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胡老师:
您好!
您是我们的新班主任,因为您当了很多年的`教师,所以在教育上很有方法,也很严格。
我知道我的字写得不好,但是如果让我像在培训班里那样一坐半天,认认真真地写,我写得也很好,可是做作业总得讲究速度吧!所以我想问您:做作业的时候怎样才能写的又快又好?
胡老师,其实从一年级起我就很喜欢语文,但说句实话:我最喜欢写一二年级的,我知道我现在已经是四年级的小学生了,要求也高一些了,虽然我的作文基本上都能合格,但是我有时写作文脑袋都快想破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写,我以前觉得三年级的作文不好写,可现在觉得四年级的作文更不好写,每次就因为作文弄得爸爸妈妈都在说我,玩又没玩好,写又写不到,心情也不好,我也知道作文很重要,但是我们有好多同学都不喜欢作文。
胡老师,您知道吗?每天我打完乒乓球都要到七点钟才能回奶奶家,七点半才吃完饭,然后又要回自己家,别人刚刚做完作业我才回家,有些同学天天都有时间玩,而我却没有,希望您教我一个方法,让我比别人更快做完作业。
祝您
身体健康!
您的学生:
敬爱的新班主任:
您好!
我是您的新学生,我虽然对您了解不多,甚至连您姓甚名甚都不知道,但是我还要给您写上这么一封信。
要知道,未来是充满着希望与憧憬的。那么,你在初中的殿堂里会是什么角色呢?是教堂里的刽子手,是圣洁的牧师,还是毫不起眼但照亮别人的蜡烛呢?我希望你不是凶恶的刽子手,而是拥有着蜡烛精神与圣洁的牧师结合的完美人士。
六年的小学生活眨眼就过去了,初中三年生活即将到来。我更加的希望初中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气勃勃。在过去六年里已经用过太都不如意,我只想在以后的三年中更加快快乐乐。
新来的你能体贴我们:我们犯事了,你能耐心给我们讲明道理,并不是像其他老师用拳脚来对付我们;你能明白我们:我们正在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转折点。也许,我们在考场发挥不当,你能理解;你善解人意:过多的布置作业,会是我们心烦气躁。你会上课时让我们看课外书籍,会讲笑话。课外会给我们休息时间,会让我们多参加课余活动。仅此而已。
此致
敬礼!
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天空是黑色的,小草、小花都病怏怏的,她们都无精打采地望着我,心情格外沮丧。唉,因为老师也有可能来到我家,可是我却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想到这里,心里像有块巨大的.石头压着,心情沉重得很。直到洗完澡,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心里想的依然是——假如老师来我家,我该怎么做?不知不觉中,我睡着了,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叮咚,叮咚!”一阵清脆的门铃声,唤醒了正在忙碌中的妈妈,也唤醒了正在题海中思索中的我。妈妈连忙去开门,竟然是班主任王老师和数学周老师。妈妈热情地招呼着:“原来是两位老师啊!快,请进啊!沈可,赶紧给老师倒茶。”一听是老师来了,我不知所措,看了一下凌乱的房间,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去把被子折叠了一下,把地上的几片纸屑也捡了起来,我便对妈妈说:“来了,来了。”心想:一切准备就绪,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走出房间,倒了两杯茶,请老师们坐到沙发上,把茶递给老师。老师说:“谢谢啊!”我回了一声:“不客气!”妈妈和老师们便开始聊了起来。
“我孩子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啊?”
“沈可啊,在学校表现挺好的!”
“是吗!那多亏了老师的辛勤培育啊!”
