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是一种强调手段,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母亲属虎,特凶,不仅对她的五个儿子凶,而且对我的父亲也凶。我们都挺怕她。(《懂你》)
运用这种方法,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抑,起的是衬垫作用。二者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细细地体会、揣摩。
例:深秋的风如同一只温柔的手,拂过辽远的平原,泛起温润的波浪。夜,褪去她华丽的披风,展开宽大的梦一般诡秘的黑色轻轻网向大地。(章蕾《好的故事、老的画》)
例:淡蓝如水的天空飘逸着古色古香的气息,点点行人,如淙淙细流,风携着盈袖的暗香,将这一切裹入似画非画的长卷之中。(吴梦婷《青花瓷》)
这样的开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人之于古人,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视化为对于点点成绩的纠结,平日里的“天子骄子”因点点失误而被“由爱转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点点进步而顿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态度因一点点分数改变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对待成绩过于主观、生硬的行为。
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维方式、老师出题的难度,甚至于个人的运气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与不缀,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单次成绩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评定父母心中的“宝”,难以认识到孩子的水平,终会致使孩子深陷那红色的分数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是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光明媚。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棘棘,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古人云,“爱其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考试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却并非是对孩子的评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看到整体的、比较的,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点浮沉的真正意义。父母的“巴掌与吻”是可影响孩子一生的。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成绩那点点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坏”、“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片小舟,助他学成至彼岸。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