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玩物丧志。”意思是说,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我的老师,我的父母也经常告戒我:别玩,要认真读书。“玩”,绝对是一无是处,绝对是彻头彻尾的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然而,我不敢苟同,我要为“玩”正名。
一天,我的表哥送给我两块铁,他说叫磁铁,两块磁铁的两端各标有“N”与“S”的英文字母。我摆弄着这两块磁铁。一不小心,其中一块掉在了文具盒上,我去捡文具盒上的磁铁,可是连文具盒也跟上来了。我感到很惊讶!
我想:“磁铁会不会吸其他东西呢?”为此,我又搬来我的塑料文具盒,用磁铁去吸它,竟然吸不起来。这磁铁只能吸铁!我越来越觉得惊讶!
然而最令我惊讶的还不是这些。我听人说磁铁也是铁,我便拿这块磁铁去吸那块磁铁。
我先让这块磁铁的“N”端去吸那块磁铁的“N”端,但两者就是不肯靠拢,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把它俩靠拢在一起,可一松手,又马上分开了,像冤家似的。我又试着让这块磁铁的“S”端去吸那块磁铁的“S”端,同样不肯靠拢,任凭我使出吃奶的劲,还是不能把它俩完全靠拢,一放手,又马上弹开,使了魔法似的。
我想:“S”端和“N”端会相吸吗?我拿这块磁铁的“S”端,去吸那块磁铁的“N”端。令人称奇的是,两者一见钟情,“叮”地一声粘在了一起,想分也分不开,如同一对情侣。
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便去翻阅家中的书籍。《十万个为什么》告诉我,每一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N”极和“S”极;两块磁铁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而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真可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原来如此!
我恍然大悟:科学世界真是奥秘无穷啊!同时,我更进一步感悟到,其实“玩”并不像老师、父母讲的那么可怕,那么一无是处。不是吗?今天的“玩”磁铁引我走向了浩瀚无比的科学大海的海滩,引我不住地往科学的大海探望!
我要为“玩”正名!
我爱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另一种学习方法,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希望别人过多的干涉,因为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权益。
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像往常一样,约上三五个好朋友,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始了咱们自己的游戏。
石头、剪刀、布随着这一声声稚嫩的声音,抓特务的游戏行动开始了,小程和我自然是儿童团的,小译、小刘和佳谷就是特务了。
开始!话刚说完,三个特务便一溜烟不见了,我和团长(小程)立刻开始拉网式排查?在每一个路段都设下蜘蛛网,来个守株待兔,你别说,这办法好真行,第一只兔子小译上钩了,咱们脚下踩着油,乘他在弄掉蜘蛛网的时候,把他逮捕归案了。
我和团长根据犯人的口供,正前往抓捕特务的路上,因为在分功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闹得很不愉快,最后还各干各的了。
我快速冲向目的地,想一个人把特务捉拿归案。到了,目的地到了,两个特务正在商量对策呢,我想给他们来个出其不意,可没想到他俩的动作敏捷刚要下手,两人早已跑开了。
喂!站住!两个特务想把我的体力消耗,虽然我尽量控制自己,但是最后还是累趴下了,活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团长来了,他见我这副狼狈相,捧腹大笑,我心里想着,看你能坚持多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被特务戏弄一番后也体力不支,倒在地下。
我俩开始反思,我错了吗?对,我错了,团结就是力量。想着,我主动和团长和好,并一起抓捕特务。
在我和团长的默契合作下,两个特务轻而易举地被抓住了,咱们又一次友好地握了手,因为咱们又一次成功地抓捕了特务。
我爱玩,因为这而有我的幸福童年,这儿有我的欢声笑语,由着我童年最美好的瞬间。
成语“玩物丧志”意思是说醉心于玩赏所喜好的某些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但我却不完全同意,难道“玩物”与“丧志”之间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吗?
早在几百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就创立了关于生物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然而你知道吗?达尔文小时候并不爱学习,他经常旷课逃学,到森林中与小动物们一起游玩,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对此,老师和家长都无可奈何,认为他只有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前途。但是又有谁料到这位顽童长大后竟成了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呢?看来《尚书》中的“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玩物要看如何玩,要会玩。如果在玩的过程中能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就能“玩”出“志”!达尔文正是在玩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认真的研究,才“玩”出了著名的进化论。由此看来,“玩物”也能“得志”。
也有一些人能“玩物”而不“丧志”,这就需要他有极强的毅力。著名作家肖复兴的儿子肖铁很是迷恋于NBA,但他“玩物”而不“丧志”,知道把这方面失去的时间加倍地补到学习中去,照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退一步说就算“玩物”会“丧志”,那么弃物就一定能得志吗?看看当今社会,弃物的人大有所在,可是得志的人呢,却屈指可数。就如有些大学生从小死读书,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更不用说是玩了,这算得上真真切切的“弃物”吧,就算他们能考上什么名牌大学,然而这也只是死读书的结果,他们的动手能力极差,所学不能用于实际。他们的“弃物”在父母老师的眼中是勤奋,用功,可进入社会却成了实实在在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像这样的人能说是“得志”了吗?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成为祖国前进的新动力吗?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信念、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或许,我们不能对某一种行为妄下断语。有些人固然是玩物丧志,但那并不代表全部,只适合一些人,而还有些人,他们能从“玩物”中“得志”或“玩物”而不“失志”,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玩物”≠“丧志”,我们也不可单凭“玩物”而轻易否定一个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