听到老师对我的夸奖,我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聊了一段时间后,老师便看了看手表,说了一声:“时候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我和妈妈送老师出了门……
“可儿,该起床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醒后,我不禁想起了昨晚做的那一场家访的梦。心想:假如老师来我家,我一定会热情地欢迎老师,拿出最好的表现迎接老师。
吃完饭,走在上学的路上,感到天空格外地蓝,小草、小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分外美丽,我兴高采烈地走在小路上,心情真舒畅!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中国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自由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国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中国教师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自由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中国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中国教师在国内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最后祝愿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
《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自由、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爆竹声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耳中回荡,因为要过年了呀!在26夜的早晨,当我还在睡梦中甜美的遨游的时候,突然我的耳朵遭到晴天霹雳,我顿时感到大事不好。我艰难的睁开眼晴,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这时这个声音又大喊,“小表姐,别睡了,起床了。”哎,我的克星来我家了,他就是我的小表弟,今年6岁。
我的小表弟和他的爸爸妈妈长期住在唐山,只有过年时才会回来,在诸暨也只能住14天。小表弟住在东北,每天都吃粗粮所以长的又白又嫩,个儿还挺高,一脸活泼可爱。不过我为什么说他是我的克星呢?因为他是属鸡的,每天5点他准时起床。而我好不容易放假,当然想睡懒觉喽,可是表弟就不让我睡懒觉,因为他要我陪他玩嘛!所以我才说表弟是我的克星。
不过,今年表弟也挺可怜的,因为唐山的教学质量,没有我们诸暨的好,所以他的爸爸妈妈决定,把他留在我家,让他在诸暨读幼儿园。可是他的爸妈必须回唐山做生意,所以他将一学期见不到爸妈,所以他也很可怜。不过,我爸妈非常疼爱他,把他当成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在我家不会受欺负。
时间飞快,昨天是初十,是表弟爸妈会唐山的日子。表弟知道今天爸妈要走,十分沮丧,怎么逗他,他就是不笑。是啊!这对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是多么大的`打击啊!突然表弟哭了起来,扑向他妈妈的怀抱,他妈妈也非常舍不得他,和他一起抱头痛哭。
表弟爸妈的票是在晚上12点30分的车,那时表弟早已入睡,我和表姐打算送他们一程。到了11点半,我们从被窝里爬出来,看到他妈妈正蹲在床边意味深长的看着他。接着黄豆大小的泪珠落了下来,我们看到这一幕,也悄然泪下。
终于在12点27分,我们目送他们进了通道。在往后的'日子里,对表弟对我们家都是一个莫大的考验。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纪录片《BBC:中国老师来了》,感触良多。纪录片的英文名字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它讲的是中国的5位老师到英国的一所顶级中学教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三),为期一个月,然后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成绩。那 5位老师都是中国老师的精英,他们平时用英语教学,教的中国学生成绩极高,按其中一位老师的说法是“九成学生能得到优秀甚至满分”,同时老师们进取心和荣誉感十足,他们极力想证明中式教育的优越性,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在私下场合甚至急哭了。不过这批中国的精英老师在英国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折射出我们两国文化和人才的差异。
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经历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点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而我对英式教育和英国学生对中式教育的反应有点惊讶,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想法和不适应呢。
下面我把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点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这是锻炼集体意识的好方法,貌似英国中学的校长和学生还蛮喜欢的。中国课堂的学生非常多,这次实验是选了5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而英国班级一般不会超过30个人,英国学生对50个人的班级很震惊,我心里想哥上学时一个班70多个人岂不要吓死你们。
对于这么多学生,中式教育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中国老师基本上是在讲台上讲讲讲,为此校长觉得不可思议,对那些跟不上进度,打哈欠的同学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讲的更少,更多是小组讨论和与老师交流中学习知识。英国的小伙伴们第一天上中式的课就有点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学时间长,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一天下来小公举小绅士们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师们讲的快,像片中的邹老师讲三角函数只花了差不多15分钟,班级上最好的学生也听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过让人感动的是听不懂三角函数的几位好学生课后一起去找以前的数学老师补习,可见英国师生关系的融洽。
对待中式教育的“填鸭模式”,不同的英国学生有不同说法:“我觉得她认为我们是机器人,我们能吸收她给我们的全部知识,然后就能得全优,光从黑板上抄下知识点并不能让我真正学会。”“她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上只是单纯地抄她的板书,这真的很无聊。”“我觉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博航特的课上我们不太会这样,因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节课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们两个之前都不懂,而现在,我们立刻就懂了,因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见,像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灌输,更适合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吸收知识的好学生,而另外一些喜欢主动思考,抗拒硬塞知识的学生就非常反感这种教学方式了。乔什说:“平时,我学习很用功,但在中式学校里,我却完全不会用功,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总想反抗,我要与众不同。。。在博航特里,在社会教育中,老师鼓励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而中式学校却不是这样,学生要一直抄写,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课堂。学生会被告知一些事实是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更有权威的人说的。比如老师,校长,或者是政府,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像是流水线作业,创造了很聪明的学生,他们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有市场的,但我不确定英国是否适合这种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认真上课和复习,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我不会那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不健康,这不是我想要的。”其实中国老师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这种流水线的教学方式,他们在镜头里也说到:“在中国,个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们为了国家而奋斗,我觉得这很好,英国也需要这个,需要这种力量,需要这种团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中式教育可能扼***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自由,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中国,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潜力。”
