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我利用闲暇之余,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万玮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书的第二编“用心灵赢的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的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陈霖老师的《教育始于走近》中,他对于易阳,不会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而是尽可能让他在规则范围内享受自由,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会立即鼓励,并相信他会做的更好。但易阳不久又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先是了解他的家庭信息,然后决定去走近这个孩子的内心,去听一听里面都有些什么声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易阳缺乏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和内心的安定,因此陈老师尽己所能和易阳的妈妈联系,让她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时作为老师也和他多沟通交流,走近他,帮助他肯定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学生们特别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的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的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好进步的动力。
可我的心情却与这美丽的世界格格不入。桌子上,堆放着层层叠叠的作业纸与复习资料,讲台上,老师讲课的声音也被热浪压榨成了呓语般的噪音。在这紧张的中考复习时刻,我当初的力量却仿佛消失了。
每天清晨,揉着疲惫的双眼起床,面对着一张又一张的复习资料,在老师一声高过一声的讲解中,激情地度过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晚自习下后回到家中,还在不厌其烦地做着中考资料。母亲也在一旁陪着我。就是凭着这股力量,我一直走到了现在。
那是怎样的一种不服输的劲儿啊!我知道,我不能失败。
还记得初二时,可能是因为组建新班级的缘故,自己有些不适应,学习状态是一天不如一天。每次上课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却不知所云。第一次月考和第二次月考的成绩,都是惨不忍睹。
“我要坚持!”有一股声音在心中呐喊。于是,我开始奋斗,不再思绪飘散,不再怨天尤人。我将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学习上,脑海里只有文言诗文、英语单词、数学难题、物理概念……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第三次月考起,我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一直到了现在。
这一切,都是坚持的力量。
可是今天,我的力量呢?
“我不能输!我要坚持!”想到初二,想到母亲,我的心里又开始呐喊,我的力量似乎又回来了。中考复习再紧张,也要坚持!没有坚持的力量,又怎么会有成长的进步!奋斗的过程虽然十分艰辛,但没有苦,又哪来的甜呢?
我把视线收回教室,拿起笔,继续认真听讲。为了中考,为了亲人,也为了自己,我必须坚持,必须努力。
主体部分有正反对比,有转折补充。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可使文章文体特征分明,篇章结构严谨。议论文表达的思辨性,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问题(话题进行剖析。
剖析就是把思辨的过程和思辨的要点符合逻辑顺序表达出来。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在《教育的力量》中肖川先生执着的相信:"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读着这段文字,我浮想联翩: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希望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对那些另类学生往往视为调皮,或不可理喻。其实想想,真正推动科学或某一领域科学发展的,往往是那些富有个性的孩子。爱迪生被老师视为"捣蛋"生被驱赶出学校,发明出的电灯却照亮世界;达尔文童年成绩特差,却对花草昆虫痴迷忘返,被老师认为智力有问题,在母亲的引导下最终成为著名的"生物学"…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是白痴,但他在某一个领域却往往有绝对的优势。这正如人们所说:"当上帝给你关闭了一扇窗,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千篇一律都成为"龙"。做父母的也好,做老师的也罢,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为孩子编织孩子自己的梦。"是乔木就让它长成最好的乔木,是小草就让它长成最好的小草,"只有这样,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五彩缤纷,百花竞艳!孩子们才会在适合自己的一片天空下茁壮、快乐的成长。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认为前提是每个教师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教师没有了个性,他的教学就成了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又怎能在教学中创新,教学中没有创新有怎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是独特的,我希望我能成为我自己,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前几天的一次午自习,我在教室改作业,当我改到党海川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海川啊,你的字该减肥了。"没想到的是,预备铃之后,几个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海川真幽默!"一句话,让我不仅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真的有点幽默了?就象肖川先生说的幽默是你独特的个人风格?
我不由想到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自主管理、自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注重教案转变成关注学生学案,学生自读自悟,学会学习,这样才达到了"授之以渔"。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们做教师天职。我们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肖川博士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他与我们一起分享着这个时代的梦想与温暖。我想我们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努力追求着,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多反思,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象肖川教授一样,做个独特的、有个性的自己。
王小波向来推崇“不安”,鄙视安分守己的人生,他曾说过他希望生命“像炭上的一滴糖”,永远不安地劈啪作响,而他的人生也的确像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始终保持着不安的境界。然而我却更陶醉于“安”的姿态,在我看来,“安”有一种美,在这个纷扰喧闹的世界,超然出尘,美得澄静,令人神往。
“安”有一份静之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高速运转和变换。年轻人频繁地跳槽,都市人的心理急剧地变化着,烦躁地奔波于得失成败之间,人们越来越“不安”。可是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安于一张书桌前,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数学的奥秘;居里夫妇安于实验室,不断攀登科学的顶峰;钱锺书安于在学术田地上默默耕耘,终于采撷到累累硕果。这就是“安”,诱惑不能动其心,名利不能扰其形,哪怕清贫,哪怕默默无闻,却依旧沉静地安守于理想的净土。比之那些在名利诱惑面前坐立不安,为蝇头小利撒手理想与追求的'人,那些静静地保持“安”的姿态的人多了一份恬静与坚守之美,无怪乎理想往往会走近他们,命运常常会垂青他们。
“安”有一份淡之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聩。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那些不安地在这世界上跌跌撞撞、横冲直撞的人,他们的生命已被着上了各种色彩,却无从知晓生命本来的样子。原本淳朴天真的生命已面目全非,不知算不算可悲呢。而安然独处于自身精神领地的人们,始终保持着生命的本色。陶渊明安居田园,“采菊东篱下”,他的生命朴实恬淡,读他的诗如一阵清风从时光深处吹来,拂过每一颗焦虑迷茫的心。庄子“曳尾于涂”,安于简朴清淡的生活,安于自己逍遥的精神世界,生命之本色淡到通透,折射出智慧之光。“安”就是洗尽铅华,将生命安放到无尘的精神净土,散发着淡然之美。
“安”有一份和谐之美。不安带来躁动,躁动引起碰撞与冲突。针尖对麦芒,不消停的世界由此产生。我想,“安”则不同。“安”是以一种圆融自足的姿态轻柔地摩挲着生命,也正是这样,才产生了和谐之美。
“安”有一种柔和而不炫目的光彩,焕发着静静的、淡淡的和谐之美。可是“安”并不等于平庸。平庸暗淡无光,并无美感可言,而“安”之美,是生发于灵魂的;没有对理想的执著,没有对内心世界和生命本质的珍视,碌碌无为、满足现状的“安”只能是平庸。
安之美,源于灵魂之光。
进入开篇,我就被“后进生”三个字吸引了,在我历年任教的班级中,几乎每年都有那么一两位。这也是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或者从事各种教育岗位的其他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一般资优生或者中等生,教师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的。但是,对于每个后进生,教师甚至要花成倍或者成十倍的精力去关注他们不光是学习还是生活处事的各个小问题。相信大多数的老师是不擅长“对付”这样的学生的。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带着这样的敬佩,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