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每一个融洽的集体中,都具有这种品质。相反,人若没有将心比心的品质,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将会自我封闭起来。
将心比心,活得快乐。传说从前有个老人家,他住在村口处,一天,有一个人来到村口,他向老人家问道:“喂,你们村的人好不好相处?”老人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子的人好相处吗?”这个人摇了摇头说:“糟透了。”老人也摇了摇头说:“我们村的人也不好相处啊!”于是这个人走了。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向老人问道:“老人家,请问你们村里的人好相处吗?”老人家又反问道:“那你以前那个村里的人好相处吗?”年轻人说:“我们那个村的人可好了,不过我不能回去了,我真的好想回到那里!”老人笑着说:“我们村的人也很好相处啊!你留下来吧!在我们村,你也能很快乐!”可见,对于那两个人,老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原因是:有将心比心的品质的人,不管到了哪里,他都能够寻找到快乐。
将心比心,真正的.原谅。一次,爱迪生和助手们制作了一个电灯泡。爱迪生让一名年轻的学徒将这个灯泡拿到楼上的另一个实验室里。这名学徒接过灯泡,生怕手里的这个新玩意滑落。但他越是这样想,心里越紧张,手也抖起来,最终灯泡还是掉在了地上。几天后,爱迪生和助手们又制作出了一个灯泡,爱迪生毫不犹豫地将任务又交给了那名曾把灯泡掉在地上的学徒,这一次,这个学徒安安稳稳地把灯泡拿到了楼上。事后,有人问爱迪生:“原谅他就够了,何必再把灯泡交给他拿呢?万一又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回答说:“原谅不是光靠嘴巴说的,而是要靠做的。”可想而知,如果爱迪生第二次不让这个年轻学徒拿灯泡,那这件事将会在那个年轻学徒心中留下深深的、不可原谅的悔恨啊!正因为爱迪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让这名学徒再做一次。可见,将心比心背后,是真正的原谅。
事实证明,将心比心能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融洽,快乐每天在他们之间传递。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时,一定要为他人找想。
课文讲了两件事:一件是“我”的奶奶对我讲,有一次她去商店,一位阿姨为她开门,那位阿姨说自己的妈妈和“我”奶奶差不多大,希望也有人为她开门。第二件是“我”和母亲打针,扎了两针也没扎进血管,母亲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结果果然成功了。护士说:“如果没有阿姨的鼓励,我就不敢再扎了。”母亲说“我”也将面对第一个患者,希望我也能受到鼓励。
课文的道理是: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就像,我做公交车时,总喜欢坐在前面,但是如果上来年龄大的爷爷奶奶,或抱着小宝宝的叔叔阿姨,我总会第一时间给他们让座。我想多年以后,我希望有人为我的爸爸妈妈让座。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争吵,多一些温馨。
今天我学习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本文主要写了奶奶给“我”讲的一件事和“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经历的一件事,说明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多一分尊重,对孩子增加一分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文中最让我受教育的一句话是:“这是我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时,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与鼓励。”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别人的爱心。
和文中的妈妈相比,我差远了: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换位思考,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别人的爱心,而我却遇到小事斤斤计较。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就去问妈妈,妈妈想了半天也不会,我十分生气,对着妈妈大发脾气。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我打算以后向文中的妈妈学习,遇到事情时都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将心比心》,这篇课文使我感触颇深,终身难忘。
回忆过去,我才多么后悔,就拿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有老人上车,我也不肯给他们让座位,我心里总想:公交车上有这么多人,为什么偏我给他让座位?还有几次我过马路,看见了正在过马路的爷爷奶奶,我也视而不见,不管不问,我心想:他自己又不是不能走,为什么非要有一个人来帮忙,再说了,马路上有这么多人,又不是只有我才能帮助他。现在想来,我是多么不懂事呀!
这就正像本文的最后一段说得那样:“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将心比心就要以心换心。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善待自己,殊不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假如我们每个人不是被动地等待被爱,而是主动地关心爱护他人,那么,你就会处处得到别人的关爱。
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能将心比心,就会使人与人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就会让烦恼远离我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