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的原野,深草浮动,狂风卷起漫天黄沙,他的身体开始陷落,直至风儿带着最后一颗沙粒消失在天边。再也看不到他忧郁而又清澈的明眸,此刻的他,已被压在沙海下连手只都无法动弹,泪水不自觉的滑落,沁入腮边无情的沙,过去的记忆———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那时,正是“忍界大战”爆发期间,同族的人因能力低下而尸横遍地,唯一没有死去的,便是优秀绝伦的他,次日清晨,他独自一人无目的地徘徊在溪边,落寞,绝望,看到一边洁白的小花儿,他嫉妒得快要发狂:“为什么你如此安闲?”清秀的脸有些潮红。就在这时,那个他命中注定要见到的那个男人出现了,男人抚摩着他的脸,眼中蓄满了温柔:“跟我走吧……”少年冰冷的心就在此刻复苏了,默默点头,银发盖住了绯红的脸……
记忆的潮戛然而止,他似乎重新赋有了力量——为了达成那个认同他的男人的愿望,他必须***死眼下阻碍他的红发少年。于是,体内蕴藏着的无穷力量使他腾身而起……
红发少年的头颅近在咫尺,他的口中却倏而喷出鲜血,已然无法动弹,一滴血…… 滴在了一朵似曾相识的白花瓣上,微风浮过银发,带走了少年如花儿般的生命……
就算因为体内力量的侵蚀而活不长久,即便在战斗前他的肌肤上还满是粗细不一的输液管,可他毅然起行……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完成那个男人的心愿,于是,执著追求,疯狂崇拜……哪怕那个人只是把他当作工具……
少年的`生命,说不尽的凄苦,心地却比谁都要善良,可终究还是随风而逝了。也许,是苍天不忍再看他遭受世俗的纷扰,召他回去了……
不见了那双澄澈的眼。悲凄而绝美依旧……那定是最美丽的画面,即便只是空灵的梦,载着少年逝去的风华,飘摇至远方。
夕阳的美丽悬挂在天空中,傍晚如期来临,看着天渐渐暗下来,我的心更加急迫了,快步向家走去。
前面有一群人围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呢?我迷惑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走上前去瞧瞧。原来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跪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小碗,那碗里已有十来块的零钱,边上还有一张大纸,上面有着歪歪斜斜的字迹。她的后面有一辆手推木车,木车上躺着她的爸爸,她的爸爸不停地咳嗽,眉头皱得紧紧的,看上去得了很重的病。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这个小女孩真可怜,爸爸得了这么严重的病,要靠乞讨为生”“她的命运可真悲惨,不能享受普通孩子拥有的幸福和快乐。”“我们都捐一点儿钱吧!她饱受痛苦,真的很不容易……”
面对人们的议论,她只是默默的跪在那里,一股同情心涌上我的心头。随着“嘭”地一声,许多枚硬币都向碗里落去,还有大大小小的纸币,爱,装满了整个小碗,还不停地向外溢出去。小女孩的眼睛湿润了,流露出无限的感激之情。几乎路过的每一个人都献出了爱,就连那路过的清洁工也从破破烂烂的口袋里,掏出一张揉皱的五元钱放在小女孩面前。我也摸摸口袋,口袋里只有一元了,我将沉甸甸的一元硬币放进那个小碗里。
我看到了人间最珍贵的情意,这是夕阳下最美的点衬,这是最美丽的画面。
所谓“画面感”就是用语言文字描述一个画面,通过一定方式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意境,取得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同身受的效果。元代马致远的《秋思》最能说明画面感在文学作品里的强大感染力。全曲分三组罗列九种事物:“枯藤老树昏鸦”深秋肃***氛围画面呼之欲出;“小桥流水人家”充满江南温暖风味,与上句之肃***形成强烈反差;“古道西风瘦马”主人公始出场,却是风尘仆仆人困马乏孤苦伶仃的感觉。三个画面的营造,犹如蒙太奇镜头大手笔的组合,视觉冲击力强劲无敌。至于后面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不用再多说了,也唯有“断肠”二字可以形容此情此景了。古人极度推崇此曲,还将此罗列景物营造画面的修辞方法称为“列景”,中间无一虚字联接,堪称意象集中的极致写法。其实,我们随便看哪一首唐诗宋词,都少不了画面之美,尤其是素有“诗中画画中诗”之美誉的王维的诗,画面感营造之妙处俯拾即是。
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记叙文(或更广一点说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形象思维,其实就是用画面来思维。在记叙文教学中抓住“画面感”这个关键词,可谓切中肯綮、抓住了记叙文的命脉所在。
