能在家呆着,家附近转转。”我觉得自己突然就有点理解她了。她的青春没有了,她余下的年华却要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生活中渐渐消逝。生活是不会给这样年龄的人带来惊喜和新鲜的了。她或许早就习惯接受,可偶尔的叹息却是心底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循环。(有一次她因为家庭原因和父亲大吵一架,生气的离家出走,她是没有地方可去的,我担心她,手机联系她,她短信发过来叫我保密。第二天我和她约在一家面包店碰头,她泪眼婆娑地告诉我:她没有地方可去,她也不知道去哪里,她一个人瞎逛,漫无目的,再大的地方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她一个人晚上睡了一家不知名的陌生宾馆,可能睡多久呢?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床啊。说着说着她流下了眼泪……
我想每个女人都有想要释放真实自己的冲动。只是有些女人毅然而然离开了,有些女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心里想法,继续隐忍地过着寡然无味的生活,直到忍受它,接受它,习惯它,麻木它。表面和睦的家庭生活,固然对某些女性是幸福,但另一方面或许就是禁锢的枷锁。表面的虚幻泡沫五光十色,却是脆弱不堪,一个手指就能轻易将之戳破。当然这一切,请抛开道德角度的千夫所指。因为这不是单从道德角度好坏就能说清的问题。
看着卡拉的故事,脑海里又浮现出电影《时时刻刻》里的朱利安摩尔。电影里,她过着幸福的主妇生活,有个爱她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她的痛苦,纠结,无人可诉无处可说。有一天,她最终因为覆架在她个体身上的时代与性别枷锁,不说一句离开家庭,走向远方,不见踪影。我觉得她寻求的生命激情和真实是无法获得大多数人认可并理解的。她正一步一步将加在她身上的束缚外壳一件一件卸去。而事实是,更多时候,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这样的勇气继续一段未知和全新的生活的。
还有一篇是《激情》,女主角格雷斯按照既定的轨道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读书毕业后在一家旅馆找了份活儿成为一名服务生,邂逅了一位对她有好感的男生,自然而然的约会,拜访,成为伴侣,,谈婚论嫁。曾经年少向往的的爱情毫无波澜的出现眼前时,她如同被生活好般,毫无欣喜可言的面对接受。可格雷斯她是特别的,和大多数女孩不同,她也从不屑于成为大多女孩需要成为的样子:“漂亮,当成宝贝似的供着哄着宠着,自私而蠢笨。”此时的生活,对格雷斯而言就像被生活摆布的棋子,找不到真实的感觉。直到她因为脚底划破遇到格雷斯男友的哥哥尼尔。尼尔为人深沉,犹如“深不可测的海底洞穴”,忧郁,整日以酒作伴。尼尔是医生,了解她脚部伤势后随即载她去医院进行包扎,无征兆的,尼尔不发一言带着她开往野郊,他瞒着弟弟私自带走格雷斯,“开车的速度与在高架路上飞行时可称不相上下。”可格雷斯却不认为疯狂,反而奇迹似的十分安详。她的身体内除了涌流着欲念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一会儿,他在车里将格雷斯手的掌心压在自己的嘴唇上,舔了舔,又松开。之后,他将驾驶座位交给不会开车的格雷斯,让她当下就学习开车。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多,但是通过对话的过程,格雷斯开始接触到了本质性的真实。离别之前,尼尔将她拥在自己的双臂里,抱得那么紧那么持久,她为他围裹着,同一时间既是在索求又是在施予。他说:他不过是想要在她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然后就要走开的。离别后的第二天,格雷斯听闻了一条消息:一辆去小赛博湖的半路上对直撞上了桥墩,车全毁并且烧的不见尸首…
我可能无法过多知道尼尔遇到具体什么事。但我觉得尼尔能看懂格雷斯心理似的,感受到格雷斯内心那如火般燃烧的***和激情。平静的生活,疯狂显得真实。尼尔不寻常的无望的真实勾起格雷斯内心无比的火热和情感。是的,她从未觉得自己离真实有这么近的距离,她,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活生生的活着,而不是行尸走肉般的过活。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有些人的生活如果平淡无常寡淡如水,也许就会不自觉地就把生活当戏,疯狂一把,这样大概是对生活的抗争或是对自己活着的释放吧。
时光荏苒,三年转眼消逝,依稀记得刚到学校您一本正经的自我介绍,以及我那懵懂无知的眼神,似乎岁月没有在您身上留下任何痕迹,您教书育人的精神依然奋力,不减当年,甚至更胜一筹,而我们在您的教育下,日渐成长,那一颗颗童心也日益成熟起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原谅我无法写出那些华丽词藻的句子,亦没有那感人肺腑的话语来描写您,唯有借用您曾经教我们的一句古言,也是毅然的.想让您知道您不辞辛劳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我想再次看到您欣慰时的笑容,就如那年夏天,我错跑到您的办公室,看到您批改作业时那变幻莫测的表情,而那称作欣慰的表情也在仅仅一瞬间,被我捕捉到了,更是它在不经意间渲染了一切,例如我,渲染了我的灰暗世界,让我抛开一切杂物,铭记着您所传授的一切,从此我就一直能在您身上看到那缕耀眼的光芒,也是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
神圣的讲堂,讲堂上的您似乎清晰可见,声情并茂的讲解也余音绕梁的一遍遍在我耳边回荡,一切似乎回到了最初的原点,回到了您呕心沥血倾尽全力时的样子,执笔写到这里,泪水已如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滑落,而那些如洪水猛兽般的回忆也如一段段电影片头闪现在自己面前,未等它褪回,退回到我的心里,我的脑海里,我就已经怀着感恩的心冲进牵动您心情的考场,准备奋力一搏,考出让您欣慰的笑容,考出旁人惊讶的表情,考出我梦里的结果,奈何世态炎凉,你说我的抒情的凭借不足,无奈我也想添加真人真事,可惜辍学已久,你我缘分不足,罢、只能虚构,莫怪,莫怪!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