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我参加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是爸爸单位组织的一次上山种树活动。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种树区,我们先是挖了坑,然后我亲手把小树苗放在了坑里、埋上了土。下山时,我内心激动无比,频频回头望向小树苗。我非常留恋它,因为我觉得自己也像棵小树苗一样。
小树苗看上去很弱小,听爸爸讲,并不是种下去的每棵小树苗都能成活下来。有的小树苗抵抗不了寒冷的天气;有的小树苗会被大风给刮折;还有的小树苗会被害虫侵蚀渐渐枯死……只有那些有抗击住风雨严寒的小树苗们才能慢慢地长大。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要做一棵坚强有韧性的小树苗,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挺住胸膛,以顽强的意志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洗礼。想想自己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我要做一棵勇敢的小树苗迎难而上,茁壮成长。
爸爸说小树苗也并不一定长大就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在它小时会有育林人帮它修枝、剪叉,对于长的方向偏斜的小树还得及时扶正、加固。真是伟大的育林人啊!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抚育出了棵棵的参天大树。那么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老师、父母、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就是我的育林人,他们及时帮助我改正各种错误,纠正我学习生活中的缺点,使我渐渐成长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慢慢成长为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一定要努力地成为棵参天大树。
清晨上学,我看到了路边有一排排的树,它们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勃勃的生机,更重要的是,它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净,防风固沙。使人们每天都能快快乐乐的生活.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禁想到,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那么 ,我将会是怎 样的命运?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会从土里悄悄地钻出来,便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大城市.它不仅美丽,而且环净也非常好.但光是看这一点是不能判断这个地方的好与坏.你听人们的欢乐的`笑声是多么的动听啊,原来,他们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小说,有的在欣赏风景。他们都玩的很开心。但令我不满意的事情来了:我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嘀嘀”声,你在瞧瞧,人行道上人头攒动,人与人前胸似乎都要贴在背后了。这里有很大的交通堵塞问题,一下子就破坏了我对这里的美好印象。现在的我以经长大了。我发现这个地方一点也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好,它有时候还会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唉。我真有一点后悔在这个地方出,反而我觉得这里是一个又挤又脏的地方。假如我是一棵小树苗,我不要生活在这里,我要去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那里可是我的世外桃源。可我又想了想,如果城市里没有我们这些净化空气的小卫士,岂不是更糟糕?
看来,我必须在这里,虽然随时都会有危险,但是我必须更要坚强,努力生长,为人类做多一些贡献,让这里变成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地方。
以画龙著称的龙王,他画的龙,可以说活灵活现,尤其是那双眼睛,据亲眼见过的人说,真是不得了,了不得。据说早些年,龙王在画坛上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无名小卒,有一次,某地举行画龙大赛,龙王闻讯也赶去参加。只见他拿起笔来,轻描淡写地画龙身,围观的人看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之处,可当他提起笔来,在龙头上点上了两只眼睛,那条刚才还死气沉沉的龙,立马像要能腾空飞舞起来的样子,一下就镇住了现场所有人,龙王这个名字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
龙王画龙的眼睛出了名,自此以后,他便专画龙眼为生。几十年来,他画了不知多少双龙眼。而每画完一双龙眼,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声誉,他的龙眼自然也越画越生动,越画越传神。直到后来,画坛上无形中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无论是谁,只要画了龙身,都会邀请龙王来点睛。似乎只有龙王点了睛,这条龙才有生命,才会腾飞起来。
龙王画龙的`故事,不知怎么竟然传到了国外。好奇的洋人特意组织了一个画龙大赛,邀请世界各地画坛高手前来参加。活动举办方考虑到龙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便把这个活动安排在龙王的家乡举行,并专门邀请龙王担任大赛评委会的荣誉主席。
画龙大赛正式开始前,当了大赛评委会荣誉主席的龙王,决定亲自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们举行一次示范表演。大赛工作人员为他精心准备了画纸和画笔,只等着龙王来画龙了。可奇怪的是,龙王手举着画笔,长时间呆在那儿,不知从何处下笔。好半晌,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只见龙王扔掉画笔,长叹一声,说道:“这些年来,我光顾着给龙点睛,竟然连龙身都忘记应该怎么画了,真是怪了!”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今年暑假,经好友介绍,我阅读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退休的老男人哈德罗,有一天突然收到多年不曾联系的一个朋友寄来的一封告别信,因为癌症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老人回完信,在寄信的时候,没有果断的塞进邮筒,而是往下一个邮局走去,在这个过程中,他萌生了走路去看那位朋友的想法,于是他就真的这么做了。图书记录了老人行走的87天,穿越627里(不知道是英里还是华里,译者没注)英格兰南端的布里奇走到了苏格兰东北的布里克。