中国学生跟英国学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老师及家长们的`权威在英国大大削弱,中国老师常用的“眼神执法”和“罚站”不管用了,英国学生觉得罚站比较滑稽,而不是丢脸。老师的话,他们也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挑战和质疑它。由于感到中式教育的无聊和不适应,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刚开始学生是在课堂上说话聊天,最后以至于逃课,上课喝茶都出现了。在中式教育行将崩溃的三周实验后,老师们想到最后一招,召开家长会,请求家长们的配合和对学生的鞭策。家长会开得非常成功,家长们都很感动,有家长甚至邀请老师去喝一杯,顺便讨论下回去怎么训斥孩子。最后一周,在各种压力和鼓励的促使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纪律明显好转,而中式教育的超长在校时间也发挥了作用(差不多是英式教育的两倍),老师和学生们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期末考试。纪律,刻苦努力,以及竞争的教育方法是中式教育的三个法宝。纪律和刻苦努力不用多说,英国学生在某些时候也能做到,但强调与别人竞争的教育方法着实让最优秀的学生都偶尔崩溃。
14岁的菲利帕是中式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学生之一,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不过她在体育课上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两公斤的实心球扔过及格线,最后她哭了起来,英国老师尝试安慰她,她哭哭啼啼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在乎及不及格,我只是觉得很糟糕,就像。。。,我觉得整天跟别人比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同学们带菲利帕去喝点东西冷静一下。当学生走后,英国老师忍不住伤心的流下泪,她说:“这真的很打击我,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上体育课,中式教育方式尽管很有效率,但他们都认识到竭尽全力也不能做好,让他们考试及格,这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不及格,他们就有挫败感。看到学生为此这么伤心,我真的很痛心!”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自中学以来每周的测试和紧绷的神经,考试时紧绷的神经有时甚至妨碍了我的思考,尤其是碰到难题没有头绪时,脑袋就不自觉地想些杂七杂八的事转移注意力,那时考试就是一种煎熬。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升入大学,放松一下。中式教育一方面是有效率的,它将知识成体系地灌输给学生,它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让每个人都感到充满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式教育又是效率低下的,每个人都要被强迫学习超长的时间,学习一些永远不会用到的边角知识,只为未来的考试能多提高两分。很多人在多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养成主动发现,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反而形成惰于思考,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而主动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培养人的效率上,中式教育能说得上高吗?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但我也有英国学生的苦恼,老师讲的好枯燥,思想一不小心就开小差,虽然眼睛盯着黑板,但脑袋想着别处。
上了大学,这种情况更严重,学习压力小了,老师讲的更枯燥了(本人学的物理),经常一节课下来,只是听懂只言片语,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每次只有到考前一段时间,突击看下书,然后勉强及格,这种突击学习教会了我一些自学的方法,但毕竟时间有限,应付差事而已。多年下来,我有点后悔自己为啥不索性抛开老师的灌输,自己看书,与同学讨论学习,那样起码不会那么有挫败感。不过现在想想容易,那时要那样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我在中学是没有学会的。英式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中式教育,节目开始就指出英国要比中国同龄学生普遍落后三年的课程学习。但这种进度的落后未尝不是一个好事。博格特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有一个非常英式的传统,鼓励自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学生们自己做着实验,英国科学老师说:“我们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因为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找出正确方法。即使我们给一些指导,他们仍然会犯错,这才是科学的真谛。不断犯错,不断纠正,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探索的过程需要时间,它也许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知识,但肯定能提高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追根求源的科学精神。英式教育较少的学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交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位英国小MM说:“我太想念我的社交生活了,就好像。。。,在学校认识的人,就是我所有的朋友了。就是这样,没时间在学校外面交朋友,甚至都没有什么时间见自己的家人。”这个我也是感同身受,直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对什么有持久的兴趣,当时大学选专业,我的高考分数还比较高,但真不知道选什么好,最后竟然想着我高中物理比较好,就去上个物理专业吧。
而社交生活,在高中前,更是少的可怜,以致现在跟中学同学聚会,都很难想起中学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纪录片的最后,考试成绩出来了,中国老师也要离开学校了,英国学生个个泪眼婆娑,与中国老师依依不舍,他们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也想到之前军训完与教官离别的情形,当时我们军训也是一个月,训练极其严格,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9点,整天累的像个狗一样,我当时就有个念头,如果这样搞一年,哥就不读了。最后一个月过来,教官真要走时,还是挺舍不得的感觉,毕竟朝夕相处,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过。所以不要看着英国学生哭鼻子,就以为中式教育把他们驯服了,他们只是把这个教学实验当成宝贵的经历,真要他们一直在中式学校试试。中式学校严格的训练既消磨了我们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毅力,教会了我们坚持的力量。可惜的是这些更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而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的选择,所以大多数人在环境轻松的大学沉沦了,包括我。在我的理想中,是以西方教育为主体,以小班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我发现,提出不同观点为主。同时也参考中式教育,给一些学生更高的目标和压力,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学科更上一层楼,毕竟真正有意义的事都不会那么简单。最后到底是哪种教育的学生获得成绩上的优胜呢,小二哥就不在此透露了,其实输赢真不重要,你看看片子就知道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