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事情发生过就遗忘了,不留一丝痕迹,而有的事情却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我很喜欢我的弟弟,他是我叔叔的儿子,他每天上蹿下跳,精力十足,从来没有老老实实在椅子上坐过。他最喜欢玩具枪,只要看到玩具枪一定吵着要买。
今年在他生日的前夕,我跟他说等到生日的`那天姐姐一定送他一份大大的生日礼物。可是在他生日的那一天,我却给忙忘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他问我要礼物,我才突然想起来。于是,我跟他说:“姐姐过两天再补一份给你!是你最爱的玩具枪哦!”但是弟弟却很不高兴,他说你答应生日当天送给我的,怎么没有呢?你骗人!我安抚了他半天,才让他暂时忘记生日礼物的事。而这个时候,我也暗暗反省,意识到了自己犯了错误,既然对别人做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去兑现这个承诺,忙忘了并不是借口。
第二天,我带上了我的零花钱去附近的玩具店买玩具枪,玩具店老板告诉我的零花钱不够,还差一点点,我左思右想还是决定不找妈妈凑了,我决定自己赚钱给弟弟买玩具枪。趁着周末我把家里储存的半新的玩具装在盒子里拿到广场上卖,因为卖的很便宜,所以没用几个小时我就成功的把盒子里的玩具全卖出去了!我数了下,加上自己的零花钱刚好可以给弟弟买那把玩具枪了。我兴高采烈的跑到玩具店把那把玩具枪抱回了家。
晚上,我就让妈妈带着我来到弟弟家,并且把这个迟到的生日礼物送给了他,弟弟看到后高兴地说:“谢谢姐姐。”顿时,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一直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诚信,要遵守承诺,我相信在我以后的道路上会一直保持着这份诚信对待他人!
你们好!
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地球上各种资源便会慢慢枯竭;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人们都会面临灭绝;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不仅是人类,那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植物甚至地球都会灭绝!那时,将是多么可怕的噩梦啊!
我为你们能有这样强的爱护环境防范意识而自豪,但我也为你们迟迟未改正过来的恶习而担心!“信阳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是啊,城市是我们大家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改掉恶习,那样才能和谐美满。
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一个普普通通的白色塑料袋,象征着一个生灵的消逝。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塑料袋?“白色污染”已成为恶名昭着的“环境***手”,危害美好的环境,我们乱扔垃圾,对自己有好处,省事了,可别人呢?也许会被这一个垃圾袋害死。我们于心何忍?
爸爸,记得有一次,我和您一起去钓鱼,您顺手把装蚯蚓的白色塑料袋扔进河里,那白色的塑料袋乘风飘起,以“优美的舞姿”落进了池塘,这一落,不仅使塘水受到了污染,更危及到可爱鱼儿的生命!那鱼儿经常误食塑料袋而死,您就不能多走几步,把它扔进垃圾桶里?让我们对垃圾说再见。那谁心里也会觉得好受。
有一次,我经过一个马路边,那里臭气熏天,垃圾到处都是,你们说,那臭臭的垃圾,天一热,臭气就到处散发,既污染了环境,也会形成酸雨,危害人们的健康,每年死于酸雨的人高达4000人!天啊!那4000多个冤魂,死也不得瞑目。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水涟涟。蒙眬的泪眼前浮现出了几乎濒临绝种的“国宝”大熊猫;已经灭绝的中国犀牛,豚鹿,为他们而悲伤,它们那样不明不白的绝种了,到底为什么?这跟人类乱丢垃圾有必然的联系。那一片片随手丢掉的垃圾,毁了一个又一个活泼的`生灵!难道你们舍得离开这些可爱的动物吗?
所以,你们和我要共同努力,不乱丢垃圾,向垃圾说“不”。假如我们举手投足间显出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彰显出中国的修养与道德,让世人刮目相看!
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向乱扔垃圾说“不”,让垃圾也有一个安稳的“家”,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改掉陋习。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每个人才能幸福、快乐!
