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影片一开头,醒目的希特勒标志和一大批军官气势汹汹的押着犹太人,迅速与小主人公布鲁诺把自己当做飞机,快乐的跑回家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知道,残酷的战争会夺去孩子的快乐。
因布鲁诺爸爸的原因,全家搬到乡下,在那里,布鲁诺没有同龄朋友,只得自己找乐子:下棋,造秋千……一个偶然的机会,布鲁诺认识了一个犹太人——希姆尔,并和他成为了朋友,几乎天天都要去营地找他,给他带吃的,玩的。有一次布鲁诺给希姆尔吃的,配一个士兵发现了,布鲁诺却说是希姆尔自己吃的,结果希姆尔被士兵惩罚了。因为这个关系,布鲁诺在与希姆尔告别的时候,他突然下了个决心:要帮希姆尔把失踪三天的爸爸找回来。正当布鲁诺钻过围墙时,天空乌云密布,接着就是一阵闷雷,不言而喻,最可怕的事情要降临了。两人正四处寻找时,被众人挤进了毒气室,在哪儿,布鲁诺和希姆尔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他们不知道接下去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以为雨停了,就可以回家了。然而,抬起头时,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
震撼人心的结局像一剂充满猛药的针筒狠狠的刺痛了我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
犹太人是无辜的',孩子更是无辜的,我们总是在说战争是在毁灭人性,战争的结局只能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总是像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到底还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数不清。
战争,你有永远结束的那一天吗?不是过个几十年再爆发,而是,永远永远……
上个星期,老师发了《一百条裙子》这本书,我回到家就读起来,深深的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
这本书讲的是佩琪和玛蒂埃因为旺达·佩特罗斯基有一个很长的名字,就来拿她开玩笑。旺达总是独来独往,她没有朋友。最后旺达转学了,到一个大城市里去了,这时佩琪和玛蒂埃才知道旺达·佩特罗斯基很爱他们,学校的同学都觉着她很可爱,想请她回来,可是旺达却永远都回不来了。
旺达每天都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裙子,但很干净,她梦想有一百条裙子,但他们生活困难,她没有,旺达就用自己的彩笔画了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并且获得了大奖。
我很佩服旺达,佩琪和玛蒂埃虽然伤害了她,但她依然很坚强、很自信。我以后不能向佩琪和玛蒂埃一样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要和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
我看着这篇电影,就仿佛来到这位男孩身边,与他同生共死。
这篇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布鲁诺的小男孩是一位德国人,它的爸爸是一位军官。有一次,他爸爸升职了,被派到乡下去管理犹太人。于是,布鲁诺只好离开了他心爱的伙伴,跟随爸爸来到乡下,但是在那里没有伙伴,他的妈妈只让他在院子里玩,布鲁诺很喜爱探险,经常院子探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一位正在修车的军官,向他要一个轮胎做秋千,他跟着一名穿条纹睡衣的犹太人,来到后花园的储藏室里拿到了一个轮胎,并且发现只用爬出窗户,就可来到一片树林。这片树林正是布鲁诺探险的好地方。可仅有八岁的布鲁诺怎么会知道,穿过这片树林就是犹太人的集中营。他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进了树林,穿过小溪,看到了犹太人的集中营。正巧一位叫萨廖尔的男孩坐在那。不久就成了朋友,都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对方。后来,布鲁诺知道了萨廖尔的爸爸已经失踪三天了,希望布鲁诺帮忙来找。
第二天,布鲁诺也穿着条纹睡衣进了集中营。布鲁诺与萨廖尔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堪称集中营的地方,竟是一座“***人工厂”烟囱里的黑烟却是毒气。后来,布鲁诺的爸爸命令把犹太人关在一间屋子里,往里面放毒气,他和犹太人都死在这间屋子里。八岁的布鲁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凶手竟是自己的爸爸。这位布鲁诺的爸爸是多么无情、冷酷,布鲁诺的死应该就是对他爸爸的报复。
战争是多么可怕,不仅摧毁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还让那么多的孩子无家可归,甚至失去生命。
请杜绝战争!远离战争!
一直喜欢看有关二战的电影,特别喜欢看打德军的二战片,说不出理由的喜欢,几乎我看过的每一部这种类型的电影,都没有让我失望。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八岁男孩布鲁诺视角去看战争,简而言之,这是个很好的故事,是个会让人痛心、催泪的故事。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和视觉。看完影片,一股恶寒爬上心头,让人压抑的难受,令人窒息。八岁男主布鲁诺母亲的怜悯和两个小孩子纯洁的友情(两位小演员演得非常棒),小孩子的天真与纳粹军官凶残形成强烈的对比。整部影片都没有直接去拍摄战争,却更能让人体会到纳粹军官的***人不眨眼的血腥和凶残,更加震撼人心。
为了不剧透,我只写一点有关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后感。
在一个人的童年,父母教育孩子,尽力去保护孩子的童真,少一点理性,这点是对的。为了保护这份童真,父母甚至是用了欺骗和虚假的手段,如电影里的男主角的父母,把犹太人的集中营说成农场,为了纳粹的政治宣传需要,拍的集中营里幸福生活的模样,被八岁的男主好奇偷看了,八岁的男主真的相信了他父亲是在为了让全世界人民幸福快乐生活而努力工作……给自己的孩子人为营造在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也许真的没有错,让自己的孩子的童年远离残酷的现实,把现实虚构成美好,很多二战电影都这样拍的,而且都拍得很棒!然而……
一个是战争中的童真,另一个是童真眼里的战争。
真相和理性,应该从几岁开始?……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一部值得复习的电影。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人,换上条纹睡衣,人与人就没有区别了。这场战争犹太人是悲剧的主角,而战争的残酷,对于普通德国百姓,依然是悲剧的人生。
看完电影,更加珍惜和平!
