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了几节新课程展示课,关汉卿《窦娥冤》(节选)、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钱钟书《谈中国诗》,三节课敦促我渐渐厘清了对于问题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上课?”
首先,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的存在不是因为我们要“展示”什么,而是学生有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尤其母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习。因为是母语,人人都懂一点,并非零起点,并非空白,因为是高中生,知情行意“不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了两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学情。从学情入手,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的已知和未知,研究学生的需要,研究文本的价值方向和利用点。这里的研究不是备课时的单相推定,而是基于细致的了解、征询,尤其是课堂现场的因势象形。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给时间、给空间,给指导、给方法。备课的着力点不在于怎样教,而在于让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基于“学”,定乎教。课堂的起点应该始于学生的阅读、思考、体验,以及随之而来的疑惑和需要。这才是“教-学”的本义。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处在必修五第三单元,该单元是必修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阅读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唯一”其教学价值更重要。单元提示即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学习关于欣赏、评论文艺作品的规律的知识,参照文章的写法尝试作一点分析和评论,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研究学生的需要就是研究学生的“能”与“不能”,作为高二的学生是能够理清本文思路把握基本观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我们帮助。本文所谈的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以及最后的观点是很明朗的,如果作为重点,可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之,这一点倒是学生未必都“能”的。对于其中的“不能”也未必都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有些是我们“教也不能”的,比如本文的钱式语言的幽默智慧。而有些是我们“能教”的,也是必须教的,否则文本的教学价值将被流失。比如本文作为“唯一”的文艺评论性随笔,其比较文学的立场,(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在全球诗境中谈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对于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评论的规律方法,以及此类随笔的写法(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是值得我们研习追摹的。此外,大家学者严谨周密的论述风格也是“需要”追随的。学生的“不能”在此,需要在此,我们的价值也在此。
其次,为了课程的目标。准确地说,是课程目标的分解细化与落实。具体到文本,应该就是其教学价值的设定。尤其当文本的价值因为学生的未知而不知道“需要”的时候,我们必须“强加”,否则就是“”。当前,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的非指示、课堂的生成等等概念常常被误解,造成课堂的媚俗与低就,丧失教学的引领拉动功能。我们之所以“教”不仅基于学生的“不能”还要着力于学生的“不知”,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空白有所填补。
关汉卿《窦娥冤》(节选)出自必修四第一单元,节选的是《窦娥冤》第三折。应该认识到,戏剧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盲区”或者说薄弱环节,尽管新课程设计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选修,但我们实际上未必“选修”,这就造成学生对于戏剧这一悠久艺术门类认识的空白,不能不说这是极大的缺失。所以,必修中的`这一单元显得尤为难得,值得重视。但我们处理戏剧文本时常常把它混同于小说和诗词教学,分析其情节设计、人物形象无异于小说,欣赏曲词又几近乎诗词鉴赏,全然不关乎戏剧文本的特点,失去了“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即教会学生读剧本,看出剧本的特殊“门道”。本文属于元杂剧,对诸如结构设计、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舞台布置等分析,都应体现这一“类”的不同。譬如,剧本中的说白主要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曲词只是辅助,曲词主要为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对于戏剧(剧本)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是本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需要”。当然,不能陷入知识性讲座的误区,也不必上升到专业的高度。结合文本,接触样式,认识规律,就是“门道”。
