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小村名叫幸福村,有一个人叫小明,他是农家的孩子,他们家经常要干农活,所以便去买了一头小牛,小明全家都很喜欢这头小牛,准备让它长大后就去耕田,一年过去了,小牛长大了,这时又正好赶上农忙,小明的爷爷说:“哈哈!
今年我再也不用那么累了!
”接着又拍拍牛的背,说:“小牛,今年我就靠你了,要勤奋,不能偷懒哟!
”这时小明的奶奶说:“它才这么小,力气都还不够呢!
你怎么能这么狠心去让小牛耕田呢?等一下累死了谁负责?我不同意小牛去耕田!
”小明的爷爷又说:“那它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可不可以呢?你别担心,我自己会有分寸的啦!
”,奶奶说:“反正我就是不同意的了。”还没等小明的奶奶说完,小明的爷爷就牵着小牛去耕田了,“你……哼!
”小明的奶奶气愤的说,接着就去干活了。
小明的爷爷把小牛牵到了田里,但小牛在此之前从来没去过田里,显得有点害怕,这时小明的爷爷拿出耕田的工具——牛黎,想戴到了小牛脖子上,可小牛不肯戴,小明的奶奶看到,便骂说:“都说它不会耕啦,这下好了,它不肯戴牛黎看你们怎么耕!
”但小明的爷爷却另有高招,他叫小明把小牛拴在柱子上,然后又叫小明去逗牛,接着他便趁机把牛黎放到小牛的脖子上,小牛没办法了,便只好乖乖地听他的话了,接着又把它赶到田里,一边走一边指挥,小牛果然是个好帮手,一下子就把地给耕好了,正好小明的奶奶看到了,也说:“哎呀!
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啊!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去试一试,都要去实验,不要怕失败,这样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啦!
我家有一头小牛。它膘肥体壮,四只小柱子似的腿,棕黄色油亮的毛,两只刚露出的小角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爱,那条细长的尾巴末端长着油光发亮的毛有些微卷,在后面甩来甩去。有时不停地在肚皮上拍打,那是在驱赶蚊蝇。
我和这头小牛的关系可好了。小牛一见我来,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发出亲昵的叫声。我还没到它身边,它就迫不及待地把头从栏缝里伸出来,鼻子里直哼哼,喷出一股股暖气,还伸出舌头舔我的手。每次我去牛棚看它,总要给它带一把青草。牛一看见鲜嫩的青草,就“唰唰唰”地大口地吃起来。它伸出舌头把草卷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尾巴欢快地甩动着。它一边吃草,一边不时地抬起头来,用感激的目光望望我,似乎在说:“小主人,谢谢你!”
每到星期六,我并会牵着小牛到田间地头去吃鲜嫩的青草。在它吃得津津有味时,我并会悄悄地骑上牛背,哼起小歌,牧童骑黄牛的快乐滋味。有时小牛很乖巧,我坐在背上悠然自得;有时又显得相当地淘气,它把头头一甩,后腿一蹬,屁股一翘,很轻松地就把我从它身上滑了下来。
这样的小牛真惹人喜爱。
请看,那画面上一位老农牵着一头小牛要去耕田大喝道:“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后面一位老农却使劲拉着牛尾巴,理直气壮的.说道:“不会耕田,怎能下田?”
从画面上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实际上也正是反映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小牛只有在耕田中才能学会耕田,而不下田是永远也学不会耕田的。
从古到今,实践出真知的现象比比皆是:古代,清朝一位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者都说他画的好,但其中一位牧童看后却跑出来说:“这画得不对,牛在打斗的时候尾巴不是翘起来的,而是夹在两腿中间的。”这位画家正是因为没有去真正看过牛打斗的场面,而使这幅《斗牛图》美中不足。
清朝有一位20岁皇帝薄仪被扁为平民时,要离开宫廷的时候因他天天看人开城门而从未亲自动手去实践的开过,离开时导致不会开城门的这件事。不仅在古代,当今社会也有着同样的现象。
一位高材生考上了某大学后,因为高材生在家从未干过任何活只顾专心学习,到了学校生活压力下,最后这位高材生最后跳楼自***死亡了。
生活中还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正有如一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对的都应亲身地去做,才会悟出其中的真正道理,学到真本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