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丽人》中,郊区后现代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对女儿说:“你已经长大了,你应该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你不能指望人和人,除了你自己。”我们想要相信我们是自己的救世主,这会赋予我们所渴望的控制力,会让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但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赖他人,都很贫困。每个人除了依靠他人别无选择。想一想,我们真的仅仅是我吗?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朋友,我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
在社会学意义上,“自我”这一概念超出了人的身体所包含的东西。它包括社会纽带关系。我们的性别、出身地、毕业的学校,认识的人,拥有的技能,性情,等等,把我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的行动不仅仅受自我意愿的影响,还受“我们假想的他人的一组态度”的影响。甚至我们从孩童发展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就是用社会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我们身处的阶级(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分配情况)决定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在现今这个我们所生活的后现代时代,关于现实的基本性质的困境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以及“是”什么的一个核心要素。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的体现,后现代性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世界的多元性、相互联结性和全球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则是关于现实的哲学和理论思维,他质疑现实的单一性质,并怀疑我们能用绝对术语去认识有关的现实。他把现实看成是多元的和被社会建构的。
我们关于“真实”的经验总是以符号、象征物和话语为中介。
从字面上讲,超现实的意思就是在真是智商,超越真实和在真实之外。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就是我们假设在现实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当提到超现实时,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并非真正的真实。或者,也可进一步说,没有事物是真实的,除非我们认定它是真实的,尽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现实的非真实性。
从积极的方面看,后现代的视角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但它也对我们所依赖的、能提供给我们确定性和目标的文化提出了疑问。
消费主义就是后现代性的核心。在后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强制选择: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取舍,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我们选择不限于食宿的东西,我们甚至要选择伙伴,信仰,身份。
通过预测一个被经济而不是国家身份结合起来的全球社会,人口统计学家韦斯预言:“随着国家边界的逐渐消失,地球村将最终成为一个簇群的世界。”处在相同经济簇但却是在不同城市或国家的人们,将比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却处在不同经济簇中的人们又更多的共同点。那些拥有充足资源来投资以增进他们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人,其资源使得他们与在同一群体的其他人而不是那些他们当地社区的人联系更紧密。
作为赛博人,不仅仅是一个人机合成体;它还使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孤立的自我让路于网络化的自我。
我们是灰色的。罗德里格斯用这个隐喻来描述在民族、性特征和文化方面交叉的边界:“灰色,并不必然具有一种颜色上的意义,但却只有灰色是必然的,因为它是混合的、困惑的、结块的、不纯的、未经高温消毒的。”
后现代生活的一个经验就是,生活中并没有单一的历史和单一的经验。可能对于在后现代时代现实发展的最好比喻,就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从常常对立的现实中跳出去的舞蹈。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舞蹈的本质,实际上也只有这样做,社会学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积极的未来。
社会影响与自由,宗教必将伴随我们成长!
人们对自己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从“主我”,到“客我”,再到“镜中我”的发展历程。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最后,社会就像舞台,人就像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舞台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员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但是,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小。当今时代,全球化、互联网络把所有人连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换、借鉴别人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影响变弱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会更加自由。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这种自由,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
我们再来看看宗教。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理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宗教在不断萎缩,信教的人会越来越少,甚至从社会上消失。但是社会学提醒我们,宗教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不断壮大,最终,宗教会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永远存在。怎么理解呢?
在开始理解之前,我们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宗教?作者认为,宗教的定义是由三个条件构成的: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比如说,基督教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里的人被称为教徒。教徒们每天都学习《圣经》中的教条并遵守里面的教义。教徒们人手一个十字架,周末的时候会带着它去教堂礼拜。所以,只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中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团体看成是一种宗教。
比如,我们可以来看看足球运动符不符合宗教的定义。首先,它有一个团体,可以是俱乐部,也可以是粉丝群。在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大家称他们为球迷。另外,它有很多资料让球迷们去学习和遵守,甚至达到了狂热程度。有一些球迷在比赛开始前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说“开赛那天不准穿红色衣服”“必须准时看完全场球赛”等等。如果自己心爱的球队输了,有些球迷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守规则造成的,比如说自己开赛那天穿的衣服是蓝色而不是红色。最后,米兰的圣西罗球场就是大多数足球迷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球迷到圣西罗球场进行朝圣之旅。这样看来,足球运动具备了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宗教的定义,那么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足球运动也称为宗教。
这样看来,很多事物,比如游戏、健身、旅游等等都可以称为宗教,或者正在慢慢变成宗教。事实也确实如此,宗教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宗教本身并没有消亡。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结成团体,拿着让自己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东西,共享自己的观念,遵守团体的规则。未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团体都会具有宗教的特征,而不同形式的宗教会越来越多,并伴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动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主张用实践智慧的视角,从社会方面去阐释价值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旦我们对差异性的后果,不平等的模式和原则与实践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展开对话,求同存异,看到我们的盲点。虽然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例如由物资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分配而形成的社会阶级将影响我们的行动、机会和选择。但是,拒不承认生活的污点,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将我们的社会现实隐藏在虚伪的共性之下。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动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主张用实践智慧的视角,从社会方面去阐释价值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旦我们对差异性的后果,不平等的模式和原则与实践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展开对话,求同存异,看到我们的盲点。虽然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例如由物资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分配而形成的社会阶级将影响我们的行动、机会和选择。但是,拒不承认生活的.污点,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将我们的社会现实隐藏在虚伪的共性之下。
仅有个人是不够的,我们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们彼此互相需要。
电影《美国丽人》中,郊区后现代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对女儿说:“你已经长大了,你应该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你不能指望人和人,除了你自己。”我们想要相信我们是自己的救世主,这会赋予我们所渴望的控制力,会让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但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赖他人,都很贫困。每个人除了依靠他人别无选择。想一想,我们真的仅仅是我吗?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朋友,我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
在社会学意义上,“自我”这一概念超出了人的身体所包含的东西。它包括社会纽带关系。我们的性别、出身地、毕业的学校,认识的人,拥有的技能,性情,等等,把我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的行动不仅仅受自我意愿的影响,还受“我们假想的他人的一组态度”的影响。甚至我们从孩童发展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中,就是用社会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我们身处的阶级(即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分配情况)决定了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去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Dear Li Hong,
Next Monday is my birthday.I’m going to hold a birthday party at home in the evening.It will start at 7:30.Would you like to come?I’ve also invited some other classmates of ours and some of my friends.
I live at Guangming Road.You can take No 23 or No 45 bus and get off at the top of Guangming Road.Then walk left for 50 metres.It’s a red house with a white door.You can’t miss it.
I do hope you will come.
Yours ever
Liu Mei
这本书的作者JonWitt认为: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
这本《社会学的邀请》面向普罗大众,提供了全景看社会和聚焦于社会上的人的视角,进而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差异化的后果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我们又是如何被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的。
他期望我们接触过社会学之后,不再以以前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并期望它能改变我们关于我是谁及应如何去做的认识。进一步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工具,让我们走出原来的生活世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而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三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