此外,更深远的取向是为了学生的“不需要”。教学上,牵手就是为了放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几乎就是大包大揽,从作者简介到注音解词、从词意概括到即兴写作。这首词出自教材必修四,单元目标设定为品味赏析,这节课的实际教学两点都没有完成,至少没有到位,尤其品味语言这一目标。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文本只是一个例子,长期误导了我们。因为把它当例子,只顾迁移拓展,举一反三,忘却了文本、语言本身,大而无当,玄远缥缈。基础教育的语文学习在于培养语言的敏感、美感,在于深入、细读,语文教师惯常以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东西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顺便显示自己的“渊博”、“高深”。正是这种游离使得我们的学生长不大、放不了手,高三备考时的窘迫即全线暴露。就本课而言,并不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是达成方式的问题,主要是结论给出得太快,课堂陷入“听讲”的窠臼,学生只是被动的受众。当然,这与课堂内容“太满”有关。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让学生静心、尽力地深入文本、深入语言,体察、还原作者的情绪,进而了解诗词。
表现情感的特殊体式和方法,最终达成“不需要”我们也会读诗词这样的目标。为此,根本在于还给学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准备”尽数倾泻。日常教学的“慢”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且为之计深远。
我们为什么上课?为了学生的“不知”、为了学生的“不能”、为了学生最终的“不需要”。所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直是一个口号。学生是我们课堂的服务对象,而不是被动的受众,我们不知道所服务对象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管不顾对象的需要,只是一味地灌输下去,不管其已知还是未知。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被动充当老师“多情”的受众,作虔诚状,作欣欣状。坐在课堂上,面对母语的学习,居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大的悲哀,但学生是无辜的。我们让学生忍受这样的“被服务”时日久矣。
“老师你没有教过我们!”这句话从我们班“威扬天下”口中蹦出打破了课堂上的一片喧哗。
将时间指针拨回几分钟前。语文课进行的很顺利,开始朗读这次新课的词语了。当读到阐述的“阐”字时,全班的朗读卡壳了,明显是昨天又没预习生字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犹豫了半会,当有人读出这个生词的时候,全班人跟着一起读:阐(chán)述——,阐述——。班主任笑了笑,随即在黑板上写上这个字标好了拼音,带我们朗读几遍后。只听见“威扬天下”说出了那句话…
班主任听后,故作出一番生气的模样“吼,那以后还有那么多的生字词,我都没有教过你们,你们也要怪我啦。”全班人听完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威扬天下”挠挠低下去的头也随之笑了笑。
我隐约听出了班主任话语中的另一层意思,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也许这个故事我们都听过,也许那时的我们也看完后有些感触,只是现在我又想把它搬上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对于父母所说的话,全然不放在心上。曾记得母亲时常会说:“我们现在对你说这些,就是不想让你走弯路,你如果不听,以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当我正想踏进这条路的时候,母亲又再次把这句话搬出来,她说因为当年这条路是她们经历过,她之所以告诉我是不想让我多走这弯路,不想让我经历这其中的坎坷,她说这是为我好。我告诉她,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学会承担这些,母亲最终还是拗不过我,她看着我踏进了这条路。几年后,我尝到了母亲当年说的那些苦难,那时的我身心俱疲,满身荆棘。当时的我看见了也想往这条路闯的女孩,我挡住了她我用当年母亲告诉我的口吻跟她说,女孩同当年的我一样倔,我同那时的母亲一样看着女孩走进了那条我曾执意要走的路。
现在的`生字词与以后我们要面对的人生一样,不可能有人会一直教我们这个生字词怎么读,这条人生路该怎么走。而我们也不再可能喊着“老师,你没教过我们!”“抱怨父母、朋友“为什么你们不教我呢?”也许也有像故事中的母亲一样关心你的人提心你一两句,他们不想让你走当年他们所走的“弯路”。可是他们这些“良言”能帮你走到这人生的哪一步呢?最后还是该自己去闯,自己去领会生活,就好似需要自己去翻阅字典查找生词标出正确的读音一样的。
所以说,没有人教你走完这条人生道路,陪你走完人生这条路的只有你的影子!
为什么我不高兴?突然间,想要找出这个答案,因为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很多人都在说“不高兴“这样的话。那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寻出个比较正确的答案吧!
