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春秋时期有那么多小国,黄,许,英,六,蓼……居然有个国家就叫六国,好神奇。还有个英国被楚国灭掉了。
再次读到宋襄公召楚国成王会盟,果然出发点不同,看问题就不一样。楚国一直以自己是周王朝的老师之后而自居,因此觉得应该拥有王号。大概是封在楚地,太偏远了,虽然叫侯,其实跟流放也差不多。
宋襄公是个拎不清的,没摸准楚国的脉,就敢叫成王来会盟,人家不揍他才怪。
其实我一直认为楚国比秦国更有优势,千里之国,有纵深,有积累,进能攻,腿也能守。就算不挺进中原腹地,一直向南也有广阔的空间啊。
晋国最盛的时候配有六军,楚国大可以多搞几军,轮番***扰郑、陈、蔡、魏、秦……秦国有肴关,楚国有长江呀。换一个方向,世界很广阔呢。
读书正行,读书正言,读书正心。
说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雄才伟略,才智过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
楚庄王很是神奇,在他继位的头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发布诏令,谁如果敢进宫进谏,他就要处死那个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听到这个诏令后,基本上无人敢进宫谏言了。
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忠贞不一之士,这里提到的伍举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直接进宫,晋见楚庄王,说山丘上有一只鸟,三年时间不鸣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庄王。按道理楚庄王这个昏君应该非常愤怒,他本能的选择应该就是把伍举处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三年不飞翔,只要飞翔就可以立刻飞到蓝天之上;三年不鸣叫,只要鸣叫就可以惊动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举安然离开了,他从楚庄王说的话中,感觉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议而有所改变。但令他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还是延续着典型的昏君形象。
这时候另一位敢于进谏不怕死的大臣出现了,这名大臣名叫苏从。他进宫后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楚庄王。庄王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我说过谁进谏我就灭他全族。”苏从说:“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职责。我不来是不尽臣之忠,就算您要处死我,灭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变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说得太好了,关键时刻忠奸便分)。”
直到这个时候,楚庄王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过是在麻痹对手。楚庄王深通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之道,他通过表面的昏庸,掩盖了自己真正的图谋,在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较熟悉的,让楚国内的大奸大恶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自己“昏庸”这些人自然压抑不了多久,自然会无所顾忌,认为自己和君主一样,漏出邪恶的面目,这样反而让楚庄王很容易就把这些恶人挖了出来,直接铲除。还有通过禁令,发现了楚国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担当大任,比如敢于直谏不怕死的伍举和苏从,这两个人称得上国家的栋梁。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论,楚庄王还发现了很多能人,都为楚国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还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麻痹诸侯国,他表面的昏庸无能,不理朝事,也让诸侯国对楚国放松了警惕,这样为楚国赢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机,从而变得愈发强大起来。
就是这样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楚庄王才能在继位三年后处死了几百个奸邪之徒,又启用了几百个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为官或升迁,同时还任用伍举、苏从来主持政事,全国百姓都对楚庄王十分拥护,楚庄王从昏君一下子扭转了形象,成为了贤君明主,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国先灭掉了庸国,作为攻伐天下的试探,而后在楚庄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谦让下,楚国大获全胜,并获得了宋国五百乘车马。通过击败宋,来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为相对于其它几个大国,宋国还是比较好对付的,楚庄王很会选择目标,他就没有选择吴国这个难啃的骨头来搞。
不过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有点骄横,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领地上搞起了军事演习,还向周天子派来慰问的使者问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为天子者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来衡量的。楚庄王还是很机灵的,立刻从周天子的领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队,并且向周天子真诚地道歉。
在对他国战争中楚庄王也是很有计谋的,对别的国家向来是只伐不灭,就像当时的楚国已经把陈国打到奄奄一息了,但并没有去吞并它,为了一个陈国影响自己的大国形象,这就因小失大了,楚庄王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他最终将军队撤出了陈国,恢复了陈国的独立地位。在后面攻伐郑国和宋国的战斗中,楚庄王都继续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灭的原则,只要对方认错并且撤军,他不会继续对这些国家穷追猛打。楚庄王在国家间的战争上,目的始终不是灭国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边缘,他预感自己将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无感叹。连孔子都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弥留之际,楚庄王招重臣和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听其遗命。这一年的秋天,楚庄王在自己的寝宫内平静地闭上了眼,从此这世间的纷扰、楚国的兴衰都将与他无关,他为楚国能做的都做了,能说得也都说了,楚国霸业能否延续全倚仗后人。庄王死后,楚国便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从此楚庄王的时代结束了。
当然楚庄王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他嗜酒好色,这是古来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国才能、善用人才,为楚国建立的卓越功业。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变得强大,称霸中原,威名远扬。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勋。
