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放学回家,我就大步流星地跨进家门,上楼写作业了。这时,爷爷却不知行踪“快来吃荔枝了,快”听了爷爷的话,我立马来了劲,冲出房间,直奔客厅。
来到客厅,只见爷爷拿着一大袋荔枝,叫我赶快来吃。我拿起一只大红荔枝,说了声:“谢谢爷爷。”爷爷听了呵呵大笑。 我剥开荔枝鲜红的衣裳,透白的肉在灯光下闪闪发亮,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一口咬下去,哇,好涩。我问爷爷:“爷爷,这荔枝怎么这么涩?”“你不会挑,当然涩啦!”那你教我挑啊。“好。”我听了喜笑颜开。 爷爷告诉我,我们挑荔枝要找小的挑,要红中带黄,要不有虫。果真,我找出一只红中带黄,而且很小。我剥开皮儿,里面真的没虫。我咬下一口,细嚼慢咽。真的好甜。爷爷也在一旁,品尝着荔枝。经过今天这件事,我懂得了怎样挑荔枝。也懂的了古人的高明和智慧,明白了只要专心探索,一定会有收获!
说起我们莆田的荔枝,我的嘴角都会泛起一丝丝清凉的甜味,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莆田的特产:荔枝吧!
荔枝身性甘甜味美,价格便宜,深受大家的欢迎,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人们争相购买,这下,种荔枝的的农民可真要发财了。渐渐的,荔枝便成为了莆田的“特产”。
还没熟的荔枝,硬硬的,看上去就像一个半青半黄的扁圆鸡蛋,
咬一口,酸的让人牙痛。到了4月,荔枝也快熟了。那时的荔枝,是浅红色的,可以吃,不过不能吃的太多。当今正是盛夏,荔枝也就完全熟透了,鲜红鲜红的`,咬上一口,就像喝了蜂蜜似的,甜到心窝。
荔枝的果肉是乳白色的,果核很大,可以入药。荔枝的肉还可以做罐头,蜜饯,所谓全身是宝啊!
说起荔枝,我还有趣事呢!9岁时,我和哥哥上树去摘荔枝,不料却被哥哥整了一次。那天,哥哥故意带了两颗红石头,我刚刚爬上树,哥哥说:“不用摘了,底下也有。”我扭头一看,果真底下有荔枝,就“嗖嗖”地爬了下来。可这时,哥哥却上了树,不停扔荔枝,我差点没被砸成傻瓜。
同学们,你们喜欢莆田的荔枝吗?如果喜欢,就赶快来莆田游玩吧!!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环保专家表示,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6.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B)
A.全球气候变暖 B.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 D. 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7.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C)
A.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8.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功劳不仅在大雨,还有雷电 )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9.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 这里的可怜是少的意思,不表现作者思想情感)
A.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B.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孩子眼睛使用时间过长,强烈的色彩、光亮固定地、长时间地刺激孩子的视网膜造成孩子眼睛严重疲劳,使眼睛里调节屈光的睫状体过分紧张,从而产生假性近视,不加以控制,就会逐渐转化为真性近视. 2看电视、看书时的姿势不对,如趴着、躺着看书.可以导致孩子双眼受到的视觉刺激强度不等,使眼睛视觉发育的程度产生差异。同时还可以造成眼睛外面控制眼球转动的肌肉运动的不协调,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弱视。
3孩子学习,玩游戏时的注视距离。距离过远或者过近,都可能导致眼睛的调节焦距系统产生疲劳,容易造成近视。
4用眼时的光的亮度。光亮过强或者过暗,都不利于孩子眼睛的发育。我们的眼睛仿佛一架精致的照相机,可以精确地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的强度,过强或者过弱的光线都会使眼睛疲劳程度加大,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
PM2.5指数是什么意思?