我小学时,曾为自己的属相懊恼忧郁甚至自卑。属什么不好,偏偏属鼠,这么小的个体不说,还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鼠。和我同班同学的都属猪。虽然老师发脾气时,怒目圆睁恨铁不成钢地厉声批评:“你们这些属猪的学生,就像你们的属相一样,笨头疙瘩脑。”我没挨着批评,是沾了鼠的光,可我还是不高兴。直到上了初中一年级,班里的同学多了,属鸡属狗属猪属鼠的同学都有,这时候,才意识到根本没有人在意属相的大小个体,甚至全中国人也不会有人在意的,让我不高兴自找烦恼纠结了一个小学季的属相问题,就自然不了了之了。这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的臆想忧郁情结,估计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有过的心理路程,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就解开了心理上的结。但新的不高兴又接踵而至了,课门增多了,厚此薄彼的现象就产生了,偏科的不高兴又来了。
这个问题严重了,总成绩常常被低分课目拉得一塌糊涂,名次也忽而第三忽而第五的,只么也排不上理想目标中的第一名。眼泪为此常常会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憋不住了,就一个人找个没人看见的地方,痛哭流涕地哭上一阵,心里就会好受多了。也试图培养过低分课目的兴趣,但没有成功,还是不喜欢。这属于成长中的烦恼吧!后来,几乎就这样不愉快没头没脑地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又稀里糊涂地参加了工作。这大概就是年轻人的迷惘阶段吧!真正的动脑子想办法,弄懂和解决不高兴问题的原因,是结婚成家后,扳着指头拨拉着算盘过日子的时候,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虽不至于有多么的精打细算,但日子终归是要进行下去的`。于是,就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争取文凭职称,力求生活过的能更加美好一些,一切都要靠自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了,不用父母操心了,长大成人了。
原来,所谓的不高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就是需要解决处理好的重要事情;或者让自己纠结但并不重要的事情,所带来的心理障碍问题。弄懂和解决了为什么不高兴的问题,人就会才能真正地长大。
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我们的'语文老师戒了一个电话就匆匆离去了。在跨出教室门坎的那一刻有过头来说:“老师有点事,你们先自习,但我会快去快回的
我们看着老师鞋后的小穗子渐渐没了踪影才送礼一口气。齐天大圣—小印首先发话了:“现在我是西游记3的导演,现在开始招募人选。”后面几个女生摆弄着自己那乌黑亮丽的头发。小印跳到她们身后,两手叉腰:“不错,不错盘丝洞的妖怪就非你们莫属了。后排的男生呢?小戴正和女生们讨论减肥秘诀,他拍着自己圆溜溜的肚皮,羞愧地说:“难道证没有我用武之地吗?”齐天大圣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拍着他的肚皮说:“老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参加我的西游记3吧!虽然猪八戒有点花痴,但起码是个好人。”平时少言寡语的小重异常反态,自告奋勇地对小印说:“我来当唐僧吧!”小重前面的小伟不甘示弱,兔子似的跳到后面拿起拖把王身后一查,自豪的说:“我是沙和尚!”“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呀!”小印高兴地蹦上台,拿起扫帚,弹起了吉他,跳起了恰恰。全班人都被感染了,嘴里还哼着:“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却怎么也飞不高。”“白骨精来了!!!调皮鬼—小斌喊了一声。所有人都安静下来,在台上的小印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踩着别人的桌子带着扫帚蹦会了位。全班人40几双眼睛盯着门口:”一秒,二秒切,骗人的!”不知谁说了一声全班又炸开了锅。当几个女生在位子上跳着自编自导的健美操时,小斌大喊了一声:“老师真的来了!!!”所有人依然我行我素。当老师踏进班级时,全班人和物都定格在哪一瞬间了。
哎,当然也免不了一顿严厉的训斥。这就是一次令我们有悲有喜的上课小插曲,电脑前的你们,千万别这样哦!
讨论会开始了,我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葛慧面带微笑地说:“老师应该四十多岁了吧!嗯,王老师平时是爱穿深蓝色的衣服,而且穿的是西服。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男同学穿的校服。为什么只要学生穿校服,而老师就不穿呢?”
李闯嘻嘻哈哈地说:“不对不对,你怎么可以说老师应该穿我们孩子的衣服呢,那样不合适。我觉得王老师应该穿件黑上衣,一条黑裤子,头上再戴一顶黑帽子,这样比你说的好多了。嘻嘻!”
方薇杰说:“李闯你说错了,王老师要是照你所说的衣服穿,不变成怪物才怪呢。我看呀,王老师应该穿一身休闲装,最好是那种短袖的,然后外面再穿一件夹克衫,那样给我们讲课是多么好呀!也能显示出王老师的帅气。”
我接着一本正经地说:“方薇杰说的.我不赞同。老师穿休闲服是上课的还是出去玩的?开什么玩笑,照你们说的穿,我看老师不会顺眼的。还是穿西服比较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王老师到底穿什么样的衣服进行讨论着……
最后,他们都同意王老师穿蓝西服给我们上课是最适合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