说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雄才伟略,才智过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
楚庄王很是神奇,在他继位的头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发布诏令,谁如果敢进宫进谏,他就要处死那个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听到这个诏令后,基本上无人敢进宫谏言了。
但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忠贞不一之士,这里提到的伍举就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直接进宫,晋见楚庄王,说山丘上有一只鸟,三年时间不鸣不叫,这究竟是什么鸟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庄王。按道理楚庄王这个昏君应该非常愤怒,他本能的选择应该就是把伍举处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三年不飞翔,只要飞翔就可以立刻飞到蓝天之上;三年不鸣叫,只要鸣叫就可以惊动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举安然离开了,他从楚庄王说的话中,感觉庄王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采纳自己的建议而有所改变。但令他遗憾的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我行我素,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还是延续着典型的昏君形象。
这时候另一位敢于进谏不怕死的大臣出现了,这名大臣名叫苏从。他进宫后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楚庄王。庄王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我说过谁进谏我就灭他全族。”苏从说:“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职责。我不来是不尽臣之忠,就算您要处死我,灭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变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说得太好了,关键时刻忠奸便分)。”
直到这个时候,楚庄王才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过是在麻痹对手。楚庄王深通韬光养晦而后发制人之道,他通过表面的昏庸,掩盖了自己真正的图谋,在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较熟悉的,让楚国内的大奸大恶之人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自己“昏庸”这些人自然压抑不了多久,自然会无所顾忌,认为自己和君主一样,漏出邪恶的面目,这样反而让楚庄王很容易就把这些恶人挖了出来,直接铲除。还有通过禁令,发现了楚国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担当大任,比如敢于直谏不怕死的伍举和苏从,这两个人称得上国家的栋梁。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理论,楚庄王还发现了很多能人,都为楚国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外还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麻痹诸侯国,他表面的昏庸无能,不理朝事,也让诸侯国对楚国放松了警惕,这样为楚国赢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机,从而变得愈发强大起来。
就是这样的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楚庄王才能在继位三年后处死了几百个奸邪之徒,又启用了几百个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为官或升迁,同时还任用伍举、苏从来主持政事,全国百姓都对楚庄王十分拥护,楚庄王从昏君一下子扭转了形象,成为了贤君明主,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国先灭掉了庸国,作为攻伐天下的试探,而后在楚庄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谦让下,楚国大获全胜,并获得了宋国五百乘车马。通过击败宋,来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为相对于其它几个大国,宋国还是比较好对付的,楚庄王很会选择目标,他就没有选择吴国这个难啃的骨头来搞。
不过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有点骄横,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领地上搞起了军事演习,还向周天子派来慰问的使者问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为天子者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过是一种象征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来衡量的。楚庄王还是很机灵的,立刻从周天子的领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队,并且向周天子真诚地道歉。
在对他国战争中楚庄王也是很有计谋的,对别的国家向来是只伐不灭,就像当时的楚国已经把陈国打到奄奄一息了,但并没有去吞并它,为了一个陈国影响自己的大国形象,这就因小失大了,楚庄王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他最终将军队撤出了陈国,恢复了陈国的独立地位。在后面攻伐郑国和宋国的战斗中,楚庄王都继续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灭的原则,只要对方认错并且撤军,他不会继续对这些国家穷追猛打。楚庄王在国家间的战争上,目的始终不是灭国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边缘,他预感自己将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无感叹。连孔子都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弥留之际,楚庄王招重臣和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听其遗命。这一年的秋天,楚庄王在自己的寝宫内平静地闭上了眼,从此这世间的纷扰、楚国的兴衰都将与他无关,他为楚国能做的都做了,能说得也都说了,楚国霸业能否延续全倚仗后人。庄王死后,楚国便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从此楚庄王的时代结束了。
当然楚庄王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他嗜酒好色,这是古来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国才能、善用人才,为楚国建立的卓越功业。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楚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变得强大,称霸中原,威名远扬。楚庄王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功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