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人生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当我老了,再次回顾生命的路程时,又会如何感悟?但我读完《借我一生》,当一部奋斗史,一部生命史,一条跋涉生命的艰难旅程忽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感到惊讶而震惊。不是为了生命本身的存在,而是为了一点一滴的跋涉所筑就的生命之墙所具有的坚不可摧的力量,那是对生活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
《借我一生》可以说是余秋雨的自传,记叙了他从孩童直至中年时期的故事,就像一条生命之河在滔滔诉说着,让人不得不聆听。
品读《借我一生》,绝不只是故事那么简单,更富魅力的是那极富优雅韵律的语言。现摘录几句如下:
“山间那么美好,因此,孩子们也就从不害怕坟墓。现在想来,这是湖光山色在抚平人间的生死界限。默默地抚平在孩子们欢蹦乱跳的天真里,使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达观开朗,不会为生命的坎坷而多愁善感。”
“一种经过反复调试的秩序,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过时间考验的生态,会构成一种惯性;一种沉淀着文化的规则,会构成一种防卫;一种蕴涵着人性的习惯,会构成一种气氛。”
“我想一个劳于事功的人如果想要解除职位的桎梏放松一下,比度假村更好的去处是年老父母的膝下。”
这明明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糅合着强烈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足以拨动心弦,都足以荡起人的情感波澜。记得余秋雨先生曾经在访谈中说过:他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种韵律。我体会到了,每一句富有诗韵的话语都是生活的精粹,是从生命的过程中提取出的。跟着余秋雨先生这一生,我仿佛也过了一次那样的生活,跋涉了那样的一段生命历程。
一次心灵的洗礼,足以让人学到些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巨大的压力与困难:巨大的精神痛苦——生离死别、含冤入狱;极度的物质匮乏;艰难的农场劳动,都压不垮真正的脊梁。要把生命搁置在最痛苦的'坎儿上,才能清晰的感知它的存在。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荣誉:人接受荣誉太简单,但要主动放弃荣誉的光环,需要的是品格与梦想。因此,余秋雨先生听见的是文化对他的召唤。我,能否听见梦想的召唤呢?
经过了磨砺的生命真的如珍珠般光洁灿烂,它不再需要更多的沙砾,不再需要更多的狂风暴雨,它因时光岁月变得平滑而坚韧,温厚而充实。当它展露在人们眼前时,人们惊叹着赞美,而它却微微一笑——那是温和的目光看穿了岁月的痕迹,那是平整而熨帖的生命抚平了一切视线。
自那一刻起,敬畏,那跋涉的生命。
我从未亲身去过诗情与战火交融的白帝城,但我读过李白为它写下的诗词歌赋,也了解过刘备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同样,我从未亲临过三峡,但我读过余秋雨真实优美的现代文《三峡》,今天又细细品读了郦道元写的《三峡》,作者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美丽的三峡画面:夏天水急而气势盛大,春冬之时的水清澈,倒影着河岸两旁披着绿色外衣的险峻的山峰,动物植物繁多,河道狭窄又险,吸引着游人前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了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景色最为雄伟险峻。主要景点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古栈道、风箱峡、粉壁墙、孟良梯、犀牛望月。 在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巫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
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
西陵峡: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历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滩多水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建国后,经过对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势已趋于平缓,然绮丽景观依旧。
大自然把所有雄奇的力量都整合在三峡,把所有瑰丽的色彩都附丽在三峡,峡长、谷深、江险,构成了三峡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完成了一章最完美、最奇异的诗篇。雄奇壮丽的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外游人。
三峡是的圣殿,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三峡这样聚集了那么多的瑰丽诗篇。几百里三峡画廊,到处都可以拾到古代文豪们遗留的不朽诗篇;长长的峡江两岸,遍地是***人迁客万古流芳的华章。
《唐诗三百首》中有30首写长江,有12首写三峡,历代歌咏三峡的诗作超过4000首。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如屈原、宋玉、诸葛亮、郦道元、李煜、张九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孟郊、刘禹锡、元稷、李贺、黄庭坚、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寇准、欧阳修、陆游、范成大、杨慎、王士桢、李调元等,有的曾在峡区为官作吏,有的在峡区旅居、漫游,写下了大量歌咏三峡、堪称千古绝唱的不朽诗篇,赋予了三峡山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更高层次的文化品味。