祝爸爸妈妈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能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你们的儿子:曾杰梁
20xx年6月11日
在我心目中,我妈妈是严肃的、厉害的,而我爸爸却是温和的、善良的。但经那件事后,我改变了这一看法。
记得那一天,我去厨房看妈妈炒菜,妈妈炒菜的姿态是那么优美,手法是那么娴熟,我当时真是羡慕极了,竟然让我萌发了也要学炒菜的思想。于是每一有空,我就会到厨房里去目不转睛地看妈妈炒菜,看她手中的铲子是怎样一甩一甩的,看她如何加盐加味精……
有一天我终于向妈妈说出了我的想法:“妈妈,我想学炒菜。”妈妈爽快地回答:“好啊!那就从现在开始学吧。”我从未见过妈妈对我这么热情,好高兴地说:“好!”妈妈首先教我切菜。由于初学手笨,菜被切得歪七歪八的,我以为严厉的妈妈会说我,于是心惊肉跳。但没想到妈妈却温和地说:“以后你切菜要慢慢地切,因为你是初学。”切完了菜,该下锅了。我根据看来的经验,我先把油放在锅里热了热,然后把菜一一放在锅里。但“咣”的一声,把我吓得一跳,心直蹦三丈高,很久都没平静下来。
只见妈妈直说:“楠楠,快炒!快炒呀!小心菜烧焦。”我这时才回过神来,开始学着妈妈炒菜的动作抡起铲来。我边炒边问:“妈妈可以给盐吗?”妈妈说:“再炒一会,就可以给。”我再翻炒了十几个来回,就给了二三小勺盐。再翻炒了几遍,我又问妈妈:“妈妈,可以给水吗?给味精吗?”妈妈说:“先给水,过一下再放味精。”接着妈妈出去了,我照着妈妈的办法做了。我心想:我是按照妈妈的方法炒的,菜的味道也该不错吧。于是我怀着很高兴的心情叫来爸爸、妈妈吃饭。然而,还是咸了些,我想是盐放多了。
可是一向严厉的妈妈却说好吃,而平时温和的爸爸硬是说咸了不好吃,为此两人还吵了起来,我好纳闷。
“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应该实事求是。”爸爸的这话就像一盆凉水让我心里凉了半截;“孩子这是第一次学炒菜,不应该这样打击他。”妈妈这话才让我心里有些安慰。但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心态呢?当时我并不明白。直到现在,我才知道了一点点:其实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妈妈违心地说菜好吃,是为了鼓励自己,而爸爸说菜不好吃,是要自己勇于面对事实。
这件事虽已过去一段时日了,但它却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爸爸、妈妈对我的关爱,我忘不了这件事。
决定以后要用平和的心和她说话。
“我习惯了”。虽然这只是一句话,却会勾起我幸福的回忆。
小时候,我很贪玩,总把玩具放在最底下的柜子里,每次都要低头去取。有一次,我又想玩玩具了,刚要低头去拿,正在看手机的爸爸也蹲下来。就在我的头伸进柜子里的同时,爸爸的手也跟过来了,放在我的头上,我取完玩具抬起头,爸爸的手才拿出来。
开始我还以为爸爸也在拿东西,就没太在意。可后来,每当我取东西时,爸爸温暖的大手就摸着我的头。
那次,我又在取东西,爸爸又伸出了他的手。我不禁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什么在我取东西时,总要摸我的头呢?”爸爸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笑了,他温和地说:“我习惯了。”我很是不解:“难道爸爸有摸人脑袋的习惯?”
有一次,爸爸也在那个柜子里取东西,调皮的我想和爸爸开个玩笑。我悄悄地蹲下来,把手伸进柜子里摸爸爸脑袋——我原本以为很好玩,但我的手却卡在柜子的角上,很疼。没办法,只能等爸爸出来时,我的手才能拿出来,不过,手指被磨出了深深的红印。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爸爸是怕我的脑袋碰到柜角,才把手放在我的脑袋上。我心头一热,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这些年来,爸爸一直这么做,那他的手得磨出多少红印啊!当我问他时,他总说习惯了。他这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只因为一个字——爱!
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爸爸不会爱?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其实,父爱是无处不在的,有时是他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这件事,我忘不了。被永远烙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她嘴里长了脓泡。她妈就说她:“嘴烂成这样,是不是又骂人了?”
小时候总会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因为对于我的选择、请求、决定……她大都会反对。母亲送我最多的并不是娃娃、花裙和零用钱,而是令我麻木的一个字——“不!”
五岁时——
每天早上经过面包店,母亲总爱问我吃什么,而我却老是喜欢指着价值三元的火腿面包。谁会知道,我每次都是战战兢兢的,每次都希望她看不到价钱。然而,每次她都是把眼镜向上推一推,然后指着价钱牌说:“不,太贵了。”跟着就给我叫了个一元的菠萝包或等价的香蕉糕,于是我便哭着不肯离去了。
七岁时——
我最讨厌星期六,因为母亲要上四节课,没时间批改作业,于是就把重重叠叠的练习本装在红色的背袋里,命我带回家。我每次都苦着脸请求“赦罪”,可是母亲每次都板着脸拒绝:“不!”
我怨恨那背上的负担,我怨恨那怀抱中的“巨石”,我更怨恨自己是老师的女儿……
十岁时——
那天生日,我意外地收到了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别致的钥匙扣,粉红色的胶圈,中间是一张活动的娃娃脸。我喜欢极了,为了让同学们欣赏到这份美丽的礼物,于是我向母亲讨钥匙,可是她却边擦着镜片,边严肃地说:“不!太危险了,要是丢了,怎么办呀?”我没回答,只是用力地把房门关上。
十五岁时——
考完试以后,便跟几位同学相约到郊外烧烤。回家和父亲商议,他却要我征得母亲同意才行。结果,母亲又是:“不!太远了,而且又不是老师组织的。”“不!太危险了,几个女孩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不!怎么行呢?你跟那些男孩子又不熟。”……
“不!不!不!……”就这样,我听了17年的'“不”!
一直以为母亲爱我爱得不够。可是,年前父亲入院做手术时,方才发现那份一元早餐的意义。几万元的医药费,不是父母一点一点地储积起来的吗?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虽然家里并不富有,可是积谷防饥,总算是一种保障。
周末时,母亲要求我陪她买菜,我却装出苦脸。想不到,她竟认真地说:“知道吗?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你有权利享用家里的一切,可也有义务为这个家作出贡献……”我这才明白,七岁时替母亲带作业,正是我的义务。
现在才知道母亲原来一直爱着我,且是那么地深,那么地沉,那么地多,只是爱得与众不同。也许,要谢谢母亲,谢谢她送给我的一大堆“不”,因为这正好代表母亲送给了我一大堆关怀和爱。只是,要感受到“不”字后面的爱和关怀是不易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