图书的前半部份,有点乏善可陈,只是讲述了老人纠结于是不是该走下去,纠结于这么做对还是不对,从周围的人对于他要长途跋涉的不同看法,展示了他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当读到老人在自责“为什么唯一的儿子溺水的时候,他还停下来解鞋带?”的时候,他说是因为害怕用光了所有借口以后,他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成功把孩子救回来。隐约的感受到他对儿子不想活下去却又不知道如何挽留的无奈。因为文中经常出现老人的太太和他儿子的对话,于是在读到老人想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推开父母,离他们越来越远。当他们的儿子终于永远的拒绝了他们的照顾,他们就要艰难地去适应”的时候,我以为只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还想到了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离父母越来越远。直到书的末尾,才知道原来事实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于是原本枯燥的故事变得丰厚起来,原本留存的种种疑惑被解开。
老人在二十年前就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有抑郁症和酒精上瘾,在自家花园的棚架上上吊自***了,老人亲手掩埋了他的儿子。而他的太太觉得他原本可以做一个更好的父亲,因为孩子的去世,两个人的感情走到了破裂的边缘,婚姻名存实亡了二十年。老人的太太一直无法面对失去儿子的的事实,于是每天和孩子的对话变成了自言自语,在她看来那不是鬼魂,而是一种存在,因为她能感受到儿子,那是他唯一的安慰。
在读到后面的故事之前,我和书中提到的许多人一样,觉得一个老男人在未经商量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妻子,不远千里的徒步去看另外一个女人(虽然那是一个即将离世的人)肯定是因为爱情,很可能是婚外情。因为这样很容易解释他和他的太太之间感情不合,很容易把他的这种执著与坚持理解为是爱所赋予的动力。直到谜底被逐一揭晓的时候,才发现我和书中提到的许多路人一样很俗。
在老人行走的一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赋予了他的旅途许多别样的意义。老人从这些人身上的故事中,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于是老人做了很多的思考。包括对自已的思考,在书的内芯封面上是一双帆布鞋和五个字“那么,我是谁?”在旅途中思考自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老人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将死的人,如果心里有牵挂,是不太容易撒手人间的,除非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对于一个年长即将仙逝的老人,能在走之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就满意了。我曾亲历过一位老奶奶,在神智不清之后仍然坚持了两三天,就为了等女儿从远方回来看她一眼,虽然已经不省人世,但气息就刚好保留到女儿回来道别。所以书中说到老人让他那死亡边缘的朋友一定要等他走路过去的时候,我也相信这样的牵挂可以让她的生命得到延续。然而,当老人见到他那即将去世的朋友时,他的内心却有些犹豫了,因为这个等待的过程太过痛苦,如果不是走路走了那么久。只是给她回了一封信,也许她早就到天堂了。
老人通过行走的过程疗愈了自己,打开了尘封太久太久的心门,而通过这样的行程也疗愈了他的`家庭,让两夫妻能够重归于好。只是这个过程太过漫长了。因为行走,老人回忆起了许多往事。老人说“有些回忆很不容易,但大部份都很美。我很害怕,怕有一天,或许很快,就会把它们弄丢,这一次永远都找不回来了。”这是一种对年老失忆的恐惧。读到这里,我在想,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多关心一下自己年迈的父母了,因为父母恩情难忘。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看了一部电影,一部很写实很饱满的电影。读完以后,让我意识到了需要更加地珍惜当下,需要保持一份执著的信念。于是我觉得这是一本蛮不错的书。
小树苗,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可经过几十年的成长,甚至有的可以长几百年以后,将变成一棵举世注目的参天大树。“请不要踩我”、“请不要折断我”……这些表、标示与经常出现在绿化带的旁边。
有一天,我从熟睡中醒来……我发现我站在一片森林之中。并且自己的身体变成了树,不能动了……
原来,我变成了一棵小树苗。“这边的环境可真好,比人类世界好多了!”我对其它的树苗说,“人类?小明,你是不是发烧啦?”“咦?我在这里的名字叫小明?”我心想。然后,我又说:“没事,不过我想我们能一起生活就行了!”这时,我心里突然蒙上一片阴隐:人类那时候砍了很多的树,会不会砍到我们这里来把我们砍死呢?我想了想,又对大家说:“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当然在四川啦!”“那现在是什么时间?”我又问,“天哪!这孩子是不是烧坏了?”他们说,“对了,应该是1998年11月11日吧?”“咦?这不是我的出生日期吗?”我心里想,“原来我回到了过去。”我现在多么希望人们不要来折断和砍伐我们,把我们拿来建房。
当我想到了这一点时,我“刷——”的一声又回到了床上。后面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知道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为了找出一名挽救森林的人,特意找了一个人来假设成树苗,并讲述了后面如果人类把森林砍掉,就会引起许多自然灾害。
如果大家还不明白那就来个换位思考,把我们想象成一棵小树苗,当别人要拿电锯来锯自己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不如现在保护一草一木,养一株小数或一盆花,只要每人养一棵小树,那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