对于二战,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一次次地回望,透过历史书上的文字、黑白的纪录片、灰黑色矗立的墓碑来了解过去,了解那个压抑而疯狂的年代。
揭露犹太人大屠***的电影不少,诸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都是震撼人心的作品。然而因其视角的与众不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才能给人以独树一帜的灵魂叩击。
在一个8岁的男孩眼里,世界是怎样的?年幼的布鲁诺所看到的,是蓝色苍穹中的黑烟,是广阔天地中的“农场”,还有他固执认为玩“数字游戏”的“条纹睡衣”。童稚的眼光与冰冷的现实交替闪现,让那些残忍变得触目惊心。
“在黑暗的理性萌发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开篇引用英国诗人约翰·贝哲曼的这句话,为电影奠定了基调。
影片开头的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还没有搬离柏林时,布鲁诺和伙伴们在大街上疯跑,张开双臂作出飞翔的样子,兴奋得大喊大叫。在衣着鲜丽的小男孩身后,一个苍白瘦弱的妇人正在士兵的呵斥下被推搡上卡车。一车的人神色凄惶无助,然而布鲁诺只是兴奋跑过,盲目的嚷着“Goodbye,Jews”(再见犹太人)。也许他只是熟视无睹,也许我们不能指望8岁男孩的同情心。
即便如此,孩子就是孩子,他们能以清澈的眼光分辨人性的善恶,即使一直被教育“犹太人都是恶魔”,布鲁诺也依然纯真地与萨穆尔玩耍,友好地对待为他包扎的犹太老人。孩子所代表的良知深深地折射出现实的丑恶,冰冷的残酷在稚气的眼睛里粉饰太平,然而这样滑稽的扭曲,落在旁观的我们心上才变得令人羞愧,忍不住想要逃离。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影片的最后,瓢泼的雨声里撕心裂肺的哭喊逐渐归于沉寂,镜头定格在一排排“条纹睡衣”上,无言的控诉在黑暗中回响。大概所有人都想过让布鲁诺不要死。然而在我看来,若不是这个结局,这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悲剧因缺憾而美丽,这种凄美因而动人心魄。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罪恶。文明已经无力去替哪些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们祈祷,唯有不断地回望过去,才能阻止那些恐惧与悲伤出现在属于我们的未来。
故事从旺达的空座位开始,以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向我们娓娓展开,主人公旺达可以说在书中从未正式出场。旺达是安静的,默默无闻的:她的座位放在教室不起眼的位置,她几乎整天不说话,即便是没来上学,也没人注意到她,同学们通常想起她,就是要拿她开玩笑的时候;旺达的家境是贫寒的:他住在贫民窟的波金斯山上,她每天都穿一件褪了色的,凉的走了型的蓝裙子,她没有妈妈,哥哥得靠在学校打工才能维持上学的生计;旺达是孤独的:因为她是波兰的乡巴佬,她有古怪的名字,她家里很穷,她不爱说话,所以他没有朋友,即便是在那样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她主动找同学聊天,换来的不是交流,而是嘲讽。
是的,旺达没有漂亮的裙子,没有朋友,但是她真的一无所有吗?
不!
旺达有自己的梦想!当她跟伙伴们说到自己各式各样的鞋子时,她的目光掠过配气,投向远方,那个远方虽然什么也没有,但是在旺达的心里,那个远方就是她对生活的向往,对美丽的追寻,对幸福的渴望。她用手中的笔画出了100条迥异的裙子,获得了学校画展的大奖。这100条裙子,难道仅仅是100幅画吗?
旺达不仅有自己的梦想,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内心!面对同学们那样的嘲讽和愚弄,她不仅没有记恨,而且为每个人画了适合于自己的裙子,绿色带红色花边的裙子是佩琪的,蓝裙子是玛蒂埃的……旺达用自己的友善,原谅了同学的过错,她走了,带走了痛苦的记忆,但留下的却是美好的友谊。
有人说这本书适合给女孩子看,但是我觉得他也同样适合给男孩子看。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孩子也沾染了一些不该有的偏见,“瞧瞧他家穷的整天只知道穿校服,看看我这鞋1000多,你有吗?我们家的房子特别大,可他们家的房子小的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在攀比?是不是也在嫌弃?是不是也在用有色眼镜来看别人?是不是也在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对比,以显示自己的优势?
我相信把这本书带进教室去读,孩子们一定会有所收获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