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为什么保持安静的作文)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为什么保持安静的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3-03-24 15:38:15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为什么保持安静的作文)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一】

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二】

奔涌的血液筑成生命的长河,纯净的灵魂支起生命的一片天空。不要划一个缺口,使生命付诸东流,如流星般陨落天际。

——题记

一天午后,慵懒的阳光轻柔地洒向大地。我正闲着无聊,在那儿悠闲地晒着太阳。忽然,表弟兴奋地向我跑来,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姐姐,姐姐,快看我捉到了什么?”我顺着他的眼光,看向他的手中——一只蓝黑相间的美丽蝴蝶。

我眼睛一亮,这种罕见的蝴蝶十分的漂亮。它那双带有美丽花纹的翅膀,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出闪耀的光茫,雍容而又高贵的如同一位公主,整个世界的美丽仿佛都由它来主载。“哇,好漂亮啊!来,给我。”我小心翼翼地接过这脆弱的小生命,然而却感觉到这如羽毛般轻重的生命正一点点从我的指缝间悄悄流逝。它那美丽的翅膀如一块薄膜,摸上去滑润滑润的,可现在却破损得如弃纸一般。

尽管我费尽心机地想要挽留,但它的灵魂依旧悄无声息地飞向天宇。望着手中早已散失生命的躯壳,一丝丝愧疚与懊悔浮上心头。多么美丽的生命啊,但却如同一粒粒磨石下的谷物,在极度痛苦和煎熬中挣扎着。

雍容的牡丹彰显的是生命的华贵;繁盛的大树凸现的是生命的粗犷;凋零的花瓣透出的是生命的终结;枯萎的落叶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对于亿万个人来说,生命只是一粒尘埃,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是一颗珍珠,珍贵而又美丽。

当生命的火焰熊熊燃起,希望与幸福也随之而来,迸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而当生命之火因蒙上岁月的灰尘,逐渐息灭时,留下的只有死一般的孤寂。

生命是脆弱的,但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奔涌的血液筑成生命的长河,纯净的灵魂支起生命的一片天空。不要划一个缺口,使生命付诸东流,如流星般陨落天际。

为什么上课的时候需要安静作文【三】

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满分,但当我拿到卷子时,我发现有道题目有问题,我做的不对,可老师没发现,给我打了勾。于是在老师讲试卷时,我向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老师不高兴地说:“题目不可能出错。你再好好看看吧!”

难道真的是我看错了吗?我又将试卷看了看,结果还是我做错了。下课后,我和几个也同样考了满分的同学在一起谈论这个题目,这道题还真的有问题。

“跟老师说吧!”

“我说过了,可老师却说是我搞错了。”我无奈地说。

“没事的,也许是老师没看清吧。”

我拿着卷子走到了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老师坐在那里批改作业。我走到老师面前,将试卷递到老师面前道:“老师,这道题的确是错了……”没等我说完,他便打断了我的话:“你没有看题目上说这是个封闭图形吗?我再说一遍,题目没错,我也没错!你这样来问我,是不是不信任我?明明是你理解错了,你还要放肆。”我委屈极了,鼻子一酸,忍不住哭了,豆大的泪珠一滴滴地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同学们看我这副模样都围了上来,“怎么了?老师说什么了?”

我摇了摇头,回到座位上,脑袋里回响着老师说的话。

中午回家吃饭时,我将这件事告诉了隔壁的大姐姐,大姐姐语重心长地说:“你呀,遇到这种事要调整好情绪,保持平静。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有时说话的语气难免重了一些,你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较真。老师发脾气,说不定是你没把问题问清楚,或许你说话的态度、语气不合适。你不如换一种方式再去问问老师。”

听了姐姐的话,我茅塞顿开。回到学校,我又一次拿着卷子来到了办公室,“老师,对不起,之前是我态度不好,我向你道歉,这道题我还不太懂,请您帮我讲解一下。”说完将试卷递到他面前。老师这次没发脾气,他认真思考起来。过了一会儿,他说:“你先回教室,等会儿我在班上讲。”

课上,老师将这题的正确答案讲了一遍后,说:“首先,我向一个人道歉,因为这段时间脾气不好,所以说的话有些重……”

误会解开了,我会心地笑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