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高考时最高只能评三类。
这里借用资深高考专家何永康教授的一句话: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那么一点微光的议论文呢?我们认为,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能够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1.什么是分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
2.分论点的作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一)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二)
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确立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材料到论据
——例证法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指向鲜明地概述事例。
2、学会通过议论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的必然联系。
3、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话题】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气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论述片段。
【写作导航】
一、审题:
1、说一说你所熟悉的关于气节的:
2、结合话题思考:哪些例子与此话题有关?此例什么地方体现了本话题?
3、找出你想到的例子的共同点,有一句话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二、例证法
(一)材料的选择:
(二)对事例的表述:
1、读下面文字,认真对比、分析素材与举例的差别,总结表述时对事例的处理方法。
【素材】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泽做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来送往。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辞官回家。
【举例】
南山之侧,清菊丛中,满腔浩然正气。
清流河畔,星月之下,一副铮铮铁骨。
当身为彭泽县令的陶潜被郡府命令“迎接”督邮时,他毅然做出决定:去官归隐。他将郡府的书信撕得粉碎,褪去官服,交出官印,一纸辞呈便离开了黑暗浑浊的官场,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回音:不为五斗米折腰……
方法归纳:要使事例更好地为观点服务,应如何表述事例?
2、牛刀小试——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例,对体现观点的内容作指向鲜明的叙述。
(三)对事例的分析:
1、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事例论证】
悠悠清溪,淡淡菊香。那悠扬的琴声,荡尽五柳先生心中的苦闷。
当年,陶氏家道已中落,陶渊明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个彭泽县令的职务,常人一定认为他应该好好珍惜,当上级借考察之名来敲诈时,他可以剥削农民来贿赂上级,保住自己的官位,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愤然脱下官服,交上官印,石破天惊地喊出让后世钦佩不已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所以,气节是人不可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坚守气节。
【问题】
【我来修改】
方法总结:
2、课堂练习:
给你刚才写的事例表述加一个分析段: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总结一下例证法的写作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从材料到论据——例证法写作训练》教案教学设计
从材料到论据
——例证法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指向鲜明地概述事例。
2、学会通过议论分析揭示事例与观点的必然联系。
3、在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话题】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以“气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论述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审题指导
1、说一说你所熟悉的关于气节的名言:
2、结合话题思考:哪些例子与此话题有关?此例什么地方体现了本话题?
3、找出你想到的例子的共同点,有一句话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
三、关于例证法的写法
(一)材料的选择:
真实,与观点一致
(二)对事例的表述:
1、读学案上的文字,认真对比、分析素材与举例的差别,总结表述时对事例的处理方法。
思考:(1)哪些内容体现了观点?将其找出来。
(2)其他内容你打算怎么处理?
2、多媒体展示有问题的事例表述,大家共同修改。
3、牛刀小试——从所给材料中选择一例,对体现观点的内容作指向鲜明的叙述。
4、学生展示,师生共评,教师适当点评常用方法。
(三)对事例的分析:
1、读学案上的一段文字,找出论证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修改,老师出示修改示例,进而总结实例分析的方法。
3、多媒体展示另一片段作示范,指导学生思考:
(1)画出文段中的关键词。
(2)思考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3)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4、课堂练习:
(1)给你刚才写的事例表述加一个分析段:
(2)大家共同点评。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总结一下例证法的写作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五、思维拓展引导
有大语文意识,多观察多体悟,勤思多练。
1.议论文的深刻,表现为新鲜而独到的立意。比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镜 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谁都从中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逃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吃透”材料,可确定以下几个较新的立意:
①人们照镜子,常常只关注自我,没有关注他人。电梯里的镜子,有人用来装饰自我,有人用来保护自我,有人用来方便自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自我”之外的“他人”呢?这些人的出发点总是在自己的脚下。
②“甚至有的人/恨不得把它打碎”,这种“有的人”想必是因为镜子丑化了他的形象。曾有一则寓言:猪八戒不满于镜子“丑化”了它,因而愤怒之下摔碎镜子。“打量”面前“直爽”“忠实”的镜子,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思想:不要责怪别人“揭”了自己的“短”,应当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正视自我,活出本色。
③古人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把一个人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准作为自己学习的样板,就能够看清自己身上的得失。对这句古训也须“一分为二”:选准了心仪的榜样,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就有“得”,就能够进步;若选错了学习的对象,向他们的错误“看齐”,势必会“失”掉自我,误入歧途。
应该相信,运用以上几个立意来写作议论文,其深刻性不言而喻。
2.议论文的深刻,表现为论据的鲜活。使用论据,一方面可以举出革命领袖、名家大师的经典例证,另一方面更应贴近时代选择“我想要的”事实材料。如考场议论文《人文强则国强》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人文”更应该培植、彰显、传承。我们无比欣慰地看到,“雷锋精神”不老,是因为有郭明义们的倾情传承;信义之风劲吹,是因为有孙水林、孙东林“信义兄弟”的大力践行;感恩之花绽放,是因为有恩施万氏家族“三代艄公义渡百年”的坚守;仁爱之光耀目,是因为有河南商丘“全国道德模范”孙成乐几十年呵护孤寡老人的大爱。
这些从报刊上信手拈来的鲜活材料,用于证明论点,既充满说服力,也大大增添了行文的亮点。
3.议论文的深刻,表现为阐述的手法多样。主要的有由果析因、由此及彼、巧用喻证等几种。
①由果析因。追溯事件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够写得深刻。如考场议论文《“看客”,可以休矣》,在摆出一群麻木的看客漠视生命、尽兴看热闹的现象后,随即写道:
这样的“看热闹”,说穿了,就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就是一种可怕的病态。剖析看客的心理,那就是:只要事不关己,就可高高挂起!只要不对自己产生影响,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看热闹,何谈对他人的关心,何谈对生命的敬重?
此处剖析看客们“看热闹”的实质和心理,追根溯源,彰显了深刻。
②由此及彼。论述时由一个层面延伸到另一层面,用简练的文字拓宽论述空间。如考场议论文《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结尾段: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语源于商场,成为企业经营者的信条,但它“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人处世中,行走红尘间,也可作为难得的宝典。毋庸讳言,其中的“德”当是现代人安身立命之本。
由商界到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由此及彼,自然显出了深刻。
③巧用喻证。在阐述论点时,巧用喻证,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也是写得深刻的`一招。如考场议论文《障眼的硬币》中的一段:
“障眼的硬币”对聪明的人来说,就像衣服上的一粒灰尘,一吹一掸它就没了;而对愚笨的人来说,却似一块牛皮癣,怎么消除都难以奏效。
聪明的人和愚笨的人对待“障眼的硬币”的态度,借“灰尘”和“牛皮癣”两个比喻,就真切深刻地反映出了,多有表现力!
一篇成功的考场议论文,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细节,那就是,行文要与标题、材料相互照应。论点从材料中析出,开头要便捷地点题,主体部分要熨帖地扣题,篇末要自然地应题,从而构成丝丝人扣、井然有序的论述结构。比如考场议论文《正视自我,活出本色》,文章由猪八戒因“镜子现丑”而摔破镜子人手,析出“正视自我,活出本色”的论点,继而结合古代帝王喜好美人的不同标准,探究美与丑的问题,接着联系娱乐圈几名“丑星”“正视自我,活出本色”的例证强调论点,结尾处强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正视自我,活出本色”的重要性,与标题、开篇遥相呼应。根据材料写成的考场议论文,最忌讳开篇不加选择地抄录材料,点出论点后就把材料扔到一边,造成行文与材料“貌离神也离”的局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