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事,才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优越、便捷,很多科技的产品已经普及到了家庭。高速运行的网络,让我们快速浏览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各类新闻资讯。足不出户就可以让美食、生活用品等送至家门口。学习、交友更是离不开网络。还有飞速“进化”的智能手机,让人们的联络更加方便,可视通话、分享生活、展示美食,智能手机快速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地铁、动车,让出行的时间缩短,一天之内游览几个景点不再是什么难事。高科技医疗设备能够减轻人们疾病的痛苦,快速治愈病症。和父辈们比起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大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拥挤,产生的废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城市上空的雾霾越来越严重。工业废气、滥用耕地、乱砍乱伐森林等等现象络绎不绝,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脑、网络的蔓延,使人和人的沟通不像以前一样热切、亲密,“制造”出了一大批“宅一族”、“低头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快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给我们制造出了很多难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次鹿来到这片青草地,正要寻找一处鲜嫩多汁的草丛,好满足自己挑剔的胃口。它有三种草不吃,一是毒草,二是干草,三是被虫咬过的草。它的挑剔程度实在让人发指,但幸运的是它至今仍未饿死,还越发壮大,看来功劳还是需归功于这个丰富而美丽的森林。
它硕大的眼珠挑剔地寻找嫩草,终于让它找到了理想的草丛,顿即吞咽口水,正要下口咬尝。
“慢着,别吃……”虽然声音渺小,但还是被灵敏的鹿听到了。
“你是谁?在哪里?竟敢阻碍我品尝鲜草?”鹿猛退后两步,把头上的犄角垂下,正要作出攻势。
“你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连我也看不见啊?”说话的是一只灰壳蜗牛,它蹒跚地滑动身躯,挪移到一根嫩草的草尖之上,一对触角上下摆动,都长在那滩粘液般的身体之上,煞是奇怪。
“我说你即使冲过来,也未必能用犄角刺得着我的。”蜗牛轻蔑地说。
“呵呵,要不是我口下留情,你可能早就在我的肚子里了。可看你那恶心的模样,我怕即使把你吞下也得立即吐出来。”鹿反讥道。
蜗牛见幸亏没有被鹿吃下,便问鹿:“我看你是从来没用过头上的`犄角吧?见过你同类的角都是崩崩坏坏的,就数你的角保持得最完整,看起来就像树冠一样,就差点叶子罢了。
“我当然爱惜我的犄角咯!一般面对敌人我都用我那擅长的奔跑逃走,根本不用犄角对付。我还要靠这角对付我一生的敌人呢!”鹿意思是说,他到目前为止遇上的敌人都跑不过它,对于一般的林中猛兽自是不屑一看。
“先别说我了,你这么渺小,几乎被我吃掉,你该是完全没有办法保护自己的吧?”鹿故作关心道。
“我虽然细小,但我还有背上的硬壳。也因为我的细小,所以才能避开被像你一般巨型的兽类践踏。”蜗牛自豪地说。
“敢问你一句,你不觉得头上的角至今还没有用处,不是一种负担么?”蜗牛继续道。
“虽然常常有事没事便要往到树干上打磨犄角,但我还是很乐意作这事儿,毕竟我要随时警惕那些对我身体虎视眈眈的野兽们哪!”鹿回答说。
“可是你完全没有实战经验,该怎么运用你的角也是问题呢?”
“唉,不是垂下头用犄角往前冲就是了,还有什么招数可使啊?”鹿一时也答不上来,毕竟蜗牛的话已刺中了他的要害,它接着问:“那蜗牛你不觉得背上的壳是一种负担?出门到哪里都要搬着自己的窝,所以你才走得这么慢。要是逃难的话,你还不被首先灭***?
