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迎着旭日的朝晖,我来到了景色秀丽宜人的北坛公园。
走进公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史公塔。它又名"八大塔"。史公塔共有7层,每一层都有8个塔角。每个塔角上挂着一个小铃铛。当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面颊时,总能听到铃铛那清脆悦耳的响声。塔窗上有一个白蓝相间的青瓷佛像。塔顶竟然长着一棵令人称奇的树。
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向东走,一片茂密的小树林便展现在我眼前,刚刚抽出绿芽的小树,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略带羞涩。树枝随风飘荡,好似一位正在梳妆打扮的闺中小姐。
穿过小树林,向北走,就来到了人工湖,湖水微波荡漾。湖底几条小鱼在自由地"玩耍"。湖面上,几条卡通人物小船在行驶着,人们坐在船上聊天、观光,好不逍遥自在。看哪,一座汉白玉石拱桥架在两岸,连接南北,多壮观呀!
公园的西侧是我们儿童的天堂——儿童乐园。这里的娱乐项目很丰富:骑马场啦,碰碰车啦,蹦蹦床啦……这里人很多,欢声笑语不时传了过来。游乐场的老板,周围的小商贩们忙也忙不过来,尽管如此,他们脸上仍然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离开北坛公园,我浮想联翩……我很想变成一朵娇艳的花儿,点缀它;也很想变成一只小鸟,用动听的歌喉赞美它。很想很想……
古往今来,多少人偏爱着兰花——这一古老的花卉。人们爱兰花,不仅在于它清馨芬芳,更在于它骨骼清奇。兰花生于深山幽谷,“不因清寒而委琐”,“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
家住隔壁的李爷爷是一名养花专家,特别对兰花更是情有独钟。在他家的小院里,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兰花。有春兰、夏兰、寒兰,还有君子兰、吊兰等等。作为邻居的我也深受感染。在我的hobbies中也包含了种兰花这一个项目。去年,我就羞涩地向李爷爷要了盆兰花——春兰。
春末,当各种各样的花儿已经度过了娇艳倩丽的青春期,开始凋零之时,春兰却开始绽放出美丽动人的身姿。你瞧,兰花的花茎上面绽放了一朵白白的小花。过了几天,花朵舒展开它全身的骨骼。米黄的花蕊也伸了出来,宛如一个信号器,招来了一群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花朵下面是一些绿油油的叶片。白色的兰花在青葱绿叶的烘托下,素洁高雅,纤尘不然,远远望去像一片小草上覆盖着疏疏落落的白雪,显得既风雅又华贵。
兰花不但有迷人的姿色,更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兰花的根可以治肺结核、肺脓肿;叶可治百日咳。在筵席上,兰花也是川菜“兰花肚丝”、“兰花包子”等菜的主料,真是其味无穷啊!
兰花不与群芳争艳,也不与万卉争春,只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阵阵清香。也许人们不曾注意它,也许人们会把它遗忘在某个角落里,但即使如此,它仍是与世无争,从不计较,默默地寻找着属于自己地光和爱。我爱兰花,更爱兰花“无人亦自芳”的品性。
我们窗前长着两棵树,一棵树长着红色的花,一棵树上长着白玉兰花.我一直认为红色的花比白色的花要好看,慢慢地我改变了我自己的想法.
在一次大风和大雨的“鼓励”下窗外的两棵树跳起了摇摆舞,慢慢地不断发出一阵阵清香,我也不禁沉迷入其中.
花儿的香味是及特别,淡淡的,清清的,幽幽的,若有若无,飘飘袅袅.你只能感受到香味的存在,他绝不浓烈,决不娇艳,他只是那么清纯而悠远.
雨越下越大,风越吹越大……
两棵树被吹得疯狂地摇摆起来,树叶打在窗户上,耳边传来”啪!啪!啪!”的声音-白玉兰花的枝条一遍一遍地打在窗户上.
一棵不知名的红色花树直直地挺立着,却不知道是白玉兰花树帮它挡的风雨.不久雨停了,但白玉兰花的花香还在教室里回荡.
走近,目前的白玉兰花雪白雪白的花瓣或紧或松的聚簇成一朵花苞,朵朵玉兰又合拢成一个蓬松的大雪堆,它们争相舒展着美丽的肌肤,玉体显得那么袅娜圆润,那么脉脉含情……我敢说她的美是圣洁的,要不,我怎么会感觉舍不得去触摸它,生怕玷污了它的清白呢
我承认,我喜欢雨后的清晨,喜欢这湿漉漉的鲜气,但我更喜欢葱嫩娇柔的你,一“脸”淡妆,清芬而高雅,白玉兰花底的裙边粘满了露珠.
这样的白玉兰花真是美极了,能有谁不喜欢呢?
点评:白玉兰花淡雅、清新,虽然普通却不失花独特的魅力与风采,我们从小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白玉兰的美丽,“淡淡的,清清的,幽幽的,若有若无,飘飘袅袅”,关于香味的描写,尤其值得我们欣赏,似乎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文字嗅到这缕清香一般,对于细节的描写,小作者的描写还是值得肯定的!
文章的表达有些浅显,其实,小作者可以由白玉兰联想到其他更多的方面,例如做人,例如青春等等,这样的引申意义才能让文章的深度更进一步!
白玉兰很美,愿和你的青春一样动人!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我学会: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雅士为兰题诗作画。他们是赞美她的婀娜多姿吗?不,不仅是这样。
第一是称赞兰的坚韧,在山沟里,在石缝里,在山涧里;在严寒中,在酷暑中……何处不见她的踪影呢?四季长青,挺拔潇洒。风吹雨打,你见过她低头吗?见过她屈服吗?见过她害怕吗?笑看风云,是她一声不变的人生观。雨滴滴在叶片上,是那样的美。因它不畏艰苦,不怕打击,历代帝王,将相,文人们笔下赞兰,颂兰的诗词,画卷数不胜数。
第二才是她的美。美得不张扬。既有大家闺秀的气度风范,又有小家碧玉的文雅秀静。偶尔开几朵白中带黄的小花,香气也不刺鼻,反而令人心旷神怡。"年年蕙芳正秋时,素妆粉彩淡淡施。家家青葱抽玉箭,幽香沁脾一丝丝。"花中绝无杂彩斑点。孔子称兰"王者香",屈原爱兰,种兰,佩兰,颂兰。他在《离***》中"言兰",就十余次提到,借兰之高洁喻志。两人爱兰,种兰影响了后人。
做人,就要像兰。兰不图名利,既然自己那样漂亮,为何不到那金碧辉煌的大花园里去与百花争奇斗艳呢?她是要修养自己的身心。
兰与我们相比,不是天壤之别吗?有些人,为了名利与权势,不惜一切代价。等住了别墅,坐了奔驰,还觉得不满足!这要当了国家领导,还不狂到月球去?倒不如学兰,在自己的一生中,高风亮节,平平凡凡,去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去奢求太多;学学兰的勇敢,不要认为前方路途遥远而坎坷就不去尝试,若真是那样,就不配"人"字的一撇一捺!
我要为兰题诗:
高风又亮节,
清幽静而香。
我为兰而赞,
花中品芬芳!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