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较之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感情,注定了我们要为情所困,这也让我们的生活有欢笑,也有泪水,常常欢笑伴着泪水流。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爱情应该是最强烈、最汹涌的,我曾一度以为爱情应该是我生活的全部,我应该为爱而生,为爱而不顾一切,就算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可当伤痕累累后才发觉自己真的够傻,而爱情究竟是什么,是“只在乎曾经拥用,不在乎天长地久”的轰轰烈烈爱一回,还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相厮守,到现在也说不清,也许爱情美就美在动情的那一刻,妙就妙在瞬间迸发的火花,正因为短暂炫目,所以才让人觉得异常珍贵而难长久,所以才倍加珍惜,却不知我们珍惜的只是爱情美妙的一瞬,而后来的长相守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责任,已与爱情无关。所以在叶落后对自己说情有时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没有时也不要患得患失,毕竟爱情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都说女人是为爱而活,但现在看来女人更应该为自己而活,有爱要美丽,没有爱更应该美丽。
人活着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与其将生活的意义寄托在飘渺的爱情上,不如活出一个独立的自我。年少轻狂时也曾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只是活着,没有目标,没有理想,过了一天又一天,打发无聊到来的每一天,直到有一天夜里睡不着,回想自己这些年的生活,竟发觉没有什么可让自己骄傲而自豪的,这个发现真的吓倒了自己,不敢往下想,想自己有一天老了回想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碌碌无为,那这一生岂不白活了,才发觉以往的日子真的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心中没有什么期盼、没有目标,不到目标实现的惊喜,更感受不到超越自己的.快乐。才感觉人活着真的该有自己的目标,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幻想,人在每一个时期要有这个时期的目标,人不能活得没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当你在经过一番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很伟大,让自己的信心更强,战胜困境的勇气更强,“人生苦乐酸甜”不经历辛苦怎么懂得甜呢?苦辣酸甜才是真实的人生,当你在多年以后回首曾经的付出与所得,才可以对自己说我不虚此生,我没白活一回,有一首歌中是这样写的“把每天当成末日来相爱,一分一秒都美到泪水掉下来”,我想说把每天当成末日来活,一分一秒都要让自己无憾此生,也许有些人会说太言过其实了,那你就算算你一生能有多少分多少秒,在你计算的时候你已经过了一秒、二秒……好好把握你生命中的每一天吧,让它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让你的生活中充满着精彩!
很多人说一个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更为了亲人而活,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亲情永远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感情,它给我们温暖,当你在异国他乡孤单无助时,亲人的一句问候的话语可以冲淡所有旅途中的劳累,安慰孤寂的心灵,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至少可以说我们还有爱我们的亲人,而这份爱是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不要求回报的亲情。年轻时的我太向往自由,太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亲人,记得考学报考志愿都报了外省的,就想能离开这个约束自己的小天地,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离开了家才发现最亲的地方还是家,最爱你的人还是家人,那是你在家时无法体味到的,对于家的依恋源于对家中亲人的爱,这份爱将支撑我们面对生活中种种艰难困苦,而为了这份爱我们会更加努力,让亲人以我们为荣,为我们骄傲。
为何而生?生而为何?也许是我们终其一生在思索的问题,也许在我们白发苍苍时,可以对他人对自己这样说“我这一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中不疚于己“就足矣!
——题记
洁白的云彩从山岗隐去,阳光躲进了云层,天空随即阴沉了下来。
下雨了。
云雾中生成的水滴千丝万丝随着风雨交加的气候环境,企图给自然界带来些生气,我身在其中,却闻到一股蠢蠢欲动的气息,一股从地心深处散发出的泥土气息,有点清香,有点醉人,深入内心。
眨眼间,云雾散开,透过树叶间的小细缝,逐渐能看到一个个圆圆的亮点,直至清晰到极限,在物理学上这一现象,被称做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至于那些圆点呢,都是太阳成的'像,无数个,数不清,我这才意识到太阳已经上岗了。
空气湿漉漉的,但阳光的丝丝柔和却一度让我怀疑,刚才到底有没有淋过雨。
感觉就像梦幻一般,好象身处在另一个世界,很奇妙,像是一位飘飘欲仙的世外高人,但冲着我喉咙吹的风,强有劲的把那个在梦游的自己一手撕碎,模糊,一会儿,便感觉到全身凉凉的,风无情的冷酷的吹拂脸颊,身体抖得不敢再抬头看哪怕一眼那被当作幌子的太阳,不觉得太虚伪了吗?