此刻的蜗牛也是无言以对。
突然丛林中闯出两匹野狼来,呲牙咧齿,滴着口水地朝向眼前肥美雄壮的鹿,眼露凶光。鹿知它们这是不怀好意的,但这次它没办法一下子逃离,因为其中一匹早已绕到了鹿的背后,打算前后夹击。
鹿自恃犄角庞大僵硬,决定与二狼一搏,为的是证实自己的实力凌驾二狼;二来为了储备更多的作战经验,一味的逃亡也会力尽,有时对抗困境才能逆转局势。
蜗牛见到此情此景也只吓得缩回壳内,对于这场即将掀起的腥风血雨充耳不闻。它不断在内心为鹿默默打气,为这个惺惺相惜的过客,渴望它能逃出生天。
两只狼观察着鹿的一举一动,它们好奇此时的鹿为何只站着不动,也没有逃亡的意图。于是就转守为攻,打算一鼓作气咬破它的喉咙。那鹿看着前面的狼飞快向自己扑来,联想到后面的狼也必定发起攻势,于是它也如离弦的箭一样垂下头冲将上前,这犄角被鹿磨得很有些尖锐,可说是日子有功。当它的犄角刺穿了狼的肚皮的那刻。它的后脚却被另一匹狼给咬住了。撕心裂肺的痛钻出鹿的身躯,它大叫,挣扎着,想用角扭头刺那狼,却怎么也构不着。突然间另一只后腿向后一伸,那力度相当于后跃奔前的爆发力,只听见狼呜欧一声经已倒地。狼牙断裂,鲜血溢满嘴缘。可是鹿的一腿却已残废了,只剩下三只腿作支撑,那意味着它再也跑不出凌驾于其他野兽的速度了。
但此刻的鹿似乎没有伤心绝望,它明白仅靠一种技能是难以在这环境之中生存的。如今它的确少了一种让它有效逃亡的工具——奔跑。却换来了两种能够克敌制胜的防身武器,锐利的犄角跟后腿的反弹。虽然日后鹿将会遇上更大的生存挑战。但如果对于生命失去信心,只渴望不断逃亡的话,那就永远对抗不了逆境。在这点上,鹿确实比只懂得躲藏的蜗牛优胜许多。
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宛如真正的星夜。这一杰作引起了人们的惊艳与赞美。
然而,从这份赞美中却能嗅到一股不寻常的气息:为什么惊艳我们的是这人造的星夜?这与其他科技产品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答案是:艺术。这条自行车道中同时融入了科技与艺术。
对人类而言,科技代表了生产的效率,是理性的载体,用于满足物质生活;艺术是灵感的迸发,情感的宣泄,用于丰富精神世界。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爆炸式的增长,物质生活空前富足的人们好似被冲昏了头脑,科技的膨胀与艺术的萎缩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集体趋势。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何融入些许艺术灵感的自行车道能给人以惊艳感,而真正的艺术大作却鲜有人理解。
很显然,根据字典中对“文明”二字的解释: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集合,我们不难得出,科技与艺术相辅相成,灵感催生效率,效率哺育灵感才是文明发展的坦途。
然而,在持续至今的科技大发展中,悄然诞生一种价值模式——科技功利主义。他让被物欲支配的人们无比重视与功利目的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就使得蕴含艺术灵感的部分遭到埋没,更导致了科技与艺术的对立——毕竟艺术很难与功利建立联系。
这种对立将最终使得我们丧失对于主观情感体验的尊重,从而让自己不断随着艺术的萎缩逐渐沦为对“工具理性”无比崇拜的环境中被物欲支配的个体之一。而这种境况,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恐怕是前所未有的。无论物质匮乏与否,人文感性的精神才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基石。
所以,摆脱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枷锁,让沉浸于物欲中的大脑清醒,势在必行。
中国自古以来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无数精美器物流传于世,我们大可以从中汲取灵感。譬如商朝年间铸造的.后母戊方鼎,结合其重量、青铜的硬度,铭文的复杂程度来看,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完成这样一尊大鼎无疑体现了先民高超的技术水平。同时,鼎也体现了商王作为方国共主欲要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中国道器合一的传统得以展现,给予我们启发:
以人类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精气神执掌空前发展的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推动文明的发展。让艺术引领科技,由科技的伟力滋养人格精神的成长。
如此调和科技与艺术,人类未来可期!
前些日子,我在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当时在玩打电话游戏,我的右手呈六的手势来模拟电话的外形,但10后们却是摊开手掌,五指并拢,放在耳旁来打电话。我不禁好奇的走上前去询问:你们这是什么手机呀?答案五花八门,却都是智能手机。我问他们家里有没有固定电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听说过!在那一刻我意识到,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悄无声息地拉大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如何写信;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使用纸币;网购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到商城购物;娱乐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难以体会真挚单纯的快乐……你会发现,网购的大多是年轻人,使用纸币的大多是老年人,打游戏的多是年轻人,看京剧的多是老年人,这种年龄之间的沟壑正在被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越扯越深。
曾几何时,京剧、剪纸、书法,国画等国粹,是老少皆宜、妇孺皆知的传统艺术,但现如今,这些关键词都成为了贴上了中老年人的标签。标签效应是可怕的,这是一个人对一个群体或事物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形成的固有认知,想要打破何其容易?其实,这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之一。这并不怪某一个人,这是社会发展历程下的必经之路,比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诞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蒸汽的年代,对于电没有丝毫概念,但他们的子孙如果出生在二工以后的话,他们会了解电,习惯电,并使用电器而不是蒸汽机,这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代之间的人是具备社会历史性的,而如今在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的同时,人们之间的社会历史性也在不断地加大。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观指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且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印证我的观点,那么旧事物就一定要摒弃吗?答案是否定的。旧事物中的精髓,比如国粹,理应保留下来,但在国粹难以发展甚至是生存的当下,他们该何去何从呢?我想,在一首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它就是——《缘分一道桥》,这首歌中糅杂了京剧的特色,采用古筝、管弦等古典乐器精心调制,歌手甚至也用京腔来演唱,充分体现国粹之盛,国粹之美!在许多综艺节目、流行歌曲等中,中国元素越来越突出:古诗词大会、李子柒、中国风歌曲等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以不一样的方式来表现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引起各个年龄阶段人们的共鸣。
科技在进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不应该止步,作为新时代的新人,不应摒弃我们认为过时的事物,应该找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创新,为民族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