先从PM讲起吧。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说到颗粒物,我们比较熟悉名词的是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随着人们对PM2.5这一名词的逐渐关注,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2012年9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表示,新版空气质量发布平台2013年1月1日上线。2012年10月6日,北京35个PM2.5监测站点试运行数据全部上线发布。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PM10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也就是说,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空气污染都有哪些划分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将空气污染非为四种类型组。
一、按照污染源划分:
1. 自然型空气污染:指因自然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
2. 人为型空气污染:指因人为原因形成的空气污染。
二、按照污染的范围划分:
1. 局部性污染:指某个较小单位或地点的范围性污染。
2. 地区性污染:指某个城市或区域的地方性污染。
3. 广域性污染:指因某个地区的大范围污染而造成的周边的传播式污染。
4. 全球性污染:指世界范围内的大型污染。
这种按照范围划分的方式由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范围标准,因此对于一些占地面积较大或较小的国家或地方并不适用,因此我们还有两种划分方式。
三、按照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环境状况划分:
1. 还原型空气污染:指以煤炭为为主要燃料且兼用石油燃料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故又叫煤烟型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颗粒物。
2. 氧化型空气污染:指以石油为主要燃料所产生的大气污染。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所以又叫汽车尾气型大气污染。其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是CO、NOX、CH(碳氢化合物等。它们在太阳短波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对眼睛粘膜组织有强刺激性,使人流泪。著名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典型的氧化型大气污染。
四、最常用的一种分来方法,按照能源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划分:
1. 煤炭型空气污染:指一次污染物是烟气、粉尘和二氧化硫。二次污染物是硫酸及其盐类所构成的气溶胶。此污染类型多发生在以燃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与地区,历史上早期的大气污染多属于此种类型。
2. 石油型(排气型或联合企业型空气污染:指一次污染物是烯烃、二氧化氮以及烷、醇、羰基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主要是臭氧、氢氧基、过氧化氢基等自由基以及醛、酮和PAN(过氧乙酰硝酸脂。此类污染多发生在油田及石油化工企业和汽车较多的大城市。近代的大气污染,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属于此种类型。
3. 混合型空气污染:指指以煤炭为主,还包括以石油为燃料的污染源而排放出的污染物体系。此种污染类型是由煤炭型向石油型过渡的阶段,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能源发展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
4. 特殊性空气污染:指某些工矿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所造成的污染,如氯气、金属蒸汽或硫化氢、氟化氢等气体。前三种污染的范围较大,而这种种污染所涉及的范围较小,主要发生在污染源附近的局部地区。
主要的空气污染划分方法就为以上四种,一般情况下已经足以应对各种污染的划分。
第3页: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过空气污染类型,我们再详细分析一下空气污染的成因。形成人为型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一是工业排放,二是尾气排放。
每年由于工业排放造成的污染都非常严重,工业排放产生大量的有害化合物,主要组成有:
1.硫氧化物,主要为二氧化硫。一般产生于工业生产中使用了煤炭或石油作为燃料,这些燃料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空气中燃烧后与氧气发生反应最终形成二氧化硫。这些氧化硫物质排放到空气当中,遇到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SO2+H2OH2SO3,形成亚硫酸,最终就变成了酸雨,造成环境危害。
2.氮氧化物,主要为二氧化氮或过氧化氮。一般产生于高温燃烧,呈红棕色气体状态,带有刺鼻气味。是工业生产中制备硫酸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每年都会有几百万吨的二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是空气污染的一种主要污染源。
3.一氧化碳,一种无色无味,却带有剧毒的危险气体。工业生产中煤炭、木柴、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一氧化碳。
4.二氧化碳,一种无色无味也无毒的温室气体,产生于各种工业步骤,如完全的燃烧,这是全球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5. 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可入肺颗粒物(PM2.5。在工业生产中,燃烧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煤炭都可以放出大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排入空气中后能在空中停留很长的时间,而且容易被陆空生物的呼吸行为吸入肺部,当肺部堆积的颗粒物过多时会对生物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尾气排放在各种空气污染方式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组成主要有:
1. 碳氧化物:汽油燃烧时的产物,其中不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一氧化碳是汽车排放最主要的成分。
2. 碳氢化合物:主要为各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类、芳烃类、烯类、卤烃类、酯类、醛类、酮类等等。
3. 氮氧化物:汽缸点火时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在一瞬间发生反应产生了氮氧化合物。最初排放时的\'氮氧化物通常为一氧化氮,然后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反映形成了二氧化氮。当环境温度升高或有云雾时,二氧化氮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硝酸,最终造成酸雨。另外,二氧化氮与我们先前介绍的二氧化硫可以互相催化,故使得反应速率大大加快,造成更严重的酸雨现象。
4. 二氧化硫:燃料中的硫烃在燃烧后产生的物质。
5. 臭氧: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物在光照下会生成臭氧。这些臭氧会污染土壤和水源,造成农业上的损失。同时过量的臭氧对人体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6. 颗粒物: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铅化合物、碳颗粒、油雾等。
还有一部分空气污染是自然现象所导致的,比如火山活动和森林火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