大雨过后的寒冷,的确使人感到几分畏惧,我所能感觉到,地表在不断降温,小河在悄悄结冰,空气在逐渐变冷,骨头开始硬化……不,不,只要有一丝生的可能,我就不能放弃,决不能,放弃。
我不敢再怠慢一点点,因为也许,也许会在你睡觉之时,窗外开始下冰霜,或者是洁白的,没有温度的雪花,想想吧,这更可怕,生命,本来就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在这种形势下,生的机率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但自然界的平衡器决不会向任何一方倾斜,只有靠自己去寻求生的未知领域。
看了小说《八十一个金币》心里并不轻松,是苦、是酸、是涩?真有些说不清。一个小女孩想妈妈的故事让人抓心挠肝,反映了当下留守儿童的那份守望。堪称人性化的立意。
作者以独特的视觉,用真挚的情感去反映一个小女孩想念在远方打工的妈妈,并由此为主线演绎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感人故事。
关注社会底层,关注平民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这年头,谁抓住了亲情、友情、爱情三大永恒主题,谁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文笔娴熟而老道。从整篇作品看,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其实不然。譬如作品开篇就暗藏玄机,布局严谨,步步深入。小女孩在和奶奶赌气,为的是想妈妈;恨爷爷恨奶奶,为的是想妈妈;攒够八十一个金币,也是为了想妈妈……
一个个悬念紧扣主题,作品扯着读者的思绪在故事之间游走,让你感到“我”就是其中的主人公,让你为小女孩担忧,为小女孩着急,为小女孩落泪。而不是让你感到你是在听别人讲故事。这种写法,如果作者的运笔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很难做到的。
作品自然朴实,天衣无缝,平中出奇,亮点集中,情感真挚,让你无形中感到心灵震撼。
高明的意料之外。从标题到结尾,每个情节的发展都让人无法意料。主题深藏不露发展到跌宕起伏。
小女孩为捡矿泉水空瓶子,从超市――工地――大雨走失,情节一浪高过一浪。
结尾小女孩见到妈妈的情节也让人无法意料,是懂事、是新奇、是(对妈妈陌生?反正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难得的过目不忘。
一般作品,人们看完之后很难记住故事情节,而好的作品能让人记住每一个细节,有画面冲击力。读者在闭上眼睛时,故事的情节像过电影一样接踵而来。是揪心、是感动、是人性的美。
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这一点作者做到了。
看完这篇作品,让读者觉得细腻而有质感,像块打磨精致的羊脂玉一样润泽。还有 一种说法也许可以诠释《八十一个金币》艺术性。作品是雾不是水,虽然它可以还原于水,但它有雾的朦胧,露的晶莹。准确的说,《八十一枚金币》还属于一种散文化的小说,叙述很多,对话很少;故事很多,描写很少。
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我对作者非常熟悉,他是写散文出身,难免在小说中带有散文痕迹。
今天下午,我们好多人陪阿姨去医院生宝宝。一路上,阿姨的肚子都很痛。她一边皱着眉头一边老是摸肚子,真可怜。
到了医院,我和妈妈去拿产检记录,阿婆和阿公陪阿姨到产房检查。等我们把取来的东西交给护士阿姨,我们所有人就只能在外面等候了。也不知道等了几个小时,阿姨终于生了。她在产房里打电话告诉我们,宝宝是个妹妹,7.4斤。又过了很久,阿姨和妹妹都被推车推出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去看妹妹,这小家伙挺有趣的。她的头发湿湿的,黏黏的,像我洗头时洗发水还没洗干净的样子。他的脸红润润的,胖乎乎的.,像个特大号的红苹果。她的嘴巴小小的,挺调皮的,像金鱼一样不停地吐泡泡。她的小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像在划船。妹妹整个人被包得严严实实的,像个粽子。身上除了穿着一件衣服外,还包着一条小毯,难道不热吗?
今天我真开心,因为我又多了一个妹妹。
由导演韩赤飞指导的两部小成本电影《童年的收音机》和《八十一枚金币》齐齐入围2013年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关于入围,总不该是因为前者拍了儿童,而后者拍到了国际儿童节吧。显然不是,那凭什么?