三峡壮美的山川孕育、熏陶并激励着人们的情感。诗人一踏上长江三峡,就才情迸发、诗情涌动,“三峡”也就随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名。中国诗歌史上最沉重、最深刻、最痛快、最雅致的诗篇有相当数量都与三峡有关。
屈原的《九章》、《九歌》里大量的篇章讴歌了三峡的风土人情。
宋玉的《神女赋》和《高塘赋》使“巫山云雨”变成了长江三峡的代名词。
李白三到三峡,一首《早发白帝城》成为千古绝唱。
白居易在三峡为官,写了200多首诗。
曾在云阳和奉节白帝城旅居两载的诗圣杜甫,作诗437首,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篇佳作,占到杜甫传世作品的一半。
刘禹锡曾任夔州(今奉节刺史,发掘出当地民歌竹枝词,开一代新风,一曲古典情歌“杨柳青青将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让竹枝词这种艺术形式走上文坛,使三峡地区民歌在文化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声情并茂。
历代的大诗人,多在三峡有过杰作。这座长达193公里的峡谷,不仅仅是轴山水长卷,更是座诗书长廊。可以说三峡就是一首壮丽的诗歌,每一段峡谷,每一片江面,无不平仄和谐。从雄壮的瞿塘峡,到婉约的巫峡,再到行云流水的西陵峡,三峡是段落分明而又酣畅淋漓的黄钟大吕。
三峡是对中国诗人才情的最大挑战。一个文人到了三峡如果不写诗、写不出好诗就不是真正的诗人。三峡成就了这些千古绝唱,名篇佳句加深了三峡的魅力,三峡之灵山秀水给文人们以灵气和灵感,而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迹和诗篇又使三峡声名远播;山水与文化相得而益彰,三峡山水因富有文化内涵而流芳千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风景如画的三峡外在美,而其内在美,则是历朝历代的优秀文人用心灵铸造的。
作为一名三峡人,我为三峡自豪,欢迎大家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起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思考,都在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判断并用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其不同的结论,在不同的角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即使在相同的角度,那么认识就一定相同吗?我想不尽然吧!就《借我一生》而言,站在我们同样的位置上,同样的角度来思考,认识是否相同呢?
《借我一生》从名字上看去就知道是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行文,是一种自白形式的文章。读过作者的其他的著作,也对作者有过一些认识和评论,但是就此书而言,却和以前的文章风格截然不同。《借我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也没有语法严格的种种修饰,文章只是才用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将60年代的动乱无序,咆哮的热情和失去理智的疯狂,灵魂的追思和心灵的检讨在读者的面前一一展现。
借我一生,何谓人生?借我一生,岂能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他都坦然面对,对那些诽谤者更是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他们。思考着他的种种,使我不断的明白一个或许一生都学不完的问题: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生活和工作。记得大学的时候,学校的很多地方都帖着醒目的条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无论对我们的生活还是工作来说,她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一元钱而大大出手,伤人害命;有人为了一句玩笑的言语而怀恨在心,日夜不得快乐;有人为了生意的失败而郁郁自***;有人为了爱情的结束而惶惶不可终日。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悲剧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其实静下心来思考下,难道这些问题真的很难解决,真的不可避免吗?我想不然吧。如果可以用包容的心去面对这一切的事物,用感恩的方式面对生活,用无私的态度工作,那么我想以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发生的吧?也许有人会说:人争一口气。真的是为了一口气吗?扪心自问,我想更多的时候是为了面子吧?因为放不下,所以得不到,得失皆有运数,何必去争朝夕之长短呢?自古以来许多成功者,他们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证明:历史长河里,因为有了齐桓公的不计前嫌,才有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因为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有了蜀国天下三分其一。
有人因失去包容而痛哭流涕,有人因得到包容而欣喜若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包容,也希望自己拥有包容这一美好的品德。因为包容是春天第一缕温暖大地的阳光,是久旱后的第一场甘露,是风雪中的第一颗火种,是盲童看到的第一种色彩,是上帝派到人间的第一位天使,是枯木长出的第一片绿叶。朋友欢迎包容,因为它是友谊的守护者,父母与孩子欢迎包容,因为它是家庭和睦的基础,世界更欢迎包容,因为包容是世界和平的根基。如果没有了包容,这世界就好像失去了光明。
罗丹说过:“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包容也是一样的,如果将包容拿走,这世界上不知会有多少破碎的'友谊等待***,不知有多少破碎的亲情等待重温,不知有多少破碎的和平等待重补。更不知,我们将要到何处去寻觅阳光。幸运的是,这世界并未失去包容,也绝不能失去包容。所以,让我们都将心地的那一份包容抓住,不要让他溜掉。因为,生活有了包容才更加灿烂!人生有了包容才更加迷人!世界因为有了包容才更加精彩!
