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兵千里用兵一时。为了大胜仗,将士们拿着宝剑跋山涉水,走了一程又一程,浩浩荡荡的人马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寒风刺骨,大家决定住宿在随身携带的帐篷里。每一个帐篷都点燃了橘红色的火苗,没有了窃窃地私语,大家都想早早地睡下,好忘记寒冷。
深夜,呼呼地北风伴着鹅毛般的`大雪,还时不时地传来几声鸟儿悲惨凄凉地鸣叫声,把战士们弄醒了。将士们坐了起来,再也睡不着了。隔着一张用细碎的雪花组成的窗帘,他们隐隐约约看到了儿女们纯真可爱的笑脸,和父母那慈祥的微笑,思念起了故乡。在故乡,没有这呼啸的北风吹起的雪花,只有柳树姑娘的辫子打到房屋砖瓦上的“歌声”,没有时不时传来的凄凉鸟叫,只有儿女们申请的问候,没有了雪花组成的窗帘,只有父母在织布机上纺织窗帘的身影。
将士们久久凝视着远处,一边思念着故乡,一边默默地祈盼着早日打完胜仗,赶快回到故乡!
静静的夜里,纳兰性德翻看着日历,哇!这么快一年就要结束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皇上视察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他得赶快准备好皇上出发的行李。果真,没过多久,皇上便带着大臣、侍卫、将士等三千多人一起向长城所在地——山海关视察去了。将士们翻山越岭,在穿过森林时遇到了一些猎物,便将猎物围***用来填饱肚子。走水路的时候,很多将士们晕船,水上物资又稀少,不仅吃不饱、睡不好,还要防御水盗袭击。
终于,到达了山海关。因为关外是少数民族所在地,所以将士们要在这里时刻防止敌军入侵。夜深了,房屋外的雪已经有一尺多高。在这夜里,北风呼啸,大雪茫茫,许多不保暖的帐篷里都亮起了灯光,如同一个个点缀在大雪里的孤独的星星一样。战士们在帐篷里吃着已经被冻得像石头一样冷的馒头,外面天寒地冻,将士们的心也是一样寒冷,直达快要二更的时候,将士们才稍微眯了一下。
“沙沙沙——”外面的风雪也丝毫没有停止,反而这风雪声还更大了,如同一个东北虎在风雪中吼叫。这风雪的声音传到了一个将士的耳朵里,他猛地惊醒了过来,想再眯一会却怎么也睡不着了。他一抬头看见那个睡在自己旁边的士兵也起身了,只见这个小士兵用笔画着自己亲人的头像。他也回想了起来:正是在紫禁城的一个暖暖的春天,他与自己的孩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放风筝,孩子欢乐地说:“父亲,看我放得多高啊!”……在房屋里,他漂亮、贤惠的妻子向他们招手,“快来吃饭啊!”坐在饭桌前,他一边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妻子、孩子聊着天,多么好啊!“呼——呼——”北风打破了他美好的思绪,哎,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回家啊!
纳兰性德见到这一番情景,十分同情在这里驻守的战士们,于是触景生情提笔写下一首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今年,轮到清朝正黄旗人驻守边关了。皇帝派纳兰性德率领将士们,到山海关驻守。
从北京出发,向北行军。纳兰性德带领将士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今晚露宿在野外。北风随着夜色降临在这离山海关不远的军营里。
环顾四周,一顶顶帐篷透出点点灯光,若隐若现。出门在外已经几个月了,春节也即将来临,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令人不禁想起家中的妻儿老小、亲朋好友,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
夜越来越浓了,大家该休息了,各自熄灭灯火,压好帐篷。
半夜里,主帅纳兰性德被呼啸的北风惊醒了。只见帐篷外风雪交加,狂风大作,阵阵寒意扑面而来。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小园。故乡的小园该是多么的温暖呀!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放鞭炮,房间内酒肉飘香,香气诱人。多么想和家人一起坐在暖暖的炕上小酌聊天。而这里,却是冰天雪地,身在边疆,只能梦回家乡。
帐篷外,风更猛,雪愈急。
康熙二十一年,皇上命令纳兰性德率军前往山海关,驻守边疆,抵御匈奴。纳兰性德扈从,火速率军赶往山海关。
将士们跋山涉水,翻过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上的雪没过了将士的小腿,趟过了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冰川中的水足以把人冻成冰块。
入夜,纳兰性德察觉天色已晚,但离山海关仍有一段遥远的路程,便下令让将士们搭起帐篷,一个个帐篷在雪山围绕的盆地中星罗棋布,当一个个帐篷在夜里点起灯时,犹如天空中的繁星,不断地发出星星点点的光芒。将士们赶了一天的路,疲惫不堪,一倒下便昏昏睡去。
纳兰性德在睡梦中不断地梦见自己的家乡,怀念起了自己和小弟博弈,帮助父亲下田耕种的情景。他笑了,像小孩子一样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开心……
帐篷外,肃***的北风夹带着鹅毛大雪横扫营地,嘈杂的声音惊醒了将士们。将士们先是一惊,之后又躺了下去,可是大家怎么也睡不着了,不禁回忆起家乡的太平生活来。纳兰性德走出帐篷,抬起头,眺望着家乡的方向。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之声的。潺潺的流水,金黄的麦浪再次浮现在纳兰性德眼前,使他的思乡之情又浓郁了几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不知他这一去,能否平安回朝?纳兰性德不停地祈求平安,希望能再见上家人一面。怀着浓郁的思乡之情,纳兰性德又一次昏昏沉沉地进帐入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