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下完雨,我到楼下院子里透透气,突然看见地上有几只蜗牛在那散步呢!我突然想起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蜗牛一般都是在下完雨后才会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我出自于好奇,就蹲下来观察。蜗牛爬行的速度很慢很慢,背上背着一个浅棕色的圆壳,壳上有一圈圈螺旋形的花纹,它慢悠悠地爬行着,我发现蜗牛的身体上好像没有骨头,身体很柔软,全身滑滑的、湿漉漉的,头部有一对细细的“天线”,那就是它的触角,触角上的“黑珍珠”就是它的眼睛;黑黑的,圆圆的。用来寻找食物;蜗牛脖子旁边还有两个较短的触角,触角上还有两个小气空呢!那是它的鼻子,能闻到很远的食物。这个小气孔很难被人发现,蜗牛用气孔呼吸,它的触角可以伸缩,用手轻轻摸一下,小蜗牛会马上把身体缩进它的壳里,他那柔软的身体,不一会儿,就全部缩进坚硬的壳里了。这时我发现它很像一只海螺。
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层透明的粘液,回到家后我就急忙问爸爸粘液是从哪儿出来的?爸爸告诉我说蜗牛为了保持平衡,就会从尾部分泌出粘液来的,蜗牛顺着粘液可以让爬行速度更快。
蜗牛真是有趣,我喜欢观察蜗牛!
今天老师带我们到操场上去观察小动物,要求一个人独立观察,不能借助任何东西,而且记下观察的结果。老师的话音刚落我就马上开始行动了。我观察的是蜗牛,可我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蜗牛的一点踪迹。
当我失望得想打退堂鼓时,突然我想起百科全书上说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于是我就去了学校最潮湿的地方——小树林,果然不出我所料,有许许多多的蜗牛,我选了一只最大的蜗牛作为观察目标:首先我用放大镜碰了它一下,蜗牛立刻缩进了壳里,从刚才的试验中我知道了它的胆子很小。等它从壳里出来时我又泼了一点水它身上,它马上往后退,我又发现它怕水。然后我用手把它抓了起来,可它居然在我手上拉屎,它拉的屎黑黑的像蚯蚓一样。
最后我把我刚刚发现的这些都通通记了下来。
今天,我又来观察蜗牛了,蜗牛已经渐渐长大了。上次我看见它的时候它只有中指的手指甲那么小,现在有大拇指的手指甲那么大了。
我又组织它们进行爬行赛。我想看看它们长大了,速度有没有变快?我观察了很久,感觉它们的速度还是那么慢。我想蜗牛可能饥饿过度跑不快。于是我拿来了充足的食物——菜叶和面包屑,蜗牛爬得慢吃东西的速度也很慢,过了好久食物才有所减少。好容易等它们吃饱了才又慢吞吞地爬了起来。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蜗牛是长大了,但是速度却没变快。
观察身边的东西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好玩!如果不信你可以亲身去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
我在观察蜗牛爬行的时候,看见它的身体常常拉得很长,那时候,我总以为它的壳要掉下来似的,可是一会儿它的身体又缩短了,我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蜗牛的身子缩回房子里后往往要过很长时间才再探出头来,这时候你只能慢慢地等,有时候蜗牛直接就不出来了,要知道,它的脾气可不是好惹的。终于又出来了!我高兴得喊出声来,谁知被我的叫声一吓,它又缩进去了,缩的速度比伸的速度可快多了。唉,真是一个胆小鬼!
蜗牛是动物界微不足道的小家伙,说它小,也确实够小了!但它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今天,我好好地观察了它一番。
它有一个又软又硬的壳,为什么说它又软又硬呢?有人会问。让我这个“小博土”来告诉你吧!因为我把它用剪刀轻轻剪了下,就破了;而我用手摸了摸,可硬了。
“咦,它的身上还背着像旋一样的壳呢,它的壳上是左旋还是右旋呢?”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仔细地看了看,高兴地叫起来:“是右旋,是右旋!不是左撇子!”我象是得了冠军似的为蜗牛感到兴奋!高兴之余,我想起蜗牛的旋有几圈呢?我细心地数起来:“一圈,二圈……”“哇,有七圈啊!”我被吓得目瞪口呆!
壳观察完了,我得观察身体了。
“为什么蜗牛身体是黄的?”我心中一直停留着这个问题。原来,黄色的是蜗牛的皮肤,皮肤的颜色跟周围环境有关,现在是秋天,所以蜗牛是黄色的。
我仔细观察了草丛里的蜗牛,发现它有一对触角(蜗牛有两对触角,要仔细观察呀,我用三年级观察日记:蜗牛手指一碰,触角就缩进脑袋里。当它发现没有危险时,才缓缓的伸开,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再继续干它们要***事。那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仔细观察,看见蜗牛是用壳底下的一只脚运动。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这只脚叫作腹足。
蜗牛爱吃白菜、萝卜等种种蔬菜的叶子,我拿着白菜叶子来喂蜗牛,可是它一下子钻到壳里去了,怎么办呢?我用木棒轻轻敲了几下蜗牛的壳,可它就是不出来。我就把蜗牛放进水里,不一会儿,蜗牛就把头伸出来了,我把它从水中取出来,咦?蜗牛像昆虫一样长着一对触角呀,那么说,蜗牛也可能是昆虫喽。但是,昆虫都有很多脚啊,一只脚的也算是昆虫吗?我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上网查了查,原来,昆虫的特征是有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有翅膀。这样的话,蜗牛就不是昆虫了。我们又查,原来蜗牛是软体动物。
自然界里藏着无穷的奥秘,以后我还要多多观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