《藏书忧》,则又是文集中一篇独特文章。没写人,也没写物,写的是书,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情。我认为,虽是"文化苦旅”,虽是一路走来,写人写物。终究,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篇的。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承在某程度上绝大部分是由书籍来完成的。有人写书,就是有人买书,看书,当然更有人在藏书。所谓,“藏书”大概不是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而是把书好好的保护起来。我便十分反感,很多人,待书如物,信手而来,随手而去。看书时,折角挝边,边吃边看,搓搓折折,尚不等他自己看完,书已是残缺不全,污浊难辨。待书当如交友,宁缺勿滥。待书当如交友,尊敬爱护。待书当如交友,诚心诚意。余先生之忧便是“藏”不住书。一则忧,友人不时借阅,常常忘记归还。还难以开口催促。二则忧,自己的藏书,如何“藏”得住,当自己无法再时时刻刻守护着他们的时候。三则忧,自己藏书尚且如此,那些更多的好书珍本,岂不是更难藏住。我到没什么藏书,只是喜爱收集些书籍。余先生这一忧,也令我思索着,这书如何藏的住啊!想必,天下读书,爱书之人,都难逃此忧!
跟随余先生这一路走下来,回首再看这段旅程时,却是有些苦涩。或许,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苦涩,才能更好的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随后毅然地跟随着他们,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禧之旅”的目的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各人类文明的精华,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可我更觉得这像是一次冒险。途中他们遇到很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余秋雨写到:“我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三峡实在太像一场梦了,因为她神奇得不真实,她是刘备的英雄泪、是李白的酒壶仙剑,是巫山云雨的恣意放浪。怎么会这么矛盾呢?哪来这么多情?哪儿来几许豪肠?哪儿来多少风流?哪去寻找?
也许是长江几万里最异常的一次脾性吧。劈开险峻的山、涌进湍急的河、混入颠簸的独木舟,让史上最特别的人性去物化这些视觉感受吧!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好一个三峡!就凭这四百里水路,魂牵梦萦着那么多***客浪子、英雄美人的心,让他们一遍遍地为你歌吟。我想你绝对不会在乎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也不屑一场“白帝托孤”,更不会轻薄神女们的万般风***。可是,当岁月的皱纹爬满你的周身,当无情的沧桑硬做你的附庸,你还会鄙薄人们的唱调吗?况且今天,还剩多少人愿意日复一日地为你谱写最原始的生命?别说是李白了,这样的身影早就绝迹千年,未来的三峡是一次梦的破灭、一次神化的平庸、一次故事的无能。
我的生命注定没有三峡,今天的三峡属于发电站、属于水库。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不属于刘备与李白了。三峡的波澜早就平静、三峡的河道早已宽敞,刘备和李白不喜欢这样的三峡,于是,三峡也不会再出现刘备和李白伟岸的身躯。
在《三峡》一文中,余秋雨老师引用的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曰: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还有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说它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那三峡的绝唱岂不也是它了?
伟大的三峡,落寂的无奈。
其实余老师写《三峡》时,三峡的风光还是那个风光,三峡的排浪还是那层排浪,三峡的群山还是那座群山。只是他却发现了三峡的景犹在,但韵已无。他看到了山峡的宁静,却听不出三峡的激壮。已如三峡的性灵一样,中国的性灵也随之黯淡。在三峡已经寻不到活生生的壮伟,只剩下浅浅的记忆:记得有一位诗人、记得有人留下的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记得窗外的昭君故里和屈原故乡……这种惨淡的回忆能够唤醒生动的复苏吗?也只有用“殷殷的企盼”来诉说自己的奢望。
可三峡到了我这儿就不同了,我已经难觅几多遗存,就连当初死寂的环境都无从找寻。“高峡出平湖”成了“高峡变平湖”,极其宽阔的江面让我倍感郁闷。两岸矮矮的山让我触摸不及,渺远得难受。记得三峡水库蓄水的时候,那么多当地农民举家东迁,开始流浪,难道连三峡曾经的证明都成为遗迹了吗?又看到无数印迹被江水淹没,太多故情被江浪拍打……
三峡的生命,不再神圣。
再多的辉煌都只属于过去,历史的诗篇吹不来今天的激动吟唱。李白的身影再伟大也只能覆盖住盛唐,怎能归属他的千年身后?中华文明的三峡是三峡的李白,而李白的三峡则是整个中华!这也许有些复杂,但不能否认,这些曾经的声响,才是中华文明的最华丽乐章。
这种声响已然绝迹?
我们只能说:希望不会。
当年偶尔为三峡歌唱的诗人都已经不再流连这儿,他们美妙的感叹又是那么的脆弱,整个三峡的诗歌他们也无能复原,况且今天的三峡已经不再与过去相识。三峡哭了……
刘备的泪,当是今天的三峡泪。
英雄泪,向来是不得以而为之。
三峡的泪,又岂会滥发嘶鸣?所以当三峡真的放声哭泣的时候,止泪的手帕,却不能仅凭一纸长诗。
刘备们入土了、李白们去远了、游人们玩累了,三峡也干涸了。不是水的枯竭,而是生命的枯萎。
我们,能来拯救这将死的生命吗?哪怕,仅仅是一瞬时的回光返照?
我希望这样,努力的方向,也许就应对准三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