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川地区,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
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一年一度的冬至又来临了。
冬至俗称“冬节”,被人们称为“小年”。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民间有“吃了汤圆长一岁”之说。
晚上,妈妈早早揉好面团,准备搓汤圆。妈妈把精心揉好的糯米粉团放在一个大筛子中间,我们全家围坐在大筛子旁边,开始搓汤圆。妈妈捻了一点粉团,搓成长条,再掰成一小段一小段。我们每人拿一段放在手心里,来回搓着。妈妈搓得像个玻璃球;弟弟怎么搓都有裂痕;我呢,搓得像个鹌鹑蛋。这时,妈妈手把手地教我们包馅儿。先用大拇指往汤圆的中间一压,其他四指拖住粉团,不断旋转,形成一个“小碗”。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用勺子舀了一点芋泥放进“碗”中,然后左手托着粉团,右手捏边,把“口”封住,再一次把汤圆放在手心搓。不一会儿,一个小乒乓球似的汤圆在我手上诞生了!妈妈立刻对我赞不绝口:“我家的孩子可真是心灵手巧啊!”我听了,心里比吃了汤圆还甜。“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我情不自禁唱起了小曲。接着,爸爸给我捏了一条龙,真是惟妙惟肖。弟弟看了,连忙说:“我也会,我也会”他很快也捏了一只,可是我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什么都不像。最后,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四不像”。
不知不觉,我们全家已经搓了一百多个汤圆。最后,妈妈把一个特制的大汤圆放在中间,我和弟弟高兴得手舞足蹈:“Yeah!大团圆!”。
今年的冬至,我们全家一起搓汤圆,其乐融融,真是无比幸福。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老祖宗摸出来的这些个节气,一定费了不少劲,这么费劲,为的是嘴上一口吃的。靠天吃饭的年月,不明白节气,很可能就要饿肚子,要送命。而这些节气慢慢转化为节日,用来纪念它们最直接的办法,仍然是吃。比如,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我觉得这是再单纯不过的庆祝了。吃饱了吃好了,是我们最初的快乐。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毕,阂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汤团,或者包制馄饨。
窖藏鲜花在市场上出售。
妇女向茸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问候尊长。
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鱼、鸡、鸭以及各种蔬菜,准备过年。
九人相约宴饮小聚,从数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东道主一次,叫作消寒会。
画素梅一枝,花瓣共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颇色,花瓣染尽而九九出,则春色巳深,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禁戒房事,节制嗜欲,多休息,安静毋蹂,注意养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