从情节上看,导演韩赤飞开篇就给了明确的故事走向:要造收音机,那咱就得配零件;要召唤妈妈,那就得先攒“金币”。清晰的目标导向恰合了孩子们在此年龄段直率、无忌的性格特征。这是身为导演的他捕捉到的,也正是当下观影的“非儿童们”所缺失的。
相较两部影片,我更喜欢前者,小演员们酣畅的表演生动再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孩子们高度统一的领袖崇拜精神及“集体意识”。这种意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瓦解成为今天的“个人主义”。导演巧妙地将孩子们的行为思想搁置到领袖精神盛行的红色经典语境中去,此时,看上去在规范并束缚着中国成人行为的口号和标语,却真真切切地捍卫了中国儿童们的斗志和正义感。影片结尾说的没错,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理解不了那个传播途径有限、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里“小眼镜”一行人造成收音机的喜悦,就像巷口每日做着手中活计的妇人们,这帮孩子的雀跃,不过是她们眼中发着神经的吵闹。
最近,在2014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作品展映的首批名单中,我注意到了《八十一枚金币》。赤飞导演凭借实打实的小成本制作再次入围,也引起了众人对该类映射当下现实问题的影片的关注。叙事平实、镜头质朴,导演尽可能地在创作手法上还原了真实故事本身。好电影不是和大制作划等号,而是在于它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震撼心灵的,往往就是平淡生活中那些个微渺的细节。针对影片完满的结局,赤飞导演的理想主义再次从严酷的现实中破冰抽芽。这个外表粗砺、精于刑侦的北方汉子更多的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保留了善与美的品质,透过这些传神的个人,甚至群体,折射出当代成人的心里现状。
以善动人,以美成片,虽不够惊艳,但足够走心。我也期待着,韩导能凭借他始终探讨的关于人性善与美的持有及珍存的课题,更深地走进主流的视野。
星期三下午,我们看了高一新生排练运动会方块队后,纷纷感慨:“老啦老啦。”我看着那些稚嫩的面孔,心中在嘲笑他们的幼稚时,心底竟没有来由地渗出些许的羡慕,羡慕他们那纯净的热情。这种无条件的热情好像已经离开我很久了。
但我不愿意承认,因为我们在球场上依旧是活力四射。我们想说,我们不屑去和高一新生抢风头,高三的学生也没时间搞什么花样。可我们说不出口,因为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借口。排方块队时,达叔提出的“五三”口号无人响应便是明证。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因为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失去了这份热情。那是什么偷走了我们对于大多数事物的热情?
从达叔的口号无人响应不难看出,我们对标新立异失去了兴趣。倒不是怕羞,人家高一新生还跳舞呢,我们来点雷人的口号算什么?可别人说:“算了咯,随便搞两下就可以了。”我想我们只是累了,不想为着这一形式劳神费力。可很多人,乃至一些男生都能对着镜子整理半天,而仅仅只是为了发型。其实发型这东西也就是个形式,是给别人看的。同样是形式,待遇却不同,这不能不叫人纳罕。
看来我们还是免不了对“形式主义”的讨论。就我而言,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人们不期望能从中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却又不可缺少的这么一个玩意儿。就好像被国人诟病的'面子工程,虽然百姓痛批,但政府部门依旧乐此不疲。由此可见,“形式主义”必然有少部分的受益者。受益者是谁,则直接决定着谁对“形式”抱有最大的热情。而这方块队,对于我们来说,走好了无甚好处,走差了也无甚坏处,那自然是“得走且走”,随便搞搞,完事大吉。所以我们无所谓,自然也就没有了热情。
说到这里,我似乎得出了是我们自己扔掉了我们的热情的结论。但果真如此吗?记得小的时候,我对名校里面的学生会成员很是羡慕,觉得学生会是个很能锻炼能力的地方。可初中加入年级学生会后,我发现不过是每天拿个本子,跟个居委大妈似的东扣西加;老师,同学也不指望你能做出点什么有意义的工作。一切形式都照着学校的规矩来,学生会成了我们自娱自乐的东西。这与我的预想完全不同,但生活就是如此。我们看着很多原本美好的背影,匆匆赶上前一瞥却发现不过尔尔,久而久之,还怎么能指望我们满怀希望,充满热情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太多的东西都只徒有形式,没有一个充实的内里。而这“形式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正因其有广阔的市场——人们都吃这一套。我们当今社会的浮躁气息,由此可见一斑。世人皆好形式,使外表取代了内涵。但高考状元附上自己“曾任学生会主席”等辉煌经历的履历表申请美国名校,却屡被拒绝的例子警醒我们光有形式是行不通的,碰上识货的便会被打回原形。可面对这个根深蒂固的社会现状,我们只能去适应。所以我们的热情渐渐消退,一个个不得不老成起来。这就是成熟吗?我看着那些刚踏入高中的新生,心里默念:“还是保留你们的热情吧。”
元子喜爱读书,尤爱在月光下读书,每次月夜降临,她总是拉着我坐在老槐树下读书,被花槐香包围着。
后来元子搬走了,临走前留给我一封信。信上说,我离开了,或许许久都不能见到你,但我是带着思念离开的,一个人的思念,两个人的信念,我坚信在茫茫人海中走散是为更好的相见,无论在哪里,我都在等你。
这是元子离开的第二年。
为了成为元子心中“更好的我”,我不再逃学,不再早退,心中有了一份叫做约定的责任,眼中失去了迷离,多了那么一份坚定,家长老师看到我突如其来的改变,很是吃惊,以为我受到了什么刺激,欣慰而又忧愁的看着我的一点点改变。 每天读着“a b c d e f”,每天背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天练着“未知数x y z”。累吗?当然累,为什么?为了那份信念,为了那个在同一时区的约定。值得吗?值得。
想过放弃,想过挣扎,想过痛苦,想过玩乐,但每当坚持不下去时,抬头望望天空星还有几颗,月光倾泻下来,照在我身上,拨开云雾,好似看见了她,便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给予我动力,催我前进。
我的元子,我永远的白月光,催我前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