记叙文主要用来写人记事。写人,要让人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事件中去表现性格展现精神;记事,事中总少不了环境的渲染人物的交代,这其中少不得要描写的文字。所以,记叙文要生动起来,要营造画面感,只要抓住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这两大类描写技法,通过描写来创造画面感,应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谈到人物、景物描写,为了行文的`方便,也为了内容的准确表述,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描写”进行一下界定。按语文教学界一般的说法,从描写内容来分,可以把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类,还有人多分出一个神态描写,其实我们可以认为人物的肖像描写包括了静态的外貌描写和动态的神态描写。)从描写的范围分,可以把描写分为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可以把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把一个人物写活,无非是让他又说又动又想,还要让他所说所做所想都独具特点。不同的人物就将语言动作心理外貌描写按不同比例配合。这么一说好像很简单。只是让人担心的是:好像一篇好作文可以像配比药液一样按处方配备,有亵渎创作高尚的嫌疑。不过,话说回来,让初学写作的学生,知道写一个人是这样写外貌,这样写动作,这样写语言及心理,把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烂熟于心,甚至哪一类人说哪一类话做什么动作也来一番研究,未尝不是一个简便经济的做法。大可不必有陷入八股文窠臼危险的担心,或扼***祖国未来人才想象力的忧虑。
根据“画面感”营造的需要,人物描写中外貌描写应突出写该人物最具特点的脸部器官写,按鲁迅的说法,主要是写一个人的眼睛。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集中搜集各种写人物眼睛的名段,分析归纳词语,学习写作的总体方式,如工笔细描、写意速白描、漫画夸张等。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集中学习如何写人的头发、胡须、其它五官,特别还有人的笑脸的写法。经过这么有计划的一番修炼,通过写人的外貌,营造出画面感,使人如见其人。在这里,最需大力批判的学生作文写法是:某某有什么样的头发,头发下面是一双什么样的眉毛,眉毛下面是眼睛……这样的写法不知始于何人创造,流毒甚远。
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何突出画面感呢?按笔者的经验,人物语言描写中一定要配上人物说话神态的描写,而且人物表情变化的词语一定要丰富多变。至于动作描写,则应注重人物连续动作的描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雪地捕鸟一段的动作描写“扫雪”“支匾”“系棒”“牵绳”“拉”“罩”等,无一重复,且精炼准确,让人轻易想见捕鸟之乐趣。再如《故乡》中少年闰土月下刺猹那段的动作描写,也已成效仿的经典。另外,语言动作描写还应学会细节描写的运用,语言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口头禅,动作描写可以写人物的某个习惯性动作,这样人物自然就活起来了。
景物描写应该是最好营造画面感的了,但奇怪的是学生最憷的就是写景的作文了。这其中除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不足的原因之外,症结就在于对景物描写技法的掌握不到位。在景物描写中,应该要借鉴影视摄像师的感觉,学习摄影师如何运用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一个景物。迁移到写作中,就表现为对景物层次的安排。摄影有远中近景,有特写,有俯拍有仰拍,写作同样也可以用文字把这样的层次感区分出来。另外,就是强调色彩感在写景中的表现。写景说其实是写颜色的变幻。可以教学生积累与运用表颜色的形容词的使用。
当然,在作文中纯粹的写景机会应该不多,的是有人有景的场面描写,就像我们观看影视片时发现的,纯粹的风光展现确实不多,的是人景物交融的盛大场面。所以学会场面描写对画面感的营造至关重要。场面描写有几对结合要素,一是中心人物和围观群众描写相结合,中心景点和周围环境描写结合;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三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不少古文名篇,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醉翁亭记》就是写景写大场面之景的绝佳范例,限于篇幅,不作分析。总而言之,营造画面感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描写这个表达方式的运用。
在学习如何营造画面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技巧还是次要的东西,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养成一种凡为文必注重画面感的自觉意识。比如学生记事作文中常见的弊病是写一件事(特别是写游记写春游野炊之类的作文)按时间顺序事无巨细从头记到尾,没有详略安排,没有描写,没有个性感悟,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并非学生不会描写不会抒情,很多时候,是他们不知道要停下来描写一番,要让读者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只求写完,或认为记叙完整就是好作文。假如他们本身已拥有要营造画面感的强烈自觉意识,是绝不可能去写这样流水账式的文字的。
将营造“画面感”这个关键词贯穿于记叙文写作的全过程,确实能树立起学生凡为文必须讲求生动的自主意识,在阅读课中,也能自觉地去分析课文如何营造生动形象的画面。作文之法千千